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玛的阿波罗神-歌德

 夜风2008 2013-02-05

 

溪流瀑布系列日志背景边框-10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魏玛的阿波罗神-歌德

丁夫的博客

(2010-12-24 11:23:20)

 
(一)歌德生平介绍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世界及电影

歌德10·肖像12345600 

图10  歌德在罗马坎帕尼亚

魏玛的阿波罗神-歌德(一)歌德生平介绍

笔者按:1999年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诞生25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笔者曾参照有关资料在《外邮天地》总16期上编写了几篇专文,分别介绍歌德的生平、歌德的爱情生活和歌德的文学创作,并配以相应的邮票,供读者赏读。现稍作修改,发刊于博客上。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请网友指正

**************************************************************************

一、歌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图1)德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科学家。1749年8月28日诞生于德国西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父亲从事法律事业,但一生并不得志。母亲是当地市长的女儿(图2)。少年时期的歌德曾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爱好文艺。

歌德01·母亲妹妹00 图1歌德02·亲妹妹00 图2歌德03·母亲妹妹00 图3

歌德有个妹妹科内莉娅(Cornelia Friedricke Christiane,图3),也是一位真正的才女,歌德在他的自传《诗与真》中深情地描述他们兄妹俩的感情:“自从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中,我们俩仍是难分难解。我们衷心互相依赖,心中有什么思想、情感、幻想和一切偶然获得的印象,都互相披沥。”1777年2月8日科内莉娅不幸逝世,歌德异常悲痛,1779年9月在去瑞士的途中,专程到埃门丁根去,在她的墓前默默哀悼。

1765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他对法律不感兴趣,径自学习文学、绘画、自然科学,在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写诗作剧。1768年因病缀学。图4是歌德到莱比锡观看市场的情景,图中央的青年人为歌德。

歌德04·市场·0 图4歌德05·赫尔德 图5

1770~1771年间,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继续他的法律学业,同时学习音乐、绘画、动物学和化学。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较多接受法国革命思想影响,斯特拉斯堡也是“狂飚突进”运动的策源地。歌德在这里受到了卢梭的影响,并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狂飚突进”的领袖赫尔德(图5,注2)和一批青年作家。赫尔德引导他学习荷马和莎士比亚,引导他收集和学习民歌,从而使他摆脱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在此期间,歌德写出了一批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德国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贝多芬、舒伯特等多位音乐大师谱写成歌曲,屡唱不衰。

1771年,歌德获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自己的学业,返回法兰克福从事法律工作。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飚突进”精神的优秀作品,成为他青年时期创作的高潮。其中主要的有体现反叛精神的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蔑视神威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轰动一时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1775年是歌德生活中一个转折点。新即位的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都邀请歌德到当时德国的文化艺术中心魏玛去担任国务大臣和顾问。从1775年起直到歌德逝世,他几乎全都活动于此。

魏玛的老公爵夫人安娜·阿玛丽娅(Anna Amalia 1739~1808?)丈夫早死,由她统治这个小公国达17年之久。她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通晓音乐和艺术,为人精明能干,重视人才。1772年,她聘请了著名的诗人维兰德(图6,注3)做她两个儿子的教师。1775年,她的长子卡尔·奥古斯特年满18岁,她把政权交给了他,但她在这个小公国内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她鼓励小公爵亲近歌德,还把枢密院中最后一个位置给予歌德,又给了他一个枢密顾问的官衔和1200塔涅尔的年俸。她是歌德在魏玛的庇护女神。图7边纸上下方两侧都是她和她的儿媳小公爵夫人露易斯(黑森-达姆斯塔特公国公主)的剪影。
 
