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 后 喑
[概述] 概念 产后气血虚弱,败血停蓄,闭于心窍,或心肾亏损,或复感风邪等原因,而 致音哑无声者,谓之产后喑。亦称产后不语,产后失声。 吸血停蓄.上乘于心,心气闭塞,不能上通于舌,则舌本转运失灵而致不语. . :、心肾气虚,舌本失荣 肾之别脉上入于心,系舌本。若产后亏损.心肾之气虚 而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于荣养,亦令舌强不语。 三、产后血虚.复感风邪 产后失血过多.元气不足,卫表不固,复感风邪,客于 会厌.厌不能发.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声嘶。 [临床诊断] . 症状:产后体虚,嘶哑不语,咽喉干燥,不欲饮,或欲热饮而饮不多。或喉部微痛 不适,喉痒而咳。全身可有唇青面白,头晕目眩,甚或神识不清,或兼见恶风发热,头 痛鼻塞等。 检查:声带无明显红肿,或微红微肿,发音时声门闭合不全,或见舌体强硬转运不 灵。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肝郁失音相鉴别。后者常有精神抑郁,多虑多疑,虽然不语, .但可作“嘘嘘”耳语声.咳嗽,哭笑时声音往往正常。声带色泽如常,发音时多见内收无 力,.声门闭合不全。无舌体强硬,或神识不清等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败血停蓄,心气闭塞 、 证候:产后忽然唇青面白,头目眩晕,甚则神识不清, 昏愦不语,舌质淡而暗晦, 或有瘀斑,脉微细而涩。 病机分析:产后气血虚弱,不能上荣头面,故见面白唇青,头目眩晕。心主神明, 若败血停蓄,闭于心窍,,心气闭塞,则神志不清,昏愦不语。舌质淡而暗晦或有瘀斑. 脉微细而涩,为气血虚弱,败血停蓄之证。 2.心肾气虚,舌本失荣 证候:舌体强硬,甚或萎缩卷短,语言含糊謇涩;甚或音哑失声。兼见面色淡白, .心悸,气短,神疲,畏冷,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尿后余沥, 舌胖嫩,脉虚弱。 病机分析: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络于心。若心肾气虚,舌本失于心 肾之气的荣养,则舌本强,语言含糊謇涩.甚则舌体萎缩卷短.音哑失声。’心肾亏虚. 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淡白。心气不足,鼓动乏力,故心悸。心气虚.不足 以运行气血而供养全身,则见气短神疲。肾气不足,命门火衰,则形体失于温煦而畏冷。 四肢不温。腰为肾之府,肾气虚,故腰膝痠软。肾气不足.下焦虚寒,故小便频数而清. 甚则不禁,尿后余沥。舌胖嫩,脉虚弱,为心肾气虚之证。 3:产后血虚,复感风邪 证候:产后声音嘶哑,喉痒不适。检查咽喉肌膜微红微肿,声带微红肿,发音时声 门闭合欠佳.全身兼见恶风、发热、咽痒而咳,面白,口唇爪甲色淡无华,头晕眼花, 心悸,手足发麻。舌质淡.苔薄白或微黄,脉细或浮而无力。 病机分析:产后血虚,正气衰弱.风邪乘虚而入侵,犯及肺系,客于会厌,肺失清 肃。厌不能发,是以声音嘶哑,喉痒不适。邪客于咽喉、声户,与气血搏结,经脉壅滞, 气血瘀阻,故咽喉及声带微红微肿,发音时声门闭合欠佳。风邪袭于肌表.腠理疏松, 故恶风。风为阳邪,易从热化.故发热。风邪犯于肺系,肺失宣降,则咽痒咳嗽。血虚 不能滋养头目,故见面白,头晕眼花,唇色浅淡。血虚则四肢经脉失其濡养,是以爪甲 色淡无华,手足发麻。舌质淡,.苔薄白或微黄,脉细或浮而无力.为血虚复感风邪之证。 二、治疗 1.败血停蓄,心气闭塞 治则:益气活血,祛瘀开窍。 方药:清魂散加苏木、丹参。方中人参、炙甘草益气生血;川芎、泽兰叶、苏木、 丹参活血祛瘀;荆芥散血中之风。败血去,新血生,风邪散,则心窍通,神志清而能言 语矣。或用四物汤加辰砂、石菖蒲、红花,人参。 2.心肾气虚,舌本失荣 治则:补益心肾,宁神开窍。 方药:七珍散。方中人参益气生血,生地黄、川芎凉血活血;防风、薄荷、细辛祛 风散邪;石菖蒲化浊开窍,朱砂镇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生血,补养心肾,活血 祛风,宁神开窍之功。或用加味麦冬散治疗.方中人参、炙甘草益气生血.当归、麦冬、 生地、猪心养血补心;石菖蒲化浊开窍,辰砂镇心安神,合而用之则具补气血,益心肾, 宁神开窍。 3.产后血虚,复感风邪 治则:养血祛风,利喉开音。 方药:葱白七味饮加石菖蒲。方中葱白、豆豉、干葛、生姜祛风解表;地黄、麦冬 养血滋阴;加石菖蒲化浊通窍。诸药合用,共凑养血祛风,利喉开音之功。 此外,有痰气郁滞,闭目不语者,用好白明矾3克为末, 白沸汤调服。若兼思虑伤 脾,倦怠、食少,宜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若兼脾虚生痰,食少呕恶,宜健脾除痰, 方用六君子汤。若兼虚火上炎,内热面赤,则宜滋水制火,方用六味地黄汤。 [转归及预后] 本病如能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失治误治,亦可迁延而成久瘖。 [预防及护理] 产后气血虚弱,心肾亏虚,故宜增强营养,注意休息,调饮食,慎起居,使元气渐 复,以御外邪之侵袭。若正气虚弱症状明显者,宜适当用药物调补。如有积瘀症者,须 及时用活血祛瘀之剂,以免瘀血迷于心窍而为病。若已发生声喑者.应及早治疗.以免 迁延而成久喑。对用嗓职业(如教师,演员、广播员,售票员,讲解员等)的妇女.分 娩后宜逐渐恢复用声,以使声户逐步适应,至完全恢复功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44..咽喉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