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织金籍晚清名臣丁宝桢

 邹超亚 2013-02-04
贵州织金籍晚清名臣丁宝桢
作者:周礼荣 …    文章来源:织金县远程办    点击数: 233    更新时间:2010-12-6

  

  贵州织金籍晚清名臣丁宝桢


    在中国近代史中,丁宝桢是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齐为“中兴名臣”。这位晚清时代,从贵州织金步入清廷政治舞台的历史人物,在当时吏治腐败、外侮日侵,割地赔款,民怨沸腾,动乱迭起,国运维艰,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下,却在众多的清朝王公大臣中卓尔不群,创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特别是斩杀慈禧宠信安德海,震动朝野,名扬天下。
  
   步入仕途
  
   丁宝桢字稚璜,又名琼选,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生于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光绪12年(1886)病逝于四川总督府。祖必恭,曾任四川昭化县令;父世芬,镇远训导。几代书香的熏陶,使宝桢自幼聪颖好学,胸怀大志,常言“大丈夫当读万卷书,破万里浪”。入仕前诗文、书法均有造诣,很为塾师称道。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试,中二十二名举人,继咸丰三年(1852)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步入官场,但真正得到大清朝的重用,还是丁宝桢军事才能的体现。咸丰四年(1854)丁宝桢母亲病逝,请假回家丁忧。正值这时,贵州遵义苗族杨隆喜起义围攻遵义,传闻将至平远。丁宝桢斥家财招募八百乡勇,战始不利,继获大胜。事报朝廷,叙功赏五品衔,戴蓝翎。是年这次起义遍及全省大半州县,巡抚蒋蔚远奏留宝桢防守省城,旋率清军往返于州、省两地,孤军支撑数年。由于军攻卓著,咸丰四年(1860)升任岳州知府。抵岳州往所,率团守,迫太平军陈玉成部转去长江以北。次年由于山东捻军势起,丁宝桢调任长沙知府伏击捻军。由于多次击败东捻军,西捻军,军功显赫,调任山东巡抚,以功赏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衔。成为大清朝重臣之一。但要认识和理解丁宝桢一生的为官之道,军事活动、政治措施和做人处世的守则,要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现时去思考、去追述。
  