歌德06·维兰德等 歌德07·朝鲜张
图6 图7

1776年,歌德邀请他的师友赫尔德来魏玛担任教会总监、首席牧师等神职,负责管理教会和教育。歌德也与维兰德加深了交往,在歌德和赫尔德的影响下,维兰德写出了《贵族格龙》和《奥龙伯》等有影响的小说。更为重要的是,歌德结识并爱恋了对他有极大影响的宫廷女史官施太因夫人。图8(Schmoll绘)是歌德刚到魏玛不久时的头像,时年27岁。从图可以看出,这时他仍显现着狂飚突进、放荡不羁的神采,但雄心勃勃,有很想干出一番伟大事业的心态。图9是其全图。

歌德08·肖像12345600 图8歌德09·1·普希金·骑马 图9

在魏玛担任宫廷官职和顾问的十年中,歌德为各种事务缠身,虽然增加了见识,研究了自然科学,但文学创作几乎陷于停顿,心中感到十分苦闷。为了摆脱这种境地,他于1786年9月不辞而别,化名耶安·菲利普·默勒,以一名穷画家的身份,前往意大利旅行,住在当时旅居意大利的德国画家蒂施拜因(注4)家中,悉心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蒂施拜因曾为他绘了不少画作,其中一幅为《歌德在坎帕尼亚》,歌德侧身横坐,背景是布满古典遗迹的罗马郊野。图10是意大利于1999年发行此画全图的邮票,图11的肖像取自此画局部,从画中形象可以看出歌德当时还是一个愤世疾俗的热血青年。

歌德11·肖像12345600 图11歌德12·伊菲·00 图12

歌德在罗马结识了一些旅居意大利的画家,其中之一是瑞士女画家安格利卡·考夫曼(图12,考夫曼自画像)。她和门斯、蒂施拜因等人同是18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主要画家,曾旅居罗马。在两年的交往中,成为歌德在意大利时的密友。1788年歌德返回魏玛前与少数朋友告别时,曾在安格利卡家中的花园里特地种了一颗小小的松树,作为留念。

在意大利,歌德游遍了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宏伟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遗产,淳朴的民间生活,都使他心旷神怡。他仿佛重新“找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激情的人。他对古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接受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注5)的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一种纯朴、宁静、和谐的理想的美。他在意大利生活了两年。在公爵和赫尔德的催促下,歌德于1788年4月返回魏玛,但不再参与政务。

意大利之行使歌德转入“古典”时期。他用新的观点批判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放弃了“狂飚”式的幻想而追求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理想。与此同时,歌德恢复了创作热情,完成了一些他早已动手的作品,其中重要的如《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爱格蒙特》和《托夸多·塔索》以及《浮士德》的部分场景。

图13是歌德42岁时的画像(H.J.Lips 1791年绘)此时其性格已日渐稳健成熟。在这时期,歌德对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兴趣,研究过植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光学和颜色学,同时创作大量作品。他把自然界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的不断进化的整体,努力寻找所谓“原形态”。但是他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注6)。

歌德13·肖像12345600 图13歌德14·席勒莎士比亚等 图14

1794年,歌德与席勒(图14)订交,开始了这两位伟大作家互相合作的十年。他们共办剧院(注7)、同编杂志、合写诗歌、相互激励。歌德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赫尔曼与窦绿台》和《浮士德》第一部。席勒则完成了《华伦斯坦》、《奥尔良的姑娘》和《威廉·退尔》等剧作。这十年成为歌德创作的第二个丰收时期。图15是歌德和席勒的头像剪影,边纸上是他们常去散步的魏玛公园。德国在1999年发现了一枚邮票,图案是歌德剧院图,剧院前四人自左至右分别是席勒、歌德、李斯特和尼采,并以此邮票制作邮资片一枚,片图是剧院前的歌德与席勒的雕像,背景是歌德在魏玛的故居(图16)。

歌德15·席勒无标题-扫描-07 图15歌德16·1999·12 图16

歌德的晚年是在隐居生活中度过的。他以惊人的毅力埋头写作,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亲和力》,自传《诗和真等,以及他“毕生的主要事业”《浮士德》的第二部。

