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先期2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月经先期

  月经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先期,又称“经行先期”、“经水先期”、“月经提前”、“月经超前”、“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即有“经一月再见”的录载,仲景主以调营血破瘀滞的土瓜根散治之,开创了论治月经先期之先河。而“先期”之名,则首见于宋代陈自明撰著的《妇人大全良方》,并率先提出:“阳太过则先期而至”的病机认识(《调经门.王子亨方论》)。《普济本事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阳气乘阴则血流散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后世医家亦多宗“先期属热”之说,如元代朱丹溪有“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的见解,赵养葵亦有“经水如不及期而来者有火也”之论。奠立了本病“血热”的病因病机观。
  明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万氏女科》率先将“不及期而先行”、“经过期后行”、“一月而经再行”、“数月而经一行”等划分成不同病证逐一论治,突破了既往将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少合称“月经不调”的惯例,有利于对各病证进行细微、深入的研讨。 《景岳全书》不仅明确划分“血热有火者”、“微火阴虚而经早者”等血热虚实之异,同时提出了“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的气虚不摄病机,从而形成了月经先期“血热”、“气虚”的主体病因病机说。
  《证治准绳.女科》云:“经不及期有瘀血者矣……欲知瘀血有无,须以小腹满痛与不满痛别之”,《傅青主女科》云:“夫同是先期而来,何以分虚实之异?……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故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其所指出凡血热者辅以量之多少辨虚实的经验之论,均可资辨证参考。
  西医妇科学所称之黄体不健疾病(LPD),可因黄体萎缩过早而呈现月经周期提前的表现,中医妇科学归属月经先期论治。基于此,数年来中医妇科学术界已有学者从临床与实验研究人手,开展对月经先期患者黄体功能的观察、检测,并进行病因病机学和治则的研讨,以期深化对月经先期实质的认识。
  尤昭玲等据“舌为心之苗,苔乃胃气所生”这一中医传统理论的提示,进行了女性性周期不同时相中的舌粘膜细胞化学变化的动态研究,发现“舌苔细胞的化学变化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同步,同阴道脱落细胞一样,可以反映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健康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舌苔LDH(乳酸脱氢酶)、MDH(苹果酸脱氢酶)、G-f-PDH(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的活性从月经期逐渐上升,至排卵期达到高峰,排卵后逐渐下降,于月经前期达低值”。而“月经先期患者性周期中舌苔细胞LDH、G-6一PDH的活性,于月经期后逐渐下降,增生期中期又逐渐回升,至排卵期达高峰,排卵后稍下降而月经前期又有回升的趋势,呈现为DH、G-6一PDH在增生期的滑坡与MDH的反抛物线状曲线改变”。研究者认为“这种改变是评价黄体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而“3种酶在月经先期患者中表现出的变化曲线特征,似可作为月经先期患者舌诊微观化的一个指标”。
  如何健全黄体功能,孙宁诠采用补肾为主,辨证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脾肾两虚、肾虚肝郁4型,同时借鉴多人根据“天人相应”、“生物钟”等学说进行的大量研究所获月经4期变化是肾阴肾阳转化的结果这一结论,在补肾为主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调整月经周期疗法而论治黄体功能不健。
  张华严等对53例黄体期功能不足者,采用补肾法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同时观察与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SH、LH、E,\P(孕激素)、PRL及BB7变化和子宫内膜检查,结果显示“LH、PRL较治疗前下降(P<0.05),P的水平明显上升(户<O.01),内膜时相得到改善”,初步证明“该补肾法使性腺轴趋于正常,卵泡发育得到促进,从而改善了黄体功能”。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则采用疏肝调肝法,选用坤宝Ⅲ号(柴胡、白芍、郁金、橘叶、黄芩、炒栀子、丝瓜络等)治疗黄体功能不健,并通过实验检测,认为该方有显著改善BBT,降低PRL,调整Z2的作用趋势。
  刘敏如在指导博士研究生所进行的黄体不健疾病(LPD)的中医病机学研究中,基于“月经周期之所呈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4个时期,乃是肾气消长、气血盈亏变化节律的体现”,其中经间期至经前期处于“冲任血旺气盛,阴生阳动,氤氲精泄,血海充盈”的状态,若此期精血虚少,冲任失养,可发生经、孕诸疾的见解,提出“精血虚少是LPD的主要病机,补肾填精是其基本治则”的学术观点,并通过内服“补肾填精”方药进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黄体不健患者治疗后月经周期缩短的临床主症及BB了维持天数、排卵前后高低温度差和子宫内膜分泌机能不足现象,均有了较显著改善,血清P、L含量有一定提高。所进行的动物实验亦发现:该补肾填精方药,能升高实验兔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多巴胺和5一羟色胺水平,能增加卵巢大卵泡数量,促进子宫腺体及血管增生、增加子宫内膜ER数量,并能增加子宫组织0一E。P含量。
