过年,就该有年味2013年2月2日 07:07-新财经周刊·生活家 作者:每文/何夕/糖葫芦
年味是什么?是在七大姑八大姨笑声中的家人团聚?是妈妈亲手做的最传统的年夜饭?是超市人山人海的采购狂潮?是贴对联、放鞭炮带来的欢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满载着年味的习俗不能忘记。
七大姑八大姨来过年 每文 离过年还有半个月,我每天就会接到七大姑八大姨的电话,有的问:“你婆婆喜欢吃巧克力吗?我给她买费列罗可好? ”有的问:“我给你家带盆金橘来好吗? ”有的问:“你家地暖会不会很热,穿保暖内衣会不会太热?”这么多的电话缘于今年过年我家又要走亲戚了。 大概已经有靠十年了,我家是这样过年的:小年夜或大年三十,和父母及两个弟弟的小家庭聚在饭店吃顿 “年夜饭”,然后各回各家。大年初一电话给父母及叔叔姑姑们拜年,其余日子或是旅游或是孵在家睡懒觉。当初这样过年是想减轻父母负担,不然我们姐弟仨家庭9个人浩浩荡荡回娘家,老妈 “买汏烧”累趴了。于是姐弟仨轮流坐庄,每年选择不同的饭店吃年夜饭,父母当场给小辈发压岁钱,杯盏交错,热闹也有,老妈却轻松了。只是这样过年总感到同平时过双休日差不多。 记忆中最难忘的过年还是小时候走亲戚。拜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众多,咱有八个叔叔姑姑阿姨,从年初一开始就走东家串西家,虽然不一定能拿红包,但每家都会给小孩子包一大袋糖果零嘴,殚精竭虑整出一桌好吃的。如今回想起来,我心田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种子,大概就是在过年走亲戚时播下的。大娘娘、三叔叔和姨妈家最富裕,过年菜自然更胜一筹,三婶婶做的鸡蛋面包吐司黄灿灿每人一大块,以如今的健康饮食标准看,面包吐司吸足了油,吃下肚有胆固醇飙高风险,但那时吃得那叫一个香,美味至今难忘。姨妈家的餐桌上不仅有鸡鸭红烧肉蹄膀,我还第一次吃到了叉烧香肠。大姑姑给孩子准备的糖果最多,她还会做花生糖,每年过年前我就非常盼望去她家吃花生糖,临走还能带一包。七大姑八大姨家的装饰也让我认识到自家的经济窘困,虽然当时各家的家具都差不多,但大姑姑家的家具上铺着绣花台布,摆着收音机等;三叔叔家的地板蜡打得锃亮;二姑姑家每个花瓶都非常别致……当时的我对这些非常羡慕,父亲便不失时机地教育我: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将来就能过这样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早就过上了,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越当时,但年的味道却淡了很多。今年过年重走亲戚倒不是有意识地怀旧,而是我刚刚把房子重新装修完毕,照道理应该请父母兄弟来家玩玩。邀请尚未正式发出,七大姑八大姨得到了 “小道消息”,纷纷打电话来“质问”: “怎么不叫我们啊?”我赶紧说: “叫的叫的,大家一起来。”听我这么说,七老八十的长辈们竟如小孩一样兴奋,互相询问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礼物,急切地盼望着过年。 这么一来至少要请三桌了, 30多人大老远过来总不能只吃一顿饭就打道回府吧?那么就玩一天好了。我这个想法得到长辈们一致称赞,但他们对两顿饭都在饭店吃大摇其头:太贵了,自己在家烧。哎哟,谁做大厨啊?我可不行。七大姑八大姨纷纷请缨:我来烧,好久没烧圆台面的菜了。他们自己商量来商量去,最后通知我:年初三来,不要接送,全部乘地铁来。中午包馄饨吃,两个姑姑负责拌馅包馄饨及下锅煮,其他叔叔和姑姑各带一个菜来;晚上到饭店吃。大姑姑还郑重通知带菜的叔叔姑姑们: “分量足一点,我们家里人战斗力很强的,说说吃不下吃不下,结果全部吃光还不够。”在他们的安排下,我呢,当天只要做个倒茶等吃的女主人就行了。话虽如此,我还是不敢轻松的,赶紧预订了家门口一个KTV包房,年初三下午请客人们去卡拉OK。并根据七大姑八大姨的口味,买了好多糖果等年货。 让我最意外的是,我父母对于过年亲戚们来我家那个高兴劲: “今年闹忙了。