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脓耳口眼喁斜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脓耳口眼喁斜
    {概述]    .
    概念  因脓耳失治而发生的口眼喁斜,称“脓耳口眼喁斜。,本病为脓耳的并发病:,.
类似于耳源性面瘫。  
  .历史源流  口眼咀斜属祖国医学“中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论述,但对脓耳而:
致的口眼喁斜未见有记载。为了教学、医疗,科研的统一,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
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四版教材)始定本病为“脓耳口跟喁斜”。   
    [病因病机]   
    一、热毒壅里,蒸灼脉络  急性脓耳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肝胆热盛,热毒壅里.
蒸灼肌暎及脉络,脉络肿胀不通,而致口眼歪斜。
     二、瀑浊内困,闭阻脉络.脓耳月久,湿浊邪毒久困于里,灼腐肌膜,腐蚀骨质.肾
损肉烂,’脉络闭阻.溃坏而致口眼蜗斜。
    [临床诊断]   
   症状:具脓耳及口眼喁斜的症状。
    检查。病侧面肌运动丧失,不能提额,皱眉,闭眼时病侧眼睑不能闭合,眼球向上
转动,口歪向健侧,病侧口角下垂.不能鼓腮及吹口哨,哭笑时面部歪斜尤为显著。面:
瘫曰久患者,面部肌肉逐渐萎缩。检查患耳,可见耳道有污秽脓块,中耳腔或有肉芽,
听力检呈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X线乳突照片显示骨质破坏。   
    鉴别诊断:只有口眼喁斜症状而非脓耳引起者,不属本病范畴。   
    [辨证论治]   
    一、辨证   
    l。热毒壅里,蒸灼脉络  
    证候:耳痛较剧,头深部疼痛,突然发生口眼喁斜症状,鼓膜穿孔卜充血,有脓液:
流出,乳突部明显压痛,全身可见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
苔黄.脉弦滑数等症状。   
    病机分析:本病为脓耳变生,由于肝胆火热炽盛,邪毒壅结耳窍,蒸灼肌膜,故耳
内疼痛较剧,鼓膜充血、穿孔,流黄稠脓液。邪毒蒸灼,火热上炎,故头深部疼痛。由
于邪毒蒸灼耳内肌膜,犯及耳内脉络,脉络肿胀,闭塞不通,放出现口眼喝斜症状。如
患侧萎痹无力,被健侧所牵拉,则口角人中沟偏向健侧。患侧口角闭合不紧,故口角泥
涎不能自收。因患侧运动失灵,不能皱额闭睑,出现额头平坦无皱纹,眼露白睛等症状。
火热炽盛,灼伤潦液,财口苦咽干。热毒壅里,热伤于下,故大便秘结卜小便黄赤。舌
质红,苔黄,脉弦滑数为肝胆火热所致。   
    2.湿浊内困,闭阻脉络
    证侯:耳内流脓曰、久不愈,突然发生口眼喁斜症状.甚则面麻肌萎。鼓膜边缘穿孔,
脓液污秽味臭或成块状如豆腐渣样。全身或见食少便搪,口淡无味,唇舌淡自无华,虎
舌有瘀斑,舌苔白腻,脉细弱或涩。
  .病机分析:由于患脓耳日久,湿浊久困于里,邪毒侵蚀.腐败成脓,故脓液污秽味:
臭如豆腐渣样。因湿浊之邪灼腐肌膜,腐蚀骨质,耳骨损烂.耳内脉络受压,日久脉络

轫阻.坏死.而致口眼喁斜。因脉络闭塞日久,气血阻滞,肌肤失养.则面部肌肤麻木
萎缩.因久病伤脾,脾失健运,故食少便溏,口淡无味。脾虚血少.故唇舌淡白无华。
脉络瘀阻,则舌有瘀斑,脉象细涩。
    二、治疗   
    (一)内治法
    I.热毒壅里.蒸灼脉络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选加桃仁、红花、全蝎、僵蚕,白附子、蜈蚣等。龙胆泻肝汤为
:清泻肝胆实热之剂,桃仁、红花凉血活血祛瘀;全蝎、僵蚕、白附子、蜈蚣等有祛风化
痰,通络止痉的作用。
    2。湿浊内困,闭阻脉络   
    治则:益气养血,除湿通络。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托里消毒散中以党参、北芪、茯苓健脾益气
掺湿;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并用银花、白芷,桔梗。皂角刺解毒排脓。补阳还
五汤中亦重用北芪补气以旺血,并配以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祛瘀
通络。两方合用,有补益气血,祛湿解毒,祛瘀通络的作用。方中还可选加螟蚣、全蝎、
囱附子.僵蚕等药,以加强祛风通络止痉的作用。   
    (二)外治法      
    1.按“脓耳”外治法作耳局部处理。   
    2.:应考虑配合手术治疗。若口眼喁斜发生于急性脓耳早期者,耳痛剧烈,鼓膜充血