  可以认为:对黄体不健疾病进行中医学机理及论治的研究,并注重将之与月经先期病证作有机联系,不仅能丰富发展中医学对月经先期的病机、论治内容,而且有利于本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病因病机]
  景岳云:“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经血内动不及期而潮,亦多由气虚和血热所致。然气虚又有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或劳倦或思虑过度以致脾虚气弱,或青年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衰,或多产房劳损伤或大病久病穷而及肾,肾气不固之异。血热亦有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或过服、误服辛热暖宫药物或外感热邪或抑郁恚怒木火妄动等归属阳盛血热及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精血亏耗,终致阴虚内热之分。此外,尚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或为寒热所伤或因气郁血滞,瘀血阻滞冲任,新血妄走而见经水先期而潮者。
  肾脾为母子之脏,无论.肾病及脾或脾病及肾均呈脾肾同病之机;月经提前,常伴经血量多,若此者可继发气随血耗、阴随血伤而变生气虚、阴虚甚或气阴两虚诸候;经血失约也可呈现经水淋漓至期难尽,三者并见有发展为崩漏之虑。
  黄体不健所致先期者,基于“健全的黄体功能与卵泡发育状态有关,卵泡充分成熟,适时排卵与黄素化是导致健全黄体功能的重要因素”, “卵泡发育不良是导致LPD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见解,和“卵乃女性生殖之精”、“肾藏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等
中医学生殖生理认识观,可以认为黄体不健常与肾虚精血不足有关。同时,采用补肾药物调整恢复女性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一子宫生殖轴的多项研究,也为本观点提供了佐证。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且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即可诊断月经先期。
  (二)黄体不健所致月经先期当具备如下特征:
  1.病史 已婚育龄妇女常见有早期流产或习惯性流产以及不孕史。
  2.检查 BB7呈双相型曲线,高温相期持续时间短,约9—11天;或后期持续天数正常,高低温度差<O.3℃,孕酮分泌量偏低,于BBT上升后6—9天内检测血清P值低于25nmol/L(8ng/m1)。
  3.子宫内膜活检 经潮12~24小时内,宫内膜组织活检示黄体分泌功能不足,呈分泌早中期、分泌中期或分泌中晚期现象。
  二、鉴别
  1.经间期出血 如.临床表现为“月经”提前,每十多天一潮,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鉴别。方法是询问、观察患者出血持续时间及出血量。先期者,血量虽多少不定,其出血持续时间多在3—7天内。经间期出血常呈现出血时间短,血量偏少;BB7测定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
  2.崩漏 若见周期提前,血量时多时少且出血时间长,又当与崩漏相鉴别。崩漏属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三者同时发生紊乱的月经病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连月甚至数月不净,或见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
  [辨病论治]
  一、辨病要点
  临床实践中,部分月经先期患者,仅见月经周期提前,余无他证可供中医辨证,病史资料亦难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素体状况未见异常。此时,就应注意把握本病主体病机的普遍性规律,辨病论治,遣方用药。
  二、治疗方法
  1.养阴益气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泡参、丹参、地骨皮、白芍、黄柏、麦冬、五味子。
  功效:养阴益气,清热凉血。
  此方原治月经先期气虚偏热者。因血热所致先期多伴经血量多,且易继发气随血耗。阴随血伤的机变,本方不仅清热凉血,又针对血热的主体病机,用泡参伍麦冬、五味子含生脉散气阴双补之意。方药精当,多面兼顾,是以宜于月经先期无它证可辨者服之。
  2.何子淮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桑叶15g,生地15g,地骨皮15g,槐米12g,丹皮lOg,玄参12g,生白芍12g。.炒玉竹15g,紫草根15g。
  功效。养阴清热凉曲.。
  此方原治月经超前,量多色鲜者。以其具养阴清热凉血,“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之功,于血热致月经先期的主要病机相宜,故选用于此。