图17是施蒂勒尔(注8)在1828年为歌德所绘的画像。此时,歌德已是79岁的高龄。在画像尚未完成时,歌德得知奥古斯特公爵去世,大为震惊,当时面部表情激动、悲哀。但画家的妙笔却巧妙地抹去了这些,画像上显现的仍然是思想深邃、形态淡雅、威严庄重、目光炯炯有神的形象。歌德对这幅画像异常喜爱。后来,这幅画像成为歌德传记和介绍歌德传记和介绍歌德书籍中人们最喜爱的一幅画像,也是歌德邮票上最常见到的画像之一。

歌德17·肖像12345600 图17歌德18·肖像12345600 图18

图18是诗人逝世前一年的最后一幅画像(Schwerdigeburth 绘)。这时他虽年届耋耄,行将就木,但心灵深处依然故我,仍在勤奋工作,终于在1831年7月完成他六十年来的心愿《浮士德》第二部巨著,并在其中写出“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这样不朽的诗句。

1832年3月22日,这位德国伟大的文学巨子终于与世长辞,时年83岁。歌德虽然逝世了,但他留给世人的文学遗产却无法估量。著名的法国女作家斯太尔夫人在她的名著《德国的文学和艺术》一书中写道:“歌德可以代表整个德国文学,他是唯一能把全部德意志精神的特点荟聚于一身的人。没有人能象他在这一类想象力上做到如此出类拔萃,而意大利人、英国人、甚至法国人,在这方面竟无涉足的余地。” 诚如罗曼·罗兰所说:“歌德,魏玛的阿波罗神!

注1.文中图8、图11、图13、图17及图18是1949年民德建立前苏占区发行的纪念歌德诞生200周年歌德画像邮票。

注2.:赫尔德(J.G. Herder 1744~1803)德国哲学家、文学家,“狂飚突进”运动领袖。

注3:维兰德(Chr.M.Wieland 1733~1813)德国诗人,“狂飚突进”运动后期人物。

注4:施拜因(J.H.W.Tischbein 1751~1829)德国画家,生于绘画世家。在意大利研究绘画达16年,并曾任那不勒斯美术学院院长。《歌德在坎帕尼亚》这幅画是一幅有名的歌德画像。《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彩页13页右下就是这幅画的彩图;《美术卷》在介绍画家蒂施拜因时也采用这幅画(172页)。

注5:温克尔曼(J.J.Wenckelmann 1717~1768)德国美术史研究家。

注6: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试编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记载:歌德在1784年发现人类中腭骨,证明人在生物学上属于哺乳动物。并在1790年首次描述了植物器官的变态现象(均见该书47页)。

注7:后人为了纪念歌德和席勒为德国戏剧发展所做的功绩,在魏玛剧院门前塑造了两人并肩齐立的巨型塑像。

注8:施蒂勒尔(J.K.Stieler 1781~1858)巴伐利亚宫廷画家。他曾为多位名人绘过肖像画,如A.洪堡等。

原载《外邮天地》1999年9902期(总16期)

 (二)歌德的主要文学作品

歌德16·片 

图16    歌德肖像、与魔鬼打赌及《浮士德》手稿最后一段

 

歌德一生一直在创作之中,他创作的诗歌总数达二千五百篇以上,其他有诗剧、戏剧、小说、自传体著作等。根据歌德的生活经历,他在诗歌以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狂飚突进”运动时期:主要作品有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诗剧《普罗米修斯》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游历意大利后时期:主要作品有诗剧《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剧本《埃格蒙特》和《托夸多· 塔索》等。

与席勒合作时期:主要作品有《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台》和《浮士德》第一部等。

晚年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亲和力》,自传《诗和真》以及他“毕生的主要事业”《浮士德》的第二部等。下面对歌德部分作品内容作简要介绍: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伯利欣根》