   为官刚廉有威的儒家风度 
 
   丁宝桢一生赋性耿直,注重修养,刚正有威,政声清廉。
  
   挫僧格林沁倨傲:同治元年(1862)宝桢到山东济南时,正值咸丰皇帝的亲表兄僧格林沁亲王节制直鲁豫皖四省军事,位尊权重,倨傲不可一世。地方大员晋见,均须躬立回话,概不给座位。凡是到此任职的,按例须到僧格林沁俯上禀见请训。丁宝桢到僧格林沁大营,正色在中军说:“新任山东按察使前来晋见,烦请示亲王,如有座位则晋见,如不给座位,报到后便回省。”中军官大惊,只好直言请禀,僧格林沁听了,气愤愤地凝片刻,说请他进来,有的座。相见后,僧格林沁倨傲之态有所收敛,以温和的口语相接,询问路途经过,拟职情形,加以慰勉,礼貌有加。此事传到济南,巡抚大员们甚为赞许称异,认为可以风示省中各大僚。从此大僚们有事就咨询宝桢,称宝桢是难得的人才;抗旨力驳李鸿章:同治四年(1865),太平天国失败后,淮河流域的捻军继续发展,承担消灭捻军的清军最高指挥官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于菏泽吴家店。清廷大为震动,命湖广总督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负责镇压捻军。由于李鸿章军事计划不结合实际,加之军粮运输困难和作战指挥不当。这些被捻军侦知后,趁机以精兵数万突击,李鸿章所部大败。李把失败的原因推到总兵王心安和时任山东抚巡丁宝桢的身上。清廷接到奏报,即降严旨,王心安立即正法,丁宝桢撤职留任。丁宝桢接旨后,不但制止暂杀王心安,而且立即抗旨上疏,详述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自己和王心安身上,而是李鸿章临时动义,指挥无方,军纪败坏,骚扰百姓导致失败的结果。清廷得知实情后,才降诏赦免王心安死罪,并责斥李鸿章和山东布政使潘鼎新“玩忽致败,纵兵殃民”,同时交兵部议处;敢于直谏:丁宝桢为官三十多年,直谏文稿很多,有详尽《丁文诚公奏稿》、奏稿大都是他亲手撰写;敢于担风险推贤举士。丁宝桢荐贤举能的方法效用了唐朝魏征的做法,为大清朝荐举很多有用人才,但也招来很多非议和责难,有很多真实材料为证;三次革职留任仍奋勇迈进。第一次革职留任是因认为协助僧格林沁无力,导致剿灭山东起义军黑旗军宋景清失败被革职。第二次革职留任是因李鸿章指挥不当被捻军击败受牵连。第三次革职留任是因上疏保举永不叙用道员李耀南的问题而引起的。但三落又三起,是丁宝桢两次独立作战,取得胜利,加之保举的问题再次向朝廷奏明后,得到认可,大清反而更加重用;体察民情,查办民蠹:丁宝桢每到一处任职,经常微访,特别对老百姓征收钱粮的查核是否多收,发放给老百姓救济钱粮是否据实兑现等,一旦发现问题严查严办。在川治贪时,丁宝桢一身正气,几把火烧得川府大小贪官污吏嗷嗷直叫,当时是举国上下皆知。同时丁宝桢还经常教导部下和做广西巡抚的长子体常、户部主事的次子体勤、陇安知府的三子体晋等,要经常下乡体察民情、商情、社情,但不要招摇炫耀,轻车简从。遇绅耆则问以利弊,遇农夫则告以力作,遇匪则治以严刑,遇词讼则予以审理;注重修养,尤重表率:丁宝桢论:“作官必注重修养。明学时之务,稽古以充之,见闻日益广,持宗日益定,才识日益闳,真所谓明体达用者也。”他常告诫部下和家人,“作官尤重表率,持必须公正,操守须廉洁,作事要勤速,问案要细心。”丁宝桢特别在文化的修养造诣很深,著有很多名篇和诗词盈联,受到当时很多王公大臣和社会名流以及大清朝皇室的高度称赞。撰写很多公祠题联颂扬。称颂丁宝桢为大儒精神的发扬和发展,可以与三国孔明等同;为官清廉自守。说起来,没有人相信,丁宝桢为官几十年,穷得连厨师的工钱都发不出,病逝后还欠朝廷两万多两白银。他教育子女和属下,“我立意做一清白官,贫原非病,穷乃见君子,清名难求,尔等当从此为身体力行之。”
   
   智斩太监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丁宝桢在山东巡抚内斩杀出京招遥远去广东的慈禧宠信太监安德海,一时传闻全世界,天下交口称颂,这是千秋万世都要记述一桩了不起的大事,也是最为广大老百姓所闻乐见的“新闻”。伯相合肥李公阅邸钞,矍然起,传示幕客,字呼丁公曰:“稚璜成名矣!”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得知从他眼底下公然过境的安德海在济南被杀的消息,兴奋地对幕僚们说:“我目疾数日,闻是事,积顿开,稚璜真豪杰也!”时任湖广总督李鸿章得知后大呼:“丁稚璜为他人所不能为,稚璜成名矣!”一时传闻世界。在丁宝桢的政历中,诛杀慈禧宠信安德海的非凡举动,轰动朝野,震动天下,充分表现了他个人的智慧和胆略。
  