  因黄体不健表现为月经先期者,月经提前是标证,是现象;黄体不健是根本,是本质。只有改善、健全黄体功能,方能治愈疾病。因而结合上述有关健全黄体功能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辨病施治”,实为治疗本类型月经先期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兹举孙宁诠补肾调周法,以资临证参考。
  经后期(周期第4一u天),滋肾调气血。基本方用药:女贞子、旱莲草、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经间期(排卵前3天一后3天),温阳通络,行气活血。基本方用药:桂枝、肉桂、葛根、红花、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经前期(周期第17—28天),滋肾温肾,气血双调。基本方用药:仙灵脾、仙茅、女贞子、旱莲草、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月经期(行经期l一4天),行气活血调经。基本方用药:桃仁、红花、川牛膝、苏梗、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每期均辅以随证加减,用于黄体不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应重视经血的色、质。一般而言,先期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者,属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者,属热,此大概也。在此基础上,又须详查其脉证,若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之候,辨为气虚失摄;兼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者,归属肾虚不固;经血深红或紫红,质稠粘,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热,舌质红,苔黄,脉数者,病因阳盛血热,扰动血海,冲任失固所致;以此类推,逐层分析。同时,患者的病史、产史资料及素体状况,亦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对素性抑郁、忧虑者,当注意是否肝气郁滞或肝郁脾虚;孕产频多或房劳过度所伤者,多属肾虚,即其例也。
  二、治疗原则
  治疗月经先期,补虚、清热是其常法,而补虚又有健脾益气、补肾固冲之异;清热则首当“察其阴气之虚实”,或清热凉血或滋阴清热;少数因血瘀而致者,当活血化瘀。为调整月经周期使之复常,又须重视经间期调治。基于黄体不健所致月经先期临床并非
鲜见的实际情况,诊治月经先期,特别是病史资料中有早期流产或习惯性流产或不孕史的患者,尤须借助相关检查,了解黄体功能,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为不误。
  三、分证论治
  (一)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1)临床见证:月经提前,量多或正常,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流出时有热感。或伴发热头痛,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或兼面红唇赤,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2)辨证依据:
  ①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有热感。
   ②面红唇赤,心烦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③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或有常服温热药物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①清经散(《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
  组成: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黄柏。
  本方主治月经先期量多者,为清热之剂。方中凉血泻火多用退虚热之品,且佐养阴,意在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安冲任固则经自调。对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之女体又见实热型先期量多,傅氏组方可谓匠心慎密也。外感热邪为患,加金银花、连翘、桑叶、鱼腥草疏风清热。因偏嗜或药物酿生血热者,配制大黄、知母、竹叶清胃泄热。经血量多,宜去茯苓之渗利,加炒地榆、炒槐花、茜草、马齿苋清热凉血止血。经血质稠而有块,小腹灼热或疼痛不适,为热灼致瘀,酌加丹参、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
  ②先期汤(《证治准绳.女科》)
  组成:当归、白芍、黄柏、知母、黄芩、黄连、川芎、生地、阿胶、艾叶、香附、炙甘草。
  本方主治经水先期而来。方以芩连四物汤为基础组合而成,既能凉血清热以控制月经先期,又不寒凉凝滞影响经血外泄,可谓有祛邪安正之长,无遗正拾标之弊。经行量多之际,宜去当归、川r芎而用之。
  ③清经颗粒(四川恩威中医药研究所)
  功效:清热凉血,滋肾养阴,调经止血。
  主治:月经先期。
 用法:每次1包,冲服,1日2次。经净后开始服药,15天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2。肝郁血热证
  (1)临床见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排出不畅,或有血块,烦躁易怒,或胸胁胀闷不舒,或乳房、小腹胀痛,或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辨证依据:
