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遍地花园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05
遍地花园
  • 2013年0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美能”其实不是一种特别的能力,而是对当下的肯定,对自己的认同。

  看到一个让我动心的词:美能。指的是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培育这种感受力的能力。
  感受美,甚至创造美,难道不是人的本能吗?但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美感的匮乏,是美的创造力的匮乏。这种能力之所以能被当做一项特别的能力提出来,也是因为匮乏。
  触目所及的地方,是不美的建筑、不美的雕塑、不美的书和电影,甚至连包裹青春之躯的校服,都是不美的。所有这些不美,还有非常铿锵的理由——建筑不美,是为了凸显实用功能;校服不美,是为了防范美带来的风险。内陆某所学校,曾计划引进日韩版的校服,设计稿出来,的确精美大方,却遭到家长集体反对,他们担心学生打扮得太漂亮,会引发早恋。
  这种大气氛下,感受美的能力,自然被压制起来。
  当然,人都有美的发现力,只是限于时间和心情,很难放慢脚步去实践这种能力。而且,人们往往有种心理,认为自己会在某个假期、在某个风景名胜集中释放一下这种能力,人们往往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寄托于大面积的美和大规模的美,以为自己会在看到北方的红滩、南方的竹海、西部的薰衣草花田时,突然被“美”点燃,这一次点燃,就可以滋养很多时刻。这种心理,和一个人将生活希望寄托在彩票大奖上异曲同工,以为总有一刻灿烂,会向所有的暗淡报仇,所以忽略了平时,忽略了当下,将生活渴望压制起来。事实上,这种机会无处不在。 
  欧洲的某个组织,在城市的角落里修建“微型公园”,这些“公园”,可能就是人行道砖缝里的几棵海棠和一座假山,或者隔离栏上的几棵小绿树和一个亭子模型,但都做得非常别致,很耐看。走在路上,可以随时停下来观赏,一段上班的路,也处处风景。罗伯特·波格·哈里森在他的《花园:谈人之为人》里,赞美的就是这种花园。花园是尘世里的天堂,是休憩之地,花园意味着建设维护,而不是破坏,不论是大还是小,不论生满奇花异草,还是野草闲花,花园都是人对自己的肯定,是活得像个人样的证明。
  我们的生活里,遍布这种景象,可能没经过这么刻意的雕琢、这样苦心的经营,但都可以当做美感的触发点,高楼缝隙里的一段白云,双层巴士的窗户里伸进来的绿叶,雨后的路面上,水洼里的回光。《天使爱美丽》里的艾米莉,喜欢的就是那些琐屑的感受,水果的颜色,花的香气,把手插进装满青豆的袋子里的感受,捏破塑料包装纸上的泡泡时的感受,这样的碎片感受,在时时处处为人加油,让人活得蓬勃,哪怕一刹一瞬。
  还是得为当下而活,而不是寄望于遥远的盛景,要将生活渴望分散在每时每刻、每条路、每个抬头的瞬间,甚至某个微小的花园。“美能”其实不是一种特别的能力,而是对当下的肯定,对自己的认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