   晚清宦官弄权,言者莫不咋舌摇首。坑害臣民,首推慈禧的宠信安德海。安以六品蓝翎干预朝政,贪脏枉法,为所欲为。咸丰十一年(1861),31岁的文宗咸丰皇帝崩逝于热河承德行宫时,西太后慈禧、东太后慈安趁机作乱,特别是西太后慈禧趁咸丰帝灵柩返京途中,密派安德海回京。密谋发起“辛酉政变”,一时宫廷混乱,反对慈禧的亲王和大臣基本上被除掉。两太后垂帘听政后,改元同治,这时同治皇帝才6岁,一切政务都由慈禧把持。安德海参预了这次政变,自恃有功,开始张扬,成为慈禧为数不多的宠臣之一,并以小安子昵称他。尔后以慈禧亲信自居,在宫中盛气凌人,逐步走向太监干预朝政的道路。同治皇帝和一些大臣们忌恨这个爱跟慈禧打小报告进谗言的太监安德海,同治还在宫中常常用剑砍断一个泥人的头,说“这是杀安小子”。丁宝桢进京晋见,同治帝就和他密谋找机会杀掉这个祸害安德海。同治八年(1869),安德海妄想到各省周览景色并显示权势,就向慈禧请求秘密出京。到东南为同治帝在婚大典采办龙衣,也为慈禧索取几件衣物和珠宝,得到慈禧的默许。出京之后,乘太平船,由运河南下,声势煊赫,俨然皇家气派,招摇过境,还沿途大肆勒索地方官员财物。
  
   丁宝桢得知,认为铲除安德海的机会来了,立即布置东安府程绳武捕拿,绳武在船后尾随三天,不敢动作。同时宝桢奏报清廷,以清朝祖制有“宦臣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定了安德海的死罪。这时安进入泰安府境,登陆往泰山进香,泰安知府、知县虽然得令捕捉但也未敢有所动作。丁宝桢当即改派总兵王正起速发兵追捕。此时安德海大声恫叱:“你们要造反吗?我是奉圣母皇太后懿旨出京办差,并代圣母皇太后上山进香的。你们有几个脑袋?”当王正起把安德海脚镣手铐起来押到济南时,安德海更是气焰嚣张、暴跳如雷地叫嚣,“你们都活得不耐烦了,都是找死!”在旁的官员慑于慈禧的淫威,有些胆怯。丁宝桢考虑奏请还没有传下来,但不立即杀掉又恐生变,决定还是先斩为妥。这时大堂内的省中布政史、按察使、各道台、各知府都言,既已奏报,还是候旨再说,万不可先杀。泰安知县何毓福惟恐杀安惹出大祸,长跪在地哀求不起。丁宝桢再三计虑,下令斩首,暴尸三日,朝旨到时,已过五天了。慈禧接到丁宝桢奏疏时,惶恐震吓,托辞养病未参与。东太后慈安宣召各亲王、各军机大臣和内务大臣御前会商。大臣们都跪奏,安德海出,未经内务府批准,有祖制在,丁宝桢又据实以奏,按祖制允其就地正法。慈禧纵然大权在手,对爱新觉罗的祖宗律令,对大清国的国法,还不敢公然违背。丁宝桢置个人乌纱帽不顾,置全家性命不顾,而是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而掌握火候,当机立断,显现大英雄的本色,像丁宝桢这样的官员,古往今来,究竟有几个? 
 
   为政勤奋,亦有作为 
 
   丁宝桢为官几十年间,除了军事活动外,做了很多有益于民生国事的大事。为政十分勤奋,讲究策略,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下许多不磨灭的历史功绩,成为晚清时代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代表人物。
  
   黄河自咸丰五年(1855)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夺了大清河(古济水)河道,经山东入海,但黄水经常泛滥。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又在郓城侯家林决口,淹了鲁西南和苏北各县,至冬尚未堵塞。当时清廷财政支绌,工款难以拨下,河道总督乔松年以部款未到,难为无米之炊为辞,主张次年再为动工。时任山东巡扶的宝桢,则以为黄水泛滥,灾难流离,再误了春耕,更加重灾情,应早抢堵。 乔松年甩手不问,丁宝桢即筹拨省款,独自挑起这个责任。他亲自带病督工,风雪中冰水汹涌,险象丛生,植立岸畔不退,吏民感奋,齐力抢堵。当决口愈来愈急,浊浪滚滚,投下的柳筐石料,顿被激流冲走。正在这万分紧张时,忽有一艘运料的大船被冲到决口处卡住,丁宝桢即挥令木石柳筐俱下,将船压住,合龙成功。万众欢呼,大工告成。这次全工程仅用了白银32万两,为清朝河工用费最少的一次。当时清朝治河为朝廷的一件大事,黄河经常决口,每次工费,最多时至千余万两,少时亦须几百万两。这次合龙给以后的河工留下了经验,每当合龙最紧张时,即用大船一、二艘,满载工料,堵塞决口,很收成效。这次治理事件,至今还作为传奇故事流传。
 