外凸,应行鼓膜切开引流。口眼喁斜发生于急性膝耳后期者,应行单纯乳突凿开术。口
跟喁斜发生于慢性脓耳者,应行乳突根治手术。
  (三)针灸疗法
  I.体针   
    主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配穴。迎香,禾戮、水沟、承浆,阳白、‘攒竹、申脉、照海、四白,,巨戮等。
    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颊车、地仓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
经选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以泻肝通络。若鼻唇沟平坦选配迎香、禾谬;
鼻中沟歪斜取水沟、承浆;白睛外露选配阳白、攒竹、申脉、照海;患侧面部麻木选配
四白,巨戮。每次取主穴,配穴各l-3穴,初起宜浅刺,二周后予平刺透穴或斜刺,并
可适当加电针,每日或隔日1次。 
    2。穴位注射  上述穴位每次取l~2穴,针刺有痠麻感后,注入当归注射液或丹参
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1毫升。   
    3。梅花针  用梅花针叩击患处,每天1次。   
    4.穴位敷贴  蓖麻仁捣烂如黄豆大,敷贴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阻白、听宫等
穴,每次l~2穴.各穴轮流使用,每次敷24小时。
     (四)民间疗法  用新鲜鳝鱼血涂患侧面部皮肤,每天多次。
  [转归及预后]
  脓耳口眼歪斜发生后,如能及时清除病因,多可完全恢复。若失治或误治,口眼歪

斜难以恢复,并可致患侧面部肌肉逐渐萎缩,引起面部畸形。    .
    [预防及护理]   
    预防脓耳,及早治疗脓耳,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口眼喁斜因眼睑闭合不良,露出囟
睛,可戴防尘眼镜,或用纱布覆盖,以防灰尘入眼,引起感染。
    [小 结]
    脓耳口眼口呙斜是脓耳常见的并发病,本病具有脓耳及口眼喁斜的症状。临床辨证分.
为两型:①热毒壅里,蒸灼脉络,治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选用龙胆泻肝汤加桃仁,
红花、全蝎、僵蚕、白附子、蜈蚣等活血通络的药物。②湿浊内困、闭阻脉络.治以.
益气养血,除湿通络,用托里消毒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此外,可配合外治及针灸疗.
法。
    第十四节  黄耳伤寒
    [概述]
    概念  由于脓耳失治而出现高热头痛,神志不清.抽搐,项强等症状.称为黄耳伤:
寒.是脓耳变症的重候。本病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并发病的危重阶段,若治之不及
时.每可危及生命。
    历史源流  有关黄耳伤寒的病源及症状的最早记述,见于隋.《诸病源候论.卷二.
十九》,文中描述了耳疼痛卒然发生脊强背直的症状,认为耳为肾候,耳痛邪流入肾而’
致。唐代,在《外台秘要。卷二十二》中也引用了《诸病源候论》的这段论述。黄耳伤寒…
名的出现,见于明.《赤水玄珠。卷十九》:“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经也.不治流
入肾,则卒然变,恶寒发热,脊强背直,如痉之状,曰黄耳伤寒。”除此,历代医著中较
少有关黄耳伤寒的记载。   
    [病因病机]
    黄耳伤寒的发生,多由于急性脓耳.风火邪毒炽盛,热入心包,扰乱神明.引动肝
风而致。或因脓耳日久病深,邪毒潜伏耳窍,积热久蕴,脓液引流不畅,浸渍窍内,腐
蚀骨质,以致热毒深延,入于营血、心包而致病。根据病邪的深浅,病情轻重不同,病’
因病机可分热在营血,热入心包,热盛风动三型。
    一、热在营血  脓耳火热炽盛,病势发展,热毒深伏于里,营阴亏耗,心神受扰而;
致病。
    :、热入心包  脓耳热毒深陷,热毒闭遏于内,耗血伤津,痰热闭阻心包而致病。
    三、热盛动风  脓耳热毒郁伏于里,邪热内盛,热盛动风,风扰经脉而致病。
    [临床诊断]
    症状:脓耳患者.耳内流脓不畅,并出现耳痛,头痛剧烈,呕吐,发热,神志不清,.
抽搐,项强等症。
    检查:鼓膜穿孔,充血,流脓黄稠或成块状。X线乳突拍片可显示乳突及岩部有肾
质病变。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呈炎性改变。
    鉴别诊断:黄耳伤寒应与流脑,结核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病相鉴别。流脑,有流行.