在历史上,葛兹(1)是德国16世纪一名没落骑士,他曾一度参加革命,但最后背叛了农民起义。葛兹以一种个人力量反抗社会争取自由的做法,恰恰与“狂飚突进”运动的精神相符。歌德则以“借古喻今”的手法,不拘泥于历史事实,把葛兹塑造成一个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他同情弱小,帮助被迫害者,对封建割据、骄奢凶残的诸侯深恶痛绝,希望有一个强盛的德国。当农民起来暴动时,他同情他们,成了他们的领袖。但是,他不同意农民的战斗方式,最后背弃了他们,在敌人围攻中死去,临死前,还在高呼:“自由万岁”。1773年,小说问世后,引起巨大反响,轰动了整个德国文坛,对推进“狂飚突进”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歌德01·21·0市场·0 图1 歌德02·图2

罗马尼亚1983年发行的名人小型张第一枚的左下图即为歌德侧面像及《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的图案(2)。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1772年歌德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已有未婚夫的少女夏绿蒂(3)而不能自拔,最后以失恋而告终。他根据自己这段无望的恋情和另一个他的一位同学在发生类似爱情后举枪自杀的实情,写出了轰动整个欧洲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以维特和绿蒂的爱情纠葛以及维特在社会上的种种不愉快的遭遇为内容,不仅表达了青年人对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无情地鞭挞了社会上种种腐朽堕落和虚伪罪恶的现象。成为德国“狂飚突进”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说发表后,曾在欧洲一时形成一阵“维特热”,不少爱情上失意的青年仿效维特而自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延续下去,歌德在1778年再版时,在卷首加上了著名的《绿蒂与维特》一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进?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作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匈牙利1982年发行的歌德小型张边纸图即为维特和绿蒂相爱的情景(4)。

歌德03·500市场·0 图3歌德04·张03 图4

诗剧《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

伊菲格涅亚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中的统帅、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女儿。阿伽门农因得罪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即罗马神话中的月神狄安娜),许愿在出征时将女儿作为祭品奉献给女神以赢得战争。但在祭祀时阿尔忒弥斯将祭品换为牝鹿,把伊菲格涅亚带到陶里斯,让她在那里作自己的祭司。陶里斯人有在阿尔忒弥斯神像前刺死外乡人的恶习。一次伊菲格涅亚的弟弟俄瑞斯忒斯来到陶里斯,伊菲格涅亚认出了他,为避免弟弟被害,她带着阿尔忒弥斯的神像和弟弟一同返回故乡。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欧里庇得斯曾以此故事写成悲剧《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歌德将之改写成同名诗剧。在剧中歌德让伊菲格涅亚以人道主义者的面貌出现,用人道主义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克服人间的罪恶,充分体现了歌德的人道主义理想。德国文学史上将歌德的《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莱辛的《智者纳旦》和席勒的《堂·卡洛斯》相提并论,称之为宣扬人道主义最突出的三部剧作。

歌德05·伊菲·00 图5歌德06·波兰画 图6

西柏林1949年纪念歌德诞生 200周年邮票中10芬尼的背景即为伊菲格涅亚和其弟俄瑞斯忒斯相会时的情景。德国古典学派历史画家费尔巴哈(Anselm von Feuerbach 1829~1880)1862年曾绘过一幅《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的名画,5是其局部,画面上显示出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岛海滨的优雅娴美的姿态。该画现藏于纽伦堡画廊。奥地利画家毛尔伯奇(F.A. Mauerbertsch,1724-1796)曾作过《伊菲格涅亚的奉献》一画,描述祭祀时阿尔忒弥斯将祭品换为牝鹿把伊菲格涅亚带走的情景。波兰曾发行过此画邮票(6)。

诗 剧《浮 士 德》

浮士德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人物,学术渊博,精通魔术,为了获得知识和权力,向魔鬼出卖自己的灵魂。歌德根据此一传说创作了诗剧《浮士德》两卷,长达一万二千余行,从“狂飚突进”运动时期起,直至歌德临终前数月始完成,先后历时58年,可以说是歌德的毕身事业。

歌德07·普希金·航天及其他

 

 

 

 

 

 