以前过年都是电话拜年,我们两个人在家,空荡荡的老没劲的。”想想也是,如今流行小家庭单住,老人们平时都空巢,就盼着过年时和儿女亲友们聚在一起热闹热闹。看到父母和长辈们这么开心,两个弟弟和其他表姐妹们纷纷发出邀请: “你们也来我家过年吧。”长辈们笑逐颜开连连应承,我不由得也憧憬:五六家亲戚走下来,这年味会怎样一个浓? 舌尖上的年味 何夕 那么多传统节日,总觉得春节与吃联系得最紧。许是因为天冷,懒得动弹,吃上暖暖的一锅汤才是团圆的温馨?还是因为辛苦了一年,短短的几天假期是难得的放松机会,只有吃得好才算对得起自己?虽说现在物质丰富,平时也不缺吃穿,不用再像以前攒着粮票肉票,排上长队就为了年夜饭能丰富点;但舌尖上才有年味的习惯似乎没有变化,只要看看超市卖场里卖得和伴奏音乐一样歇斯底里的年货,就不难发现这点。 不过,真正的年味还是要仔细推敲一下。小A家的年夜饭是最最传统的自制式,一家三口,说起来吃不了多少东西。可是,小A的妈妈往往从除夕下午就开始忙碌,到了晚上,竟然也摆出6碟冷菜、6份热炒、1汤2点的“星级酒店水平”——当然,每道菜分量有限,基本能够“光盘”。其实,这些数字是有讲究的,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冷热菜各6款,可谓“六六大顺”;热菜的总数是9,图个“长长久久”。至于具体菜色,每年都有几个老花样:芹菜干丝、塔菜冬笋、红烧整鱼、八宝饭,汤里面么总有蛋饺。老上海或许一看就看出了门道:芹菜干丝谐音“勤劳干活”,小A的爸爸从小就拿这道菜叮嘱小A不准偷懒;塔菜也叫元宝菜,自然是讨“招财进宝”的口彩;整鱼其实是摆摆样子的,次次都没有人下箸,因为这是“年年有余”、“吃剩有余”的意思;八宝饭么本身名字就讨喜,而且小A爸爸坚持“年夜饭一定要吃饭”,所以挖一勺甜腻腻又亮晶晶地闪着猪油的八宝饭,可以勉强完成“吃饭”的任务。至于和各种汤搭配的蛋饺,看中的还是它元宝般的模样。顺便插播一句,这些蛋饺大多是小A在除夕下午拿着饭勺、就着炉灶自己做出来的。比起外面饭店所谓的“外婆蛋饺”,小A更喜欢听着黄澄澄的蛋汁在不锈钢饭勺上吱吱作响的声音,看着它们变成金灿灿的样子,当半圆的蛋饺边微微卷起来时,仿佛真的把财招进来了。 一度,小A挺不理解家里年夜饭的菜单上这些菜为什么经年不变。但随着这些年“舌尖上的安全”受关注、“舌尖上的浪费”受批评,倒也觉得这些老花样透着朴素的养生理念和美好祝愿。比如说,两道蔬菜都是绿油油的,提醒人们在大鱼大肉之外,更要多点蔬菜;剩下来的整鱼除了讨口彩,也是“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意思。而这些菜肴从准备到烹饪,往往是一家人合作的结果,自然也让农历年这一代表全家团聚的节日拥有了更浓的亲情。 当然,仅仅靠一顿年夜饭还不足以感受“舌尖上的年味”。即便南方没有北方的地窖,也总有很多人会在年前采购大量食材,把家里的冰箱塞得扑扑满满。喜欢囤积食材的,大多出于几种考虑:一是过年时连卖菜的摊贩都会回老家团圆,与其到时候找不到合适的食材,吃得不尽兴,还不如提前储备。二是“五谷丰登”、“盆满钵满”也是中国人理想中的圆满景象,把各种各样的年货搬回家,看着也是一种满足。当然,年前充足的市场供应也是诱惑人掏钱包的重要原因。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吃的似乎在过年前一下子涌出来了,今年,甚至连钓鱼岛的鱼都露面了。对“吃货”们而言,有什么理由不慷慨解囊,大快朵颐呢? 不过,年味囤多了,也会有问题:冰箱塞不下怎么办?哪怕双开门冰箱,也藏不了7天的食材啊!聪明的人家自然有办法。大W家的奥秘是把年味藏在北阳台上:蔬菜瓜果可以直接堆在地上,红枣木耳等南北货装罐装箱摆放整齐;咸鸭咸鸡咸肉火腿腊肠,用绳子穿了,挂在防盗窗的杆子上。 “上海的冬天足够冷的,北阳台的温度足够抵得上冰箱的冷藏室,而且腌腊制品吹得越干,煲起汤来越是鲜美”,说起北阳台这个天然的冰箱,大W可谓滔滔不绝。要知道为了让北阳台担当起“年味储藏室”,家里人还花了不少功夫:上上下下都打扫干净不说,有时还要用半透明的塑料膜沿着防盗窗的不锈钢杆子粘好,变成半密闭的空间,免得吹进来的灰尘太大——对了,还可以有效降低“天然冰箱”的PM2.5浓度。