季节性和地区性,脑脊液检查为脑膜炎双球菌,一般无脓耳病史。在流脑的非流行季节。
如遇脑膜炎病人应提高警惕详查耳部。结核性脑膜炎.有结核病史,脑脊液检查为结核:

杆菌,X线胸片可发现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病人,有流耳脓病史.也须详作耳科检查,
以排除耳源性结核感染。脑肿瘤,病程发展慢,无化脓性中耳炎病史.无颅内发炎化脓
体征,一般可以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热在营血
    证候:耳内流脓,或流脓臭秽黑腐,突然脓液减少.出现耳痛,头痛如劈,憎寒壮
热,颈项强直,呕吐,心烦躁扰,甚则时有谵语,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
    病机分析:由于热毒深伏于里,脓液内流,故耳流脓突然减少。热毒炽盛.邪正相
搏,则增寒壮热。邪毒内困,火毒上逆,则呕吐,头痛如劈,颈项强直。营气通于心,
热毒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躁扰,甚则谵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热伤营阴.
  2。热入心包
  证候:耳内流脓,或流脓臭秽黑腐,突然脓液减少,出现耳痛,头痛剧烈,高热不
退,颈项强直,呕吐,嗜睡,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细数。
    病机分析:  由于热毒内陷。脓液引流不畅,故耳内流脓突然减少。邪毒内困,上逆.
故耳痛,头痛加剧。邪热闭郁于内,阳气不达,故高热不退。邪热内陷,灼液为痰,痰热
阻闭包络,则嗜睡,神昏谵语。心营热盛.故舌质红绛,脉细数。
    3.热盛动风
    证候:耳内流脓,或流脓臭秽黑腐,突然脓液减少,出现耳痛,头痛剧烈,身热壮
盛.手足躁扰,甚则神识昏迷,筋脉拘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质干绛,
脉弦数。
    病机分析:由于脓耳热毒内陷,脓液引流不畅,故耳内流脓突然减少。邪毒上逆.
困扰清空,故耳痛,头痛剧烈。热毒内盛,故身热壮盛。热扰心神,则神识昏迷。热极
动风.故手足躁扰,筋脉拘急,角弓反张。舌质干绛.为血热内郁伤津之象。热盛而肝
风内动,故见脉弦数。
    :、治疗
    (一)内治法
    1.热在营血
    治则:清营凉血.泄热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方中犀角咸寒主清心营,黄连苦寒配犀角清热解毒,生地、玄
参、麦冬以清热滋阴;银花、连翘、竹叶以清透泄热解毒,丹参凉血解毒,活脉络清瘀
热。诸药配合,共奏清营凉血之效。
    或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本方由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方组
合而成,能大解热毒而清气血。    .
    2.热入心包
    治则:清心开窍。
    方药:清官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清官汤专清包络邪热,犀角清
心热,玄参心、莲子心,连心麦冬清心滋液;竹叶卷心、连翘心清心泄热。合用以使心

包邪热向外透达而解。临床上可加竹沥,瓜蒌皮以清痰热.加石菖蒲以清窍开闭。    .
、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均为清心开窍之成药.俱有苏醒神志之效.其中安宫
牛黄丸优于清热兼能解毒。紫雪丹兼能息风.至宝丹则长于芳香辟秽以开窍.
    3.热盛动风
    治则:清营凉血,平肝息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本方用羚羊角,钩藤以凉肝息风止痉;桑叶,菊花轻清宣
透,助羚羊角,钩藤以平息肝风,透热外出;生地滋阴养液;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
加强生地的作用,滋养筋脉以缓拘急;茯神宁心安神;贝母、竹茹清肝胆郁热而化痰通
络。诸药合用,收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效。临床上当视证情予以灵活加减。如壮热汗
多,可加生石膏、知母等以大清气热;腑实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等攻下泄热;舌质
红降,口干,可加犀角,板蓝根、丹皮、紫草等凉血解毒;如角弓反张、抽搐较重者,
可加全蝎、地龙、蜈蚣以息风止痉;神昏不醒,可加紫雪丹、宏宫牛黄丸、至宝丹.或
加菖蒲、郁金以开窍醒神;痰延壅盛者,可加竹沥、生姜汁以涤痰。
    临床上,除上述三型辨证治疗外,若邪热久羁,劫炼肾阴,以致真阴欲竭.证见身
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舌燥,神疲,脉虚大,甚则时时歌脱者扣则宜予滋阴养液之法,
固摄真阴,可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若见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冷蜷卧.四
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阳气衰竭之亡阳危重证候,宜急
用回阳固脱之法,服独参汤或参附汤等。    .