图7

在诗剧《浮士德》中,歌德对粗糙的民间故事进行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理想的人物。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在魔鬼靡菲斯特的诱惑下,老迈的浮士德在书斋里,与魔鬼打赌(7)。靡菲斯特许诺将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那一刹那,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靡菲斯特带领浮士德去喝下魔女的魔汤,浮士德立即重返青春。作为浮士德的仆人,魔鬼领他四处云游(8)。在经历了爱欲、欢乐、痛苦、神游等各个阶段和变化后,浮士德最后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体验到“智慧的最后结论”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在幻觉中他似乎看到了“在自由的土地上居住着自由的国民”,他觉得自己已经生活在未来美好生活中,不由自主地说:“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随即倒地逝去。9是《浮士德》第二部中魔鬼创造的“人造人”领着浮士德到神话世界去寻找古希腊美女海伦的情景。

 歌德08·浮士德阿波罗50·05· 图8歌德09·0市场·0 图9

诗剧《浮士德》内容绚丽多采,寓意复杂深刻,语言风格多样,幻想丰富莫测,“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三百年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历史”和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社会鄙陋状况无法调和的矛盾”,是一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悲剧,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歌德10·乌拉圭等

图10

《浮士德》被改编为许多音乐作品,单是歌剧就有十部之多,如古诺改编的同名歌剧和柏辽兹创作的交响组曲《浮士德的沉沦》等。至于歌曲、交响乐、管弦乐就更不计其数。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就是靡菲斯特带领浮士德和一群快乐的朋友在酒店里饮酒时唱的歌(10)。

歌德11·歌剧浮士德莎士比亚奥赛罗

歌德12·音乐202浮士德·图12

 

 

 

 

 

图11

图11是古诺歌剧《浮士德》DVD的封面图,画面是歌剧第三幕在玛格丽特家的花园中浮士德向玛格丽特求爱的场景,自右至左分别为玛格丽特、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121314为用邮票表现柏辽兹的交响组曲《浮士德的沉沦》的场面,分别为“拉科西进行曲”、“仙女之舞”和“鬼火小步舞曲”。

歌德13·音乐205·浮士德· 歌德14·音乐206·由于205·6·7浮士德·

图13 图14

原载《外邮天地》1999年9902期(总15期)发布时有修改

附录:韩国举行歌德诞生250周年纪念

1999年3月26日至4月11日韩国举办了纪念歌德诞生250周年的“歌德节”,活动由韩国歌德学会和汉城艺术中心联合主办。

在“歌德节”期间,演出了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剧作《伊菲格尼亚》和《斯特拉》等,此后举行了学术报告会、诗朗诵、展出有关歌德的书籍和邮票、放映电影及纪念他的音乐会,并发行了纪念邮票,形式多样,光彩动人。

在邮展中,有许多珍贵的邮票和邮品露面:德国安托拉地区1899年发行的歌德首枚邮票及1949年韩国发行的同图邮票尤其令人瞩目,两者均不见于世界各大邮票目录。其次是1949年英、美联合占领区和苏占区发行的纪念歌德诞生200周年的实寄首日封等。邮展首日使用了机盖戳,戳的左侧附有歌德头像,像下有野玫瑰一朵,像右是由德国作曲家魏尔纳为歌德著名诗篇《野玫瑰》所作的歌曲的朝、德文歌名、前两小节曲谱及朝文歌词“路边有朵红玫瑰”(15),加强了邮展的文化气息。

歌德15·33·红花 图15

为了发展韩国和德国的文化交流,韩、德于1999年8月12日联合发行了纪念邮票。韩国邮票画面采用常见的由施蒂勒所绘的歌德肖像,面值170,另有小型张一枚,面值480(16,见题图)。小型张主图与邮票同,在边纸上绘有《浮士德》中魔鬼梅菲斯特到浮士德书斋与之签约的情景,背景则衬以歌德《浮士德》第二卷手稿的最后一段诗句“神秘之群合唱”:“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实有;/永恒的女性,/领导我们走。”(根据郭沫若译文)。