  ①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血块。
  ②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③或有情志(如郁怒)内伤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①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内科摘要》)
  组成: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本方原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潮,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本方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丹皮、栀子所成,乃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兼清血热之剂。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郁热得除,故主肝脾血虚发热等证。以其全方具疏肝清热、健脾和营之功,亦宜于肝郁血热、冲任不固而致月经先期者服之。见土为木克之象,重用苓、术或酌加陈皮、砂仁,甚而神疲体倦者,须配党参、黄芪。
  ②清肝达郁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
  组成:柴胡、菊花、栀子、丹皮、当归、白芍、橘叶、橘白、薄荷、炙甘草。本方乃俞根初从加味逍遥散加减而成。何秀山按:以丹溪逍遥散法为君,然气郁者多从热化,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故又以栀子、丹皮、滁菊清泄肝火为臣,佐以青橘叶清芬疏气以助柴胡、薄荷之达郁。此为清肝泄火,达郁宣气之良方,于肝郁血热者服之甚为切贴。
  量少而自觉经行不畅,加红泽兰、丹参、益母草活血行滞。量多者,宜去当归加黄芩、茜草、大蓟、小蓟清热凉血止血。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可酌加制香附、郁金、炒川栋、延胡索行气止痛。
  3。阴虚血热证
  (1)临床见证: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经色鲜红、质稠,颧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本证多见于青春期阴血不充、肾精未实者,或更年期素体阴虚之妇女,亦可见于以上血热各型热伤阴津或失血伤阴发展而来者。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少或量多,色鲜红,质稠。
  ②颧红潮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③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多产暗耗营阴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阴清热调经。
  ①两地汤(《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
  组成: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原治月经先期、量少属火热而水不足者。全方重在滋阴壮水,水足则火自平,阴复而阳自秘,其病自愈。
  ②清化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证》)
  组成:丹皮、茯苓、黄芩、生地、麦冬、芍药、石斛。
  本方原治妇人产后,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阴亏诸火不清等证。全方共奏清热泻火、凉血养阴之功,是以亦宜于阴虚内热,扰动血海的月经先期之证。
  ③阴虚内热方(《男女科病千首妙方》)
  组成:白芍15g,生地20g,小蓟20g,旱莲草lOg,女贞子lOg,茜草lOg,槐花lOg,生蒲黄lOg,丹皮lOg,丹参lOg,生牡蛎30g。
  全方有滋阴清热,固冲止血诸功,滋而不滞,清而不凉,于阴虚血热所致先期而见量多者服之尤宜。
  虚热甚,颧红潮热,咽干口燥,手足心热明显者,酌加知母、黄柏、白薇。兼见头晕、耳鸣、冲热等证,两地汤加龟甲、牡蛎、夏枯草、菊花治之;若经血量多,配女贞子、旱莲草、乌梅炭滋阴止血。青春期患者,宜加菟丝子、制首乌、山茱萸滋肾益阴。 届更年期,酌配党参、山药、白术。因少女重肾、老年重脾故也。
  (二)气虚证
  1.脾气虚弱证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血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辨证依据:
  ①经血色淡红,质清稀。
  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脉细弱。
  ③思虑劳倦太过或有饮食不节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组成:人参、黄芪、甘草、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东垣谓:补中益气汤全方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水,故主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之证。基于本方功能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使气升则血升,而获摄血之效,故于脾虚失摄,冲任不固之月经先期者,亦恰切相宜。有中药药理研究资料报道,补中益气汤对在体子宫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方中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作用更为突出,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响,说明直接作用于子宫。因而本方有益于气虚所致先期量多者获止血之功。
