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令人着迷 (下)

 阿根师傅 2013-02-04

经济学令人着迷  (下)

孟朗驰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庄子讲的故事,就会发现:虽然老人承诺给予猴子的橡果数量没有改变,但是由于调整了分配果实的顺序,这些橡果对猴子来说获得的效用却是不同的。这一切都取决于猴子的满意程度。

  

  因人而异的“偏好”

  除了效用之外,经济学中还有一个常用的名词——“偏好”。它表达隐藏在人们内心中的一种情感和倾向。

  古时候,在江南城郊有一个财主,家中有两个儿子。财主死后,兄弟俩请来村里以公正著名的秀才为他们分割财产,秀才答应他们之后,认真地计算了所有家产的价值,并且按照价值多少完全平均地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兄弟。然而兄弟俩却都嚷嚷着不公平,觉得对方拿的东西更好、更值钱。

  原来,兄弟中的老大喜欢读书,老二喜欢做生意。秀才将一些珍贵的字画分给了老二,而将财主在镇子里的店铺分给了老大。但对老大来说,那些字画的价值要远高于分给自己的店铺;而对于老二来说,再珍贵的字画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此兄弟二人都觉得秀才的分配不公平。这时村里的智者站了出来,他说:“你们不是都觉得对方的财产比自己多吗?那你们互相换一下不就好了?”兄弟俩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换了财产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兄弟两人的偏好不同,因此在他们看来,同样的东西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价值。

  对于有着不同偏好的人来说,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比不喜欢的东西拥有更高的价值,因此可以说,每种事物的价值实际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沉没成本的“收益”

  有些时候,人们投入了相当的成本去做一件事,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些投入而收不回的成本在经济学上就叫“沉没成本”。成本都白白地沉没下去,人们的懊恼可想而知。可是,就有人把沉没成本变成价值很高的收益。

  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罗伯特·温森在赢得一场比赛之后,获得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奖金。正当他准备回家时,一个年轻的女士走到他面前,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得了重病,因为没钱医治,很可能马上就要死去了。温森二话没说,直接将奖金的支票交给了女士,让她拿去给孩子治病,并且祝愿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过了几天,温森的一位朋友告诉他,那个向他要钱的女士其实是个骗子,她根本都没有结婚,更没有生过孩子。温森听后惊讶地问:“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她真的没有一个快要病死的孩子吗?”朋友惋惜地点点头,说道:“的确是这样,你别生气。”出乎他的意料,温森这时展颜一笑,说:“这真是我这几天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当温森得知那位女士是一个骗子之后,他给出的支票其实已经变成了沉没成本,变成了纯粹的损失。但是温森在得知并没有孩子生病时,感到非常欣喜。他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把沉没成本变成了本身心情的收益。我们常说的“亡羊补牢”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看来,由于经济是社会的经济、是人类的经济,那就必然会夹杂很多主观的因素。很多会随心而动的要素,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也正是因为如此,经济学才会如此有趣,令人着迷。

  (摘自《百科新说》 图/陈明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