    (二)外治法
    1.耳内处理同“脓耳”。   
    2.必要时结合手术治疗.却除耳部病灶。   
    [转归及预后]   
    本病若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病情多可由重转轻而治愈,若不及时抢救多致死亡。
    [预防及护理]       
    及早防治脓耳,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脓耳患者,有头痛,呕吐、神志变化等情况出
现,要及早处理,以免病情转向严重。
    本病病情变化迅速而危重,故护理上尤应注意密切观察及详细记录病情妁变化.以
便及时进行处理。如呕吐或有痰涎,要将呕吐物,痰涎清除干净.保持呼吸遭通畅。
    [小结]   
    黄耳伤寒是脓耳失治变证中的重候,由脓耳邪毒壅盛.入于营血,扰乱心神或引动
肝风而致。临床上根据病邪的深浅,病情的轻重不同,辨证治疗分为三型:①热在营
血,治以清营凉血,选用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②热入心包,治以清心开窍,方用
清官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③热盛动风.治以清营凉血,平肝息风.
方用羚羊钩藤饮加减。临床上还应视证情灵活加减用药。本病病情发展迅速,故应密切
注意病情变化,及时积极进行抢救。   
    第十五节  暴    聋
    [概述]         
    概念  耳聋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暴聋与渐聋。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

暴聋,为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之一。暴聋,又称卒聋、风聋、火聋、厥聋等..本节讨论
的暴聋,相当于。突发性耳聋”、急性发病的“传染中毒性耳聋”、“爆震性耳聋”等.不包
括脓耳、耵耳、外耳异物所致的耳聋。
    暴聋多为实证,多因邪气壅实而致。暴聋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无性别差异,无明显
季节性,多为一侧性,,亦可为双侧性。若能及早治疗,多能恢复一定的听力,若治疗不
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听力难以恢复。
    历史源流  暴聋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厥论篇》说:。少阳之厥,则暴聋。。
<内经》中有多处提到“聋”或“暴聋”的病因病机,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到了劳
役过度、外感暴热导致煎厥而聋。《素问.热论篇》提到了伤寒病后致聋,《素问.脏气
法时论篇》、《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亦提到了肝病气逆导致耳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篇》提到了气候、运气变化与耳聋的关系。内经的这些论点,一直成为历代医家对暴聋
进行分析和沦治的理论依据。《内经》对耳聋的治疗,提出了许多针灸疗法。如《素问.缪
刺论篇》有刺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素问.刺热篇》有。刺足阳明”,《灵枢.寒热
病》篇有“取天牖”,《灵枢.厥病》篇有“取耳中”,刺关冲及窍阴穴,《灵枢.刺节真邪}
篇有针刺听宫等记载。但《内经》未有药物治聋记载。
    东汉,《伤寒杂病论》提及了外感致聋和伤寒误治致聋。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
证并治》认为外感风邪,表邪传其经,少阳风火上扰而致耳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提出伤寒发汗过多,可致耳鸣耳聋。这些论述对于暴聋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
意义。
    晋代.《针灸甲乙经.卷十二》中提出了不少针刺治疗耳聋的穴位和方法。《肘后备
.急方》(《补辑肘后方.中卷》)提出五聋,即风聋、劳聋、干聋、虚聋、亭聋。其中风聋
属本节暴聋范畴。这种五聋分类,受到后人的重视。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治卒耳聋
的方剂,如巴豆丸、菖蒲根丸、菖蒲散等,均是较早的外治塞耳药方。
    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对耳聋进行了粗略的分类,提出“风聋”、“厥而聋”
等病名,从而区别于“久聋、“劳聋”等起病缓慢者,这是对耳聋分类的发展。其论述比
{内经》详细。并讨论了风聋的病机和证候特点。《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六》、《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丹溪心法。卷四》等医著,都引用了《诸病源候
论》的原文,作为指导治疗的理论基础。
    唐代,《备急干金要方.卷六下》有治疗暴聋的方剂十多首,其中以外用塞耳者为多.
如“治卒耳聋方。、。治耳聋方”等,内服方的用药有磁石、白术、牡蛎、麦冬、芍药、生
地、葱白、麦冬等。《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搜集治疗耳聋方剂30首,其中治风聋方3
首,治久聋方5首,通治耳聋方22首,从治法看,仍以药物塞耳为主,除了转引前人
的方剂外,尚有鱼脑膏等方。由此可见,唐代在治疗耳聋的外用药方面有较大的发
展。
    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将耳聋分成五类,并记载了79首方剂,仍以外用
药方为多.同时也列出了一些内服方剂,如磁石散、羊肾羹,犀角散、茯神散等.在内
服药中重用了磁石,这是较之前人所不同者。卷九十七还列出了一些食疗方法,如治五
脏气壅耳聋,用白鹅膏粥,又如治耳聋伴鼻塞失嗅.用干柿粥等,丰富了暴聋的治疗.