当然,过年的时候家里面有这样一个“储物室”,也是最好的新年装饰啊。 春节来了,意味着春天就快到了,万物复苏,南方人最爱吃的菜肴也开始上桌了。在腌笃鲜的鲜美、红烧肉的酥软、芝麻汤团的细腻、三鲜春卷的薄脆中,“舌尖上的年味”即使再一成不变,也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饕餮。 东北过年最喜庆 糖葫芦 又要过年了。在上海工作了多年的糖葫芦,今年准备回东北老家过年去。听着身边的同事抱怨“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糖葫芦和同事说“要说有年味,还是得到我们东北过年”。不是糖葫芦吹嘘,即便时代变迁了,如今很多家有长辈的东北人还是保留着很多过年的老习俗。 在东北,过了腊八就是年了,因为进入腊月就要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在农历小年,也就是农历二十三前,有三件事情一定要做好的:杀猪、做豆腐和蒸黏豆包。城里人不养猪,但这天之前要把猪肉买好。养猪户会专挑小年杀猪,杀好就卖,绝对新鲜。人口多的人家,还会提前向养猪户预订好一整头猪。城里人也不是家家都会做豆腐的,但在过小年前一定会去菜市场把豆腐买好。东北大豆最出名,磨出来的豆腐一流好吃。卖豆腐的大妈会把做好的豆腐切成小块,码在案板上,在室外放上半天,就成了冻豆腐。和放在冰箱里冻出来不一样,天然冻出来的豆腐水分足、有韧劲、有嚼头。冻豆腐可是东北过年时的“百搭”食物,搭配酸菜、猪肉和粉条,随便你怎么做。黏豆包也是东北人过年不可缺少的美食,小豆馅配上黏黏的外皮,吃的时候再蘸点白糖,又甜又糯。 而真正开始忙乎,则是从小年这天以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年是祭灶的日子。听东北老辈人说,过去要在这天晚上将灶王爷的画像从墙壁上请下来,用灶糖把画像上的灶王爷抹上,边涂边说 “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据说,这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之后,多说这一家人的好话,然后一把火将灶王爷的画像烧掉,就是送走灶王的意思。现在,类似这样的仪式已经很少见了,但灶糖还是小年东北人必吃的食物。灶糖是麦芽糖做的,黏黏的、甜的有点发腻,吃得时候会粘牙。糖葫芦的姥爷现在每年还会买很多灶糖给大家吃,还要求大家一定要吃光。 到了农历二十四,东北民俗是 “写大字”,也就是春联。农历二十五,则是东北人家 “扫尘土”的大日子。这天要早早起床,用掸子清理屋中角角落落的灰尘,寓意为扫除屋子里一年中的污秽和不洁净,然后迎接新年之后的春天。农历二十六,就到了 “烀冻肉”的日子,要把前几天买好的猪肉 “解冻”,烀好准备大年三十吃。农历二十七,是“铺新席”、 “赶年集”,意思就是要把家里的床单等换成新的,同时去赶集购买年货。现在,很多东北年轻人都记不清这么多过年准备的步骤了,但扫尘土与铺新席还是保留下来了。 大年三十可是东北人的大日子。尽管现在很多人过年会上馆子吃饭,但大部分东北人还是喜欢在家吃。全家十几口子团聚在一起,男人们带着小孩儿贴对联、点长寿灯、放鞭炮、看冰灯,女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怎一个热闹了得。所谓年夜饭,并非真的是在晚上吃的饭,东北人家的年夜饭一般从下午两三点钟就开始了。 “说一千道一万,三十儿晚上那顿饭”,这时考验的可是主妇们的手艺。贴心的主妇们会先准备好下酒的冷菜,让男人们和小孩儿吃起来、喝起来、聊起来:油炸花生米、松花蛋、东北凉菜、秋林红肠,讲究一点的人家还有松仁小肚、肉皮冻、干肠和酱油猪肝等。男人们有时兴起还会划拳,什么“哥俩好啊,五魁首啊”。会与不会都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图个热闹,大呼小叫之间,男人们已经酒过三巡。这时,主妇们又忙起来了:油锅架起来,热菜炒起来。尽管各家菜式不同,但酸菜炖肉、锅包肉、酱骨架、焖肘子、烧鸡与红烧鱼,一定是饭桌上的大菜。