原载《外邮天地》1999年9902期总15期

(三)歌德的爱情情结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世界及电影

歌德05`32·妻子

图5   左边图像是歌德之妻安娜·符尔皮乌斯

 

谈到歌德的文学作品,不能不涉及到歌德的爱情。歌德一生经历了多次爱情生活,一生都在歌颂爱情,把它看做人的欢乐节日,看做人的一种幸运,看做同理想的接触。歌德深谙爱情的奥秘和它迷人的变幻莫测之处。他的心灵的崇高光辉照亮了许多女性,每次恋情都给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她们有如希腊神话中的塞默勒(注1),经受了他的爱情烈火的熔炼,在诗篇中得到永生。

除了歌颂热恋中的激情外,歌德的作品中也有惜别分离时的伤感,叹息失恋中的悲哀,对背叛感情后的悔恨和内疚,和暮年告别爱情的悲怆心情。

1770年春,歌德来到斯特拉斯堡上学,结识了附近农村一位牧师的女儿、18岁的少女弗里德里克·布利翁(Frederike Brion)。她天真热情,毫不忸怩作态。他们一见钟情,歌德为她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如《欢会和别离》、《五月之歌》等。后一首诗既歌颂自然,又歌颂爱情。“语言精练流畅,音韵铿锵悦耳,风格明朗淳朴。”歌德自己曾说“不是我做诗,是诗在我心中歌唱”。贝多芬曾为之谱曲。这首诗不长,现摘录于下:

自然多明媚,/向我照耀!/太阳多辉煌!/原野含笑!

千枝复万枝,/百花怒放,/在灌木林中,/万籁俱唱。

万人的胸中/快乐高兴,/哦,大地,太阳,/幸福,欢欣!

哦,爱啊,爱啊,/灿烂如金/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

你欣然祝福/膏田沃野、/花香馥郁的/大千世界。

啊,姑娘,姑娘,/我多爱你!/你目光炯炯,/你多爱我!

象云雀喜爱/太空高唱,/象朝花喜爱/天香芬芳,

我这样爱你,/热血沸腾,/你给我勇气、/喜悦、青春,

使我唱新歌,/翩翩起舞。/愿你永爱我/永远幸福!钱春绮译

后来还是因为两家门第差别悬殊,歌德离她而去。据说布利翁终身引恨,再未结婚,在农村度过她孤独的一生。在这次初恋中,歌德刺伤了一颗最美好的心,并且直刺到它的最深处,他深感有负于她,曾在许多作品中表白自己的忏悔和疚愧。歌德最令人难忘的爱情经历,大概要算是和夏绿蒂·布甫(Charlotte Buff)的恋情了。1772年歌德如痴如醉地爱上了这位已有未婚夫的少女而不能自拔,结局当然是悲剧性的。但这段无望的恋情却给歌德的文学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1774年他写出了轰动整个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信体小说成为德国“狂飚突进”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前文所说,小说的女主人公绿蒂的原型就是夏绿蒂·布甫(1)。

歌德01·500市场·0 图1歌德02·母亲妹妹00 图2

1775年新年的一天晚上,一位朋友约歌德去参加一个家庭晚会,歌德为主人的掌上明珠安娜·伊丽莎白·舍内曼的秀丽姿色和音乐才能所吸引,她就是歌德在诗歌中一再提到的丽莉(Lili Schonemann,图2)。不久他们由相爱而订婚。歌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这充满魔力的情网/谁也不能将它割破,/这轻佻可爱的姑娘/硬用它罩住了我.......后由于两家人信仰的宗教派别不同以及歌德对丽莉家的市民环境不信任,很快他们就解除了婚约。

