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书纪年》的吴越史

 苏迷 2013-02-04

:古藉记载的、中学历史课本上写的是:吴国,由泰伯奔吴到无锡梅村,在梅村立国,经六百年迁苏州,夫差丧囯。《竹书纪年》这本春秋战国时期晋、魏国史官所记的史书却记太伯适越,而不是奔吴。但西晋时便出土的文献动摇不了孔儒的传统观念,改变不了中学历史课本。孔子篡改的历史,遗害了中华文明史二千多年,真乃繁史不如无史,这是中国史学的悲哀!

    这里转载的是古本竹书纪年》一文中的有关吴、越史事(文中宋体字为摘引原文),并加注

 

    吴、越史事现均据正史《春秋》《三传》及野史《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春秋》是经孔丘删改的鲁国史书,由孔壁残存。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都记有史书,秦灭六国后最急着烧的便是列国史书。韩国史书出土于1800年前的西晋,称《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躲过秦火的编年通史。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近年出土的先秦简帛文献,如《上博楚简》、《清华楚简》等陆续释读公布,不少史事记载尽同《古本竹书纪年》,而与传统先秦史相左,从而推动了史学界、考古学界对《古本竹书纪年》的重新认识和研究热潮。

   《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竹书》。西晋时汲郡人不准(音否标)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战国文字记载,史称"汲冢书"。晋帝两次命人组织释读,得初释本、考正本两册传世。据《晋书卷五十一》:原书十三篇,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永嘉之乱,《竹书纪年》的竹简亡佚,《隋书经籍志》录有竹书国异一卷,是后人据此两种本子所作的校记。《竹书纪年》在传承了六百年之后,又在宋代亡佚。原因是《竹书纪年》出土后,给思想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儒学作为国学,宋朝二程、朱熹一派的理学居于正统。与儒家史学体系冲突极大的《竹书》被宋儒视为异端邪说,必欲除之而后快。

   《竹书纪年》相对于汉儒经典确实太过异类。禅让在儒家伦理道德治国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以礼以仁治国的典范。《竹书纪年》上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还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后稷就是舜,显然是舜监禁了尧,流放了尧的儿子才登上王位的,哪里有什么禅让?《韩非子说疑》一言以蔽之:"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孔子为宣传古世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与今世的“礼崩乐坏”相比较,不惜篡改古史,孔子因此就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笔法误人,一至于斯。儒家所谓“为圣者讳”,“为尊者讳”,“一字褒贬”等等手法为后世史学家所法,历史的真相也在这些史学家橡皮泥式的笔法中变得面目全非,信史需要后世的史学家费大力气去考证,这是儒家史学观给传统史学带来的恶果。

       

    据齐鲁书社2000年版《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有关吴、越史事,与传统史载也多有不同。现辑录注证如下:

    武王段载: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

[注]:记太伯“适越”,而不是“奔吴”。“奔”是出发前就有目的地、急匆匆地赶过去;“适”是出发前无目标,随遇而安、落地生根。“适越”表明最后到越地定居,到了那里才自称“魚”、六百年后才称“吴”;“奔吴”是说到吴地,但殷商末年江南并无吴地。显然“适越”之说更符合史实;“奔吴”之称儒家“为尊者褒

    成王二十四年於越来宾。

[注]:成王二十四年为公元前1018年,断代工程断成王在位22年,韩史《竹书纪年》记成王在位37年,我更信《竹书纪年》。“於越来宾”说明於越在西周初就与周王室有来往,比鲁史《春秋》记越史早了近300年。《春秋》谤吴抹越,此一证。

    穆王三十七年记: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遂伐越,至于纡。

[注]:穆王三十七年按韩史《竹书纪年》编年为公元前886年,断代工程为公元前939年(原因是两者的西周各王在位年不同),这一年西周在征伐楚国时顺便伐越,打到了“纡”地。说明此时的越己经强大自立,对中央王朝构成了威胁。而不是鲁史《春秋》所记的一片空白、到允常才立国。

 

([注]:从公元前886年到公元前473年的413年间,韩史《竹书纪年》未见记吴、越史事,而鲁史《春秋》记事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哀公十六年孔子亡(公元前479年)止。记吴史事自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起,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止,即从吴王寿梦二年(公元前584年)起,夫差十五年(公元前482年)止,累计34条。其间晋援吴、联吴伐楚,晋、韩史书应有记载,疑古本失传、辑类书、志书重成文时未编入。)

 

    元王四年记:於越灭吴。

[注]:元王四年应为公元前473年,按韩史《竹书纪年》编年为公元前472年,相差1年。韩史《竹书纪年》始终称“於越”,记载越史先后达15项;鲁史《春秋》截于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己无越灭吴后史事。
   贞定王元年记:癸酉,於越徙都琅琊。

[注]:公元前468年,灭吴后5年,於越便由苏州徙都琅琊,越占吴地后,并无建设,随即毁为吴墟。
  
贞定王四年记:十一月,於越子勾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

[注]:勾践称越子不称越王,勾践亡于公元前462年,当了九年越王。但未涉中原争霸事。
   贞定王十年记:於越子鹿郢卒,不寿立。

[注]:勾践后世菼执、鹿郢、不寿、盲姑、朱勾、子翳、孚错枝无余、莽安、无颛、菼蠋卯、无疆,又传了十二代,多数在出土的青铜剑、戈铭文有对证。

   贞定王二十年记:於越子不寿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

[注]:越内耗自残。
    威烈王十一年记:於越灭滕。

[注]:朱勾复兴14年,内乱又起。
  威烈王
十二年记:於越子朱勾伐郯,以郯子鸪归。
  威烈王
十四年记:於越子朱勾卒,子翳立。
    安王二十三年记:於越迁于吴

[注]:公元前379年,越在苏北耽了89年,才又迁回苏州,至公元前355年楚灭越,越回吴地24年。无锡鸿山越墓,应是此时葬入。

    安王二十六年记:七月,於越太子诸咎弑其君翳。
                   十月,越人杀诸咎越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

[注]:越人内乱,吴人势力尚能立君。

    烈王元年记:於越大夫寺区定越乱,立初无余,是为莽安。

    显王四年记:於越寺区弟思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显王十二年记:於越子无颛卒,是为菼蠋卯,次无疆立。

    显王三十四年记:於越子无疆伐楚。

     显王三十六年记:楚围齐于徐州,遂伐於越,杀无疆。

    慎靓王三年记: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舟三百、箭五百万及犀角、象齿。

    记载止于慎靓王二十年。
[注]:年表记慎靓王仅六年。为公元前301年。

 

    楚国史书名《梼杌》,但早已散失。屈原作品中提到的一些远古零星的史实,可能引之于《梼杌》,也与儒家传世经典所记载的史实相去很远。其中《楚辞.天问》有:勋阖梦王,少离散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赞扬阖闾少小散亡,流落在外,怎么能使吴国迅速壮大、显其勇武,流其威严呢?吴王阖闾的勇武指向是楚国,孔子春秋》记“破郢妻后”,楚大夫屈原却大事赞扬。可见春秋战国时各国立场不同,同一史实不同褒贬。春秋之歪,实属不可全信。好在出土楚简渐多,但愿《梼杌》、吴国史书、越国史书能重见天日,看到真正的吴、越真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