  ②归脾汤(《济生方.健忘》)
  组成:人参、白术、黄芪、茯神、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本方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全方健脾益气,养心宁神,用于心脾两虚之月经先期者,可获“心脾平和则经候如期”之功。
  ③安冲调经汤(《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山药、白术、炙甘草、石莲、川续断、熟地、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
  本方原治脾肾不足,夹有虚热所引起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方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续断、熟地补肾滋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全方子补脾肾,补而不躁”,使“脾气充则能统血,肾气足则能闭藏,清
补兼施,标本兼顾,气血调和而经水自安”。脾肾两虚月经先期量多者,服此为宜。
  若脾虚失摄经血量多,补中益气汤去当归之“走而不守,辛温助动”,加炮姜炭、乌贼骨、牡蛎固涩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配用菟丝子、杜仲、乌药、益智仁。气虚失运,血行迟滞以致经行不畅或血中见有小块,酌加红泽兰、益母草、王不留行以行滞
调经。先期而量多,不仅耗气更易伤血,症兼面色咣白或萎黄,头晕眼花者均宜加制首乌、枸杞子、阿胶等以补血养营。
  2.肾气不固证
  (1)临床见证: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舌黯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色淡,苔白润,脉沉细。
   本证常见于初潮不久的少女或将近绝经期妇女。由于青春期肾气未盛,绝经前肾气渐衰,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月经先期而潮。肾脾乃先后天之脏,母子攸关且血气相依,失血者每耗其气,因而肾气不固所致月经先期量多,易见肾脾气虚而伴神疲乏力、体倦气短之候,或气损及阳兼肾阳不足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色黯淡,质清稀。
  ②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③禀赋不足,或有房劳多产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①归肾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本方原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脚软,形容憔悴,遗泄阳衰等证,有阴阳双补之功。景岳谓为左归、右归二丸之次者也。由于本方平补肾阴肾阳,亦宜于肾气不固月经先期者。
  经色黯淡、质清稀,肢冷畏寒者,宜加鹿角胶、淫羊藿、仙茅,温肾助阳,益精养血。量多加补骨脂、续断、焦艾叶,补肾温经,固冲止血。神疲乏力,体倦气短,加党参、黄芪、白术。夜尿频多配服缩泉丸(《妇人良方》)。
  ②龟鹿补冲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党参、黄芪、鹿角胶、艾叶、龟甲、白芍、炮姜、乌贼骨、炙甘草。
  本方原治劳伤冲任的骤然下血,先红后淡,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大而虚。方中鹿角胶、艾叶补肾益精,温经止血;龟甲、白芍滋肾敛阴,益阴以守阳;党参、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炮姜、乌贼骨固冲止血,故也宜于脾肾两虚之月经先期量多者服之。
  (三)血瘀证
  (1)临床见证: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淋漓不畅,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全身常无明显症状。有的可见皮下瘀斑,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或小腹冷痛不喜揉按、肢冷畏寒,或胸胁胀满、小腹胀痛。
  瘀阻冲任,新血不安离经下走,遂使月经先期而行。瘀阻冲任,未伤脏腑,是以身无他症。若因经期、产后感寒,寒凝致瘀者,可伴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热痛缓或肢冷畏寒。气滞血瘀,常兼胸胁胀满,乳房或小腹胀痛之候,或询及素性抑郁情怀不遂病史。热邪灼伤,质稠而瘀者,又可见面赤唇红、小腹灼热、经血紫红、舌红等证。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少,淋漓不畅,色黯有块。
  ②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
  ③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点,或脉涩。
  ④情怀不遂,忧郁过度,或经期、产后感寒饮冷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①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本方原治月经先期,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补而不滞,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瘀血行、新血安则冲任固而经自调。