但是根据流传至今的歌德的自白,诗人最热恋的还是美丽的丽莉。歌德八十岁时谈到了自己同丽莉的友谊的特殊意义。他对艾凯尔曼说:“她的确是第一个我真正热爱的女子。我甚至可以说她也是最后一个,因为在我一生中不时发生的另一些微不足道的情爱,比起我的初恋来,都是轻率而肤浅的。在我热恋丽莉的时刻,我觉得自己离真正的幸福这么近。妨碍我们结合的困难实际上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但是我终于失去了她。”

1775年歌德应魏玛奥古斯多公爵之请来魏玛任职,这里狭隘闭塞的宫廷生活,繁重的政治事务,反动保守的封建势力的作梗,给诗人带来了烦恼和苦闷。这时宫廷里的一位温柔贤淑、聪慧沉静、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史官夏绿蒂·冯·施太因夫人(Charlotte von Stein3)深深地吸引着他。她比歌德年长七岁,他们终身保持着柏拉图式的恋情。在他们交往的十二年间,歌德称她是“可爱的灵魂引路人”,曾给她写过一千七百多封信和短柬,名诗《对月》也是为斯太因夫人而写的。歌德在另一首诗中写到:

“你了解我心性的每一部分,/透视了我纯净的神经如何颤栗。/你能一眼读悉我的灵魂,/任何他人所不能透澈的。/你宁静了我腾跃的血,/指正了我狂野迷惑的行程。/在你的安琪尔的臂里,/我碎裂心胸重新振起。

歌德03·0市场·0 图3歌德04·1·普希金·骑马 图4

德国1982年发行的那幅老公爵夫人为歌德绘的肖像画“热恋中的歌德”中,歌德手上的人像剪影就是施太因夫人(图4)。后因施太因夫人过于妒忌,使歌德无法忍受,他终于在痛苦中和她分了手,于1786年不告而别,独自前往意大利。

1788年,歌德从意大利回来不到一个月时,他结识了一位二十三岁的年轻姑娘克里斯蒂安娜·符尔皮乌斯(Christiane Vulpius)。她是来求助歌德帮她哥哥寻找工作的。在相处的过程中,歌德行将熄灭的爱情重新燃烧起来。由于地位相差悬殊,她们不能结婚,只能同居,直到1806年才决心和她结婚,证婚人就是他们那17岁的儿子和家庭教师。朝鲜发行的纪念歌德邮票的小全张的边纸上的女子就是歌德的夫人克里斯蒂安娜(5,注2)。

1807年,又有两个美丽的少女明娜和贝蒂娜先后闯入歌德的生活,引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在激烈的矛盾斗争后,他还是离她们而去,把对爱情激情的思念化为著名的小说《亲和力》和剧本《潘多拉》。

在七十四岁垂暮之年,歌德还对一个十九岁少女乌尔里克·冯·莱维卓由友情发展为爱情,并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长诗《玛丽亚温泉哀歌》:

“如今她还是含苞未放的鲜花,/我怎能希望和她重新相遇?/天堂和地狱都对你敞开大门,/我的内心竟是这么烦乱迟疑!/别再犹豫!她走到天国门口/要把你抱在怀里,高高举起......

“你流吧,即使你汹涌如泉,/也浇不灭我胸中的烈焰!/生死搏斗的折磨/把我的心儿撕裂!”

但在儿子和社会的干涉下,这段恋情终于没有实现。从此歌德永远告别了爱情,过着平静的充满智慧的余年。

注1:塞默勒(Semele)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忒拜国王卡德摩斯的女儿,主神宙斯的情人。宙斯之妻赫拉因妒忌化作塞默勒的乳母,别有用心地给塞默勒出主意,要她设法使宙斯答应以神的面貌出现,来证明对她的爱情。结果宙斯以雷鸣电闪出现,电火将凡人塞默勒烧成灰烬。

注2:这枚小全张比较大,尺寸为180×198。小型张上5枚邮票分别为歌德母亲、安格利卡·考夫曼、安娜·阿玛丽娅公爵夫人、席勒夫人和歌德的剪影,另有一枚歌德头像附票。

原载《外邮天地》1999年9902期(总15期)此次发布时稍有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