《圣济总录.卷…百十四》所载治疗耳聋的内服方剂.数量多于外用药方.可见这时治疗

耳聋,内服药已成为主要方法,这是一大发展,为辨证施治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这
些方剂中,治疗风聋有内服方五首,如天雄散、苍耳酒等,药物如天雄、细辛、苍耳子
之类,有辛温发散、行气通窍作用,都是以往所未有记载的。对风聋的证侯,也作了描
述:“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这样的认识比以前更为完整。《针灸资生经。
第六》对耳聋的针灸治疗有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针刺穴位,如天牖、窍阴、颅息等。
</济生方。耳门》记载的鸣聋散,用穿山甲、磁石塞耳。《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九》记载了
5首治聋方剂,其中的清神散治疗气逆上壅,头目不清而耳聋,是后世一直沿用的名方.
    金元时代,学术争鸣使耳聋的理法方药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素问玄机原病式.卷
二》提出耳聋多属热证的理论.治疗以“退风散热.凉药调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
下》还提出了耳聋治肺的观点。   
    李东垣以善用益气升阳法著名,其法除用于久聋外,在治疗暴聋时也配合应用,如:
《兰室秘藏。卷上》的柴胡聪耳汤用于治疗“耳中干结,耳鸣耳聋,”其中以人参、柴胡益
气升阳,以当归、虻虫、水蛭活血化瘀通窍,为后人运用活血通窍法治疗暴聋开了先
河。《卫生宝鉴.卷十》外治卒聋,多运用芳香走窜通窍的药物.如含有细辛的蒲黄膏、
含有龙脑的龙脑膏等。
    《世医得效方。卷十》也记载了许多治疗暴聋的方剂,如用秘传降气汤,治疗气壅耳
聋,在一些外治方中,亦多用全蝎,以活血通窍。朱丹溪对于暴聋的辨证论治,从内伤
角度阐发尤多,如《丹溪心法.卷四》提出了“大病后耳聋”,“因郁而聋”,“耳聋皆属于
热,少阳厥阴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等论点,在其影响下.后人更加重视对暴聋的辨
证论治。
    明代医家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观点,使耳聋在分类上更明确了暴聋和渐聋(久聋)之.
分,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如《普济方》卷五十三和卷五十四
收集了历代治疗耳聋的方剂二百多首,分为耳聋、风聋、劳聋、暴热耳聋,暴聋、久聋
六节,基本沿袭于宋代。《医学纲目.卷二十九》总结出运气耳聋有四种:一曰湿伤肾、
三焦聋;二日燥邪伤肝聋;三曰火邪伤肺聋;四日风火炎扰于上聋。这样,把《内经》所
述之五运六气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体的脏腑失调紧密结合起来,对辨证论治有了新‘
的意义。《医学入门.卷五》认为耳聋应按病程分类,指出新聋多热,旧聋多虚,这对临.
床辨证有很大的启发。《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更指出了这种分类对预后判断的重要性,
认为“暴聋者多易治、久聋者最难为力。”并将耳聋分为“五闭”,即火闭、气闭、邪闭、窍
闭、虚闭,其中除虚闭以外.均属暴聋范畴。书中还记载了“鼓膜按摩”方法,是治疗耳
聋的导引方法,为后人广泛采用。《明医指掌。卷八》对耳聋的分类独具一格,乃依据病
因而分风耳、热耳、虚耳、气耳。此外,在《针灸大全.卷四》、《针灸大成。卷八》都记
载了治疗耳鸣耳聋的穴位。
    清代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使暴聋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
论更为完善。如《证治汇补.四卷》总结暴聋诸证治法。《医林改错.上卷》提出了用?舌血
化瘀法治疗耳聋,其通气散、通窍活血汤两首方剂的创制和运用是对暴聋辨证论治的一
大发展。《类证治裁.卷六》提出了脏气逆而致厥聋,风入于络之风聋,因怒气壅而聋,
因惊火郁而聋,及气闭猝聋等五型的证治。《外科证治全书。卷二》则认为暴聋属气逆气
郁,并总结四种外治。开通。法.药用磁石、巴豆、大蒜。全蝎等药物塞耳以治暴聋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