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丧葬 四川剑阁
民国时期,剑门山区民间的丧葬,都是木棺土葬,丧礼繁简视家境贫富而定,一般人都以父母丧葬为大事,要慎重办理。丧礼大致分为:报丧、奔丧。父母死后,儿女都要披麻戴孝执哭丧棒,往本族家和内亲家告诉死丧消息,称“报丧”,或叫“说信”。在外地子女得报,立即回,称“奔丧”。入殓,为死者净身,穿寿衣、寿鞋、盖衾被。在棺内铺一层柴灰,印“寿圈”。然后将尸体放入棺内,称“入殓”,有的还要放些铜钱、饰物、粮食等随葬品、然后盖棺。一般用柏木棺材,用黑漆刷染。富裕人家的棺材,内置金匣,棺外套椁,合称“棺椁”。停丧,将入殓停棺于灵堂,设香茶祭品,点灯祭奠。延请僧道念经超渡,做“道场”。然后择期而葬。守孝、七祭、周年。入葬后,晚辈在墓地生烟火,每七天到坟前祭奠一次,共计七七四十九天毕。守孝到第二年死者逝世之日,称“头周年”。以后是“二周年”、“三周年”。也要祭奠。每年“三元”节期,都要挂纸焚香祭奠。 民间的坟墓结构,因贫富而异。富者生前:先修“花坟”,以石料建成一至三层类似宙宇,刻人物、花纹,中立墓碑。有的坟前建“坟亭子”。穷人坟墓简陋,用石头垒砌成三角形坟头,或以土堆成圆包。 建国后,丧葬礼俗从简,多以挂遗像,佩黑纱,戴小白花,献花圈,送祭帐,开追悼会的形式悼念死者。 刀耕火种 剑门山人房前屋后耕地少。每年二至三月,树叶子刚吐青时,便到深山荒芜处砍火地。寻到土层较厚,荆棘灌丛茂盛的地方,把灌丛全砍掉,待稍干,放火烧。用刀嘴或尖嘴锄在烧过的地面上,一窝一籽点上苞谷或大豆。种子下土,过五六天时间,就要防鸟雀啄嫩芽。苞谷成熟后要防止猴子掰苞谷,敲梆子是庄稼人决定性的农活。剑门山的猴子成群结队,一来就有几十只。猴子常常躲在苞谷地附近,只要木梆子一不发响,就进地里胡乱地糟蹋。但苞谷成熟时,又利用猴子的劳动力,在地里多放几个漏底篾背,猴子把苞谷棒子掰下来丢进背篓里,掰一阵,背上漏底篾背就跑,结果棒子全在地上。 到高山干农活,都是背上锅碗或者烧上苞谷面镆到地里就餐。 为地盛长庄稼,多数是连耕三年,到第四年留下长柴草,又到另一地开辟火地。50年代,剑门山迁入了很多农户,固定了耕地面积,加上农业科技推广,刀耕火种现象绝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