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吃到春晚开演,再七手八脚地撤掉酒桌。年夜饭这时还不算吃完,再端上瓜子、花生、糖果和水果等,边看电视、边等着下一轮开席。有时老人们还会拿出准备好的冻秋梨,在水里解冻好,端到小孩和喝过酒的男人面前。咬上一口冻秋梨,甘甜爽口,比冰淇淋都好吃,还能解酒、去油腻。待到午夜将至,新一轮酒席准备起来:主妇们支起面板,开始揉面、和馅;酒意已醒了大半的男人们则挽起袖子,帮忙包饺子。午夜的钟声敲响,第一锅水饺准时出锅。在众多的饺子中,有时会包上几只带有花生或果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 阖家采购好欢乐 莲南 今明是春节假期前最后一个双休假期,各大超市必定又是人山人海。今年的春节假期日子不功不过,正好从周六开始,老百姓去商店采购年货就得赶本周末了。 说是热闹,跟以往比却也大为逊色了,一是网络等等新的零售业态分散了很多客流,二呢,年货这个概念越来越淡化,没有多少东西是只有过年才会买、舍得买以及买得到的了。 越是这样,越是要隆重登场,阖家出动,互相“轰”起喜庆气氛来。 邻居王伯伯上礼拜跟老伴张阿姨闹别扭,原因是女儿拿来一件衣服送给老爸,老妈随手一转发给了儿子。不能怪张阿姨,那件衣服,是套头连帽卫衣,颜色鲜艳,前胸烫印一个大大的钢铁侠,张阿姨认为老头子肯定穿不出去的。哪知王伯伯早已悄悄摸了那全棉的质地,翻看了领头下标签上的尺码,甚合心意,预备过年亲戚上门时穿,让老兄弟小外甥赞一把时髦。老太婆问也不问他意见,就剥夺了他追求年轻的权利,太伤自尊了!王伯伯就怪老伴只知道自己买衣服,不关心老头子,让他过年没有新衣服穿。真是冤枉,张阿姨前几天刚买了四件打折的羊毛衫,一件自己的,三件老头子的,虽说是街边小店号称关店甩卖,30元一件,可也说明她对老头子比对自己更好嘛。 张阿姨就跟王伯伯说,我去把衣服要回来还给你,让你好好出风头去。傲娇的王伯伯嘴一撇,不要!送出去的东西讨回来,丢脸!老爸跟儿子抢衣服穿,没面子!张阿姨被他搅得七荤八素,没办法,老头子就这顺毛驴的脾气,只能哄的。 前两天看到王伯伯在小区里散步,穿了件印满英文字母的明黄色卫衣,劲头十足。原来张阿姨跟女儿和媳妇私下爆料问计,两个女人一听眉开眼笑:那么一起去逛街买衣服呀。一家人集体出去吃饭旅游有之,逛街买衣服还真没有过。王伯伯开始很愤怒表示不去,被架到南京东路,直奔那家五个字名字专营年轻人服装的专卖店,结果挑了三四件花里胡哨的上衣,女儿媳妇又帮他配了运动型的长裤。王伯伯情绪满血复活,兴致勃勃地表示要给老太婆也买一身好一点的,老人家平时还是蛮节俭的,总以老了还打扮什么为由反对张阿姨添购新衣。于是转战新世界城,满载而归。 我觉得这家人的故事蛮典型的,就记录下来了。现在人们天天可以穿新衣,年货中,吃的喝的还需要特地多买些待客和喂自家“沙发土豆”,最淡化的大概就是衣服了,很多人家只给小孩准备过年新衣。其实可能忽略了长者的心理需求,谁说长者不要打扮?我妈冬天习惯戴帽遮寒,几次老同事聚会时都被夸赞她的帽子,于是她看见卖帽子的就会特别留意,已经攒了十来顶啦。追求的不仅是美,更多是社会认同。子女陪父母购新衣,比买补品更能体现关爱,长者穿上融入了年轻人的审美观的衣服,会不知不觉多一分自信,岂不乐哉。 延伸阅读 过年教会爸妈网购吧 “这次过年回家,一定要教会爸妈淘宝,要不然我的电话每天要被他们打爆了。 ”白领刘小姐的手机通话记录显示,一天内接了老爸老妈十多个电话,全是让帮在网上买东西的。 “昨天看见别人穿的一款皮衣羽绒服,我把牌子货号记下来了,你帮我看看网上多少钱一件? ”“还有没有其他颜色的啊?哪个好看些? ”“女儿,帮买个能出热水的水龙头。 ”“我的面膜和眼霜又用完了,上次你帮买的这个牌子真好用。 ”“李伯伯家添了个孙子,你看看网上的婴儿车是不是便宜很多? ”…… 在外地工作的刘小姐是资深网购达人了,以前她每次网购礼品寄回老家,父母都要责备几句,“没事不要乱花钱,这些东西家里都买得到”。后来,刘爸刘妈觉得女儿网上淘来的宝贝确实便宜又好用,就渐渐爱上网购了。不过他们自己不懂用淘宝,每次要买什么东西都要打电话给女儿。最近家里置办年货,刘小姐的电话更是被打爆了。 “不堪其扰”的刘小姐,这才下定决心回家教会爸妈网购。 像刘小姐这样希望教会父母网购的人不在少数,不过很多年轻人在外地闯荡,平时并不在父母身边,没法手把手地教。在上海闯荡的李悟感慨道:“最近晚上都在用语音和视频教爸妈用淘宝,突然觉得他们在慢慢老去,开始依赖我了。 ”他这才发现,平时在自己看来很简单的事情,要教会父母居然这么难。 李悟专门为爸妈做了一份 “淘宝攻略图”,把上淘宝时不同步骤的页面图截下来,加上各种红框、箭头和标注, “点击这里搜索”、“点这里看商品”、“点这里进入店铺”、“点击看大图片”、“点购买”、“输入密码付款”……方便父母随时参照操作。李悟说:“支付宝连的是我的信用卡,这样知道他们网购花了多少钱我放心一点。 ” 刚教会爸妈淘宝的网友“咚咚锵”说:“以前爸妈上网都是斗地主、打麻将,现在学会淘宝了,两个人经常趴在电脑前研究买什么,看他们陶醉的样子,大有超过我这个网购狂的趋势。 ” 根据淘宝网调查,全国50岁以上的老年淘宝用户超过了175万,其中有130余万有过购物行为。 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中老年人希望能学习了解上网看新闻、网购、视频聊天等技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据悉,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一些老年人大学或中老年人社区,开始流行组织老年人学习网购等新潮的技能。 不过,有什么样的培训和学习,比儿女亲手来教更让父母们觉得温暖?不少网友表示,难得春节在家待这么久,正好有时间教爸妈网购。此前,淘宝网还发布过一个视频《我的爸爸》,呼吁年轻的朋友,能像小时候爸爸教自己一遍一遍骑自行车一样,耐心地“反哺”教爸爸做个网购潮人。 用比价软件找真底价 年货不再是烟、酒、糖等老三样,“电子年货”以其新潮、便捷、实用,在蛇年年货市场中更引人注目。免费下载安装一个比价软件例如“帮5淘”,在任一购物网站(如京东商城)搜索选购自己想要的商品,即可看到来自全网比价的商品价格和用户评论。 据“帮5淘”价格监测统计,近半个月来,3C家电类商品的底价大多出现在元旦三天的促销期,以三星NoteⅡ N7100为例,1月份的最低价为4088元,出现在1月2日、1月3日的易迅商城,低于双十二的最低价4099元。 同时,据监测,取暖器、烘干机、加湿器成为近来最热门的小家电,搜索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约218%。其中,艾美特PTC陶瓷暖风机HP2008在京东仅售199元,直降80元。 监测显示,网购族在购买年货时,用户较多偏向选择品牌知名度高的网站,购买用户年龄层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25-40岁,占60%以上。近期最受年轻白领欢迎的新潮电子产品当属三星NoteⅡ N7100,相比iPhone性价比更高,是春节送女友礼物的绝佳选择之一。据“帮5淘”价格监测,今年1月份以来,该机型最低价出现在库巴网,为4288元。 新蛋网回馈新老客户 近日,为庆祝全球电脑巨擘联想集团ThinkPad成立20周年,回馈广大新蛋网和ThinkPad忠实客户,国内3C数码家电零售巨头新蛋网特别送出ThinkPadS230免费试用机会。与此同时,新蛋中国区总裁周昭武也向外宣布,美国联邦巡回法院裁决Soverain软件公司起诉新蛋网购物车 “结算”专利侵权案各项指控不成立。他表示。 “这项胜利对新蛋集团甚至整个电子商务产业意义非凡,也为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同样恶意诉讼时提供借鉴。”此前,包括亚马逊、 Zappos、 TigerDirect在内的电商企业均遭遇Soverain公司同类专利诉讼,亚马逊为此支付4000万美元达成和解。新蛋集团由华人企业家FredChang于2001年在美国创立,目前是全美最大的IT数码产品购物网站, 2012年新蛋网全美销售额接近30亿美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