   丁宝桢十分讲求富国强兵之道,热心“洋务”。光绪元年(1875年),他在山东创设泺口饥械制造局,一年后枪炮制成,为该省洋务之创始。为防御日本对中国海疆之挑畔,丁宝桢奏请清廷同意,在烟台、威海卫、登州等处建筑炮台,以固海防。总督四川时,仍坚持提倡发展洋务,光绪三年创办四川机械局于下莲池街,清廷昏庸,听信奸言弹劾,勒令停办。丁宝桢据理力急,几经周折,于是年十月重开制造局,扩大生产规模,制造出前后膛枪、药弹、铅弹、火药炮及小型机器,为四川现代工业之首起。中法战争爆发,丁宝桢以自制军械装备的五营军旅交鲍超统带,参与抵御外侮。抗法将领曾致书宝桢,望他“能赐接济”,自己指挥生产的***弹药,最后这些武器在保卫边防中见到了实效。
  
   丁宝桢在山东十年,政绩昭著,很得朝廷赏识和百姓爱戴,于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说:“民富国殷始为盛世。”作为封疆大吏,他深知整治盐务对国计民生之重要,向朝廷请准废除旧有盐制,实行“官运商销”,于泸州设官运总局统筹运销;在盐井设厂局分运各岸,岸设岸局分销私商,将引课、税厘销纳于成本之中。为解决贵州用盐,在川设立(叙)永岸、綦(江)岸、清(陵)岸,在黔设立仁(怀)岸。自此川盐畅通贵州,百姓感戴其惠,而贪官、奸商则受到严厉的制约,无暴利可图。整治盐务一年之后,四川财政收入增加了百余万两白银。 
 
   丁宝桢深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十分重视农田水利。任总督于四川后,对都江堰及其分水鱼嘴、人字堤的年久失修、灌溉渠严重淤塞深感不安,于光绪二年(1876)二月亲率官民整修都江堰,将卵石竹笼结构改为条石砌筑,疏通河渠。丁宝桢“躬冒霜雪,沿河督率”,计修渠70余里,砌堤1.2万余丈,分水鱼嘴3处,使川西平原再度成为水旱无忧之地。百姓为纪念这位治水大员的功绩,曾在都江堰堤上建有丁公祠。现今修复的二郎庙亦塑有丁公文诚像。 
 
   翰林出身的丁宝祯不但注意国防军事,还注意提倡文风。济南的金线泉为一名胜地,自宋、元以来,历为私人的别墅,几经易主,几经兴废。丁宝祯以金线泉、柳絮泉等几处泉水为中心,建立了尚志书院,聘请耆宿讲学,以培育士子。在泉水环绕,花木扶疏的环境里,成为一读书与学问研究的最佳处所。书院还雕印了许多种古典书籍,至今称作善本。书院大门悬匾,题是“金泉精舍”,所以当时也称作金泉书院。辛亥革命后停办书院,改建学校,此处先后曾设立师范传习所、实业专门学校、医学专科学校。建国后扩建趵突泉公园,将原址规入公园,仍将一厅堂名尚志堂,作为纪念。 
 
   丁宝桢长期在外为官,却心系故里。同治十三(1874)年春,丁宝桢奉旨省墓回邑,见故乡久经战乱,田园荒芜,民情维艰,便亲与贵州巡抚商议,借调威宁知州钱埙来平远担任知州,并向朝廷借银25000两支持治理平远,恢复和发展生产。之后,还将自己的廉金1200两捐献修建圣庙学宫。丁宝桢的慧眼认准了钱埙,而钱埙也没有辜负宝桢对他的期望,在平远任内做出了很好的政绩。丁宝桢为家乡贵州做的好事很多,至今百姓看到当年兴修的宝桢盐道,都无不异口同声地说:“丁宝桢不愧是贵州织金人”。 
 
    丁宝桢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农田水利乃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和卓著的建树,不愧为清朝晚期的著名政治家。  

                                        
  

  

文章录入:信息员漆毅    责任编辑:yuhu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