  ②通瘀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阵》)
  组成: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
  本方原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用药共奏理气行滞,活血祛瘀之功,故气滞血瘀所致月经先期者,服此为宜。
  瘀阻冲任血气不通的小腹疼痛,加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热痛缓或肢冷畏寒者,宜用肉桂、小茴香、细辛、乌药,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如血量多,酌加茜草、大小蓟、益母草化瘀止血。血瘀而致月经先期,活血化瘀不宜选用峻猛攻逐之品,恐伤冲任,反致血海蓄溢紊乱;化瘀之剂亦不可过用,待月经色质正常,腹痛缓解,即勿再服。若瘀化而经仍未调,当审因求治以善其后。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针法
  1.取穴:曲池、中极、血海、水泉。
  刺法:以泻为主,不宜灸。
  方义: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血海乃足太阴脾经腧穴,二穴相配有清泄血热的作用。中极乃任脉经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调理冲任、清泄下焦郁热的作用。水泉为肾经腧穴,有益阴清热、调理经血的作用(取壮水以制火之意)。诸穴相伍,血热得清,冲任得调,周期自可复常。适用于阳盛血热证。肝郁血热证可配行间、地机,以泻为主。
  2。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针刺行补法,并施灸。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3.肾俞、关元、中极、阴谷、太溪。针刺行补法,可灸。适用于肾气不固证。
  4.气海、三阴交、地机、气冲、冲门、隐白。针刺行泻法,可灸。适用于血瘀证。气滞血瘀者,加太冲、期门。因寒凝致瘀,重用灸法。
  5.耳针 卵巢、肾、内分泌、子宫。
  6.头针 双侧生殖区。适用于脾气虚弱及肾气不固证。
  (二)灸法
  1.温针泻法 关元、血海、三阴交。三穴用2—2.5寸毫针行提插、捻转、呼吸3种手法的复式泻法后,于针柄上置艾条半寸许,点燃后急吹其火,令其速燃熄灭,待针体稍凉,即可加施开阉补泻之泻法,摇大其孔,不闭其穴。行间穴可同前法,复溜穴行迎随补法后,在针柄上置寸许艾条,点燃后自燃勿吹,待其自灭。
  2.隔物灸 切鲜姜一片约2mm厚,将如绿豆大小艾炷置于姜片上,共同放在上述诸穴上,点着火后急吹之,令其快速燃烧,取其清热辛散之意。适用于血热证。
  3.艾条灸或艾炷灸 令患者先仰卧,灸气海、关元、足三里。艾炷以黄豆粒大小为宜,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穴可灸5—10壮。再换俯卧位,灸脾俞穴。此穴可灸10一15壮,艾炷同前大小或稍大些均可。
  4.艾条灸 患者按医嘱可以在经行前5日即开始用上述穴位,每穴15分钟左右,方法同上。
  5.温针补法 气海、关元穴行呼吸补法后再用艾条寸许放在针柄上慢慢烧灼,每穴可以加灸2—3次。适用于气虚证。
  二、推拿疗法
  基本操作:
  1.患者俯卧,医者用双手拇指捏按患者的肾俞穴1分钟,先左后右,使之有沉胀感。
  2.医者用双手按压患者的命门穴2分钟,使之有沉胀感,并向小腹传导。
  3.双手顺势下移,至八鰺穴处,用中等力度揉按八穋穴2分钟。
  4.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揉按气海穴,反复数次。
  5.患者取坐位,医者用拇指按揉法,分别在双足三里、三阴交穴处揉按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随证加减:
  1.加取膈俞、脾俞、大肠俞、关元、肓俞、气冲,施以揉按小腹凉血法。即患者仰卧,医者用单掌揉按小腹,继以双拇指揉按脐下冲任脉路线,再以拇指揉按关元、肓俞,并以双拇指同时压气冲,反复3—5遍,最后揉按大腿内侧敏感点数次。适用于血
热证。 。
  2.加取肺俞、肝俞、膈俞、次穋、中脘、气海等穴,施以推揉背腰养血法。即患者俯卧,医者以两掌分推其背腰部,继以掌根按揉脊柱两侧(重点在肝俞至大肠俞及腰骶部),再以拇指按压肝俞、三焦俞、肾俞、次棹等穴,手掌揉推八馁部位。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三、贴敷疗法
  1.太乙膏 大黄128g,玄参、生地、当归、赤芍、白芷、肉桂各64g,以小磨麻油1000g熬,黄丹448g收膏,贴关元处。每日1次,月经前后10天用,3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血热型月经先期。
  2.乳香、没药、白芍、牛膝、丹参、山楂、广木香、红花各15g,冰片工g。除冰片外,余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将冰片末调入重研一遍,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0g,以生姜汁或黄酒适量,调为稠膏,敷神阙穴及子宫穴,上置塑料薄膜,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换药一次,连用至月经干净,3个月一疗程。适用于血瘀型月经先期。
  四、饮食疗法
  1.芹菜30g,荠菜90g。将芹菜、荠菜拣洗干净,切成条状,清水下锅烧开后倒人,煮沸后捞起,拌适量猪油、精盐、味精服食。一般服7—10剂。适用于阳盛血热证。
  2.乌骨鸡工只,当归、黄芪、茯苓各9g。将鸡洗净,把药放人鸡腹内用线缝合。放砂锅内煮烂,去药渣。调味后食肉喝汤,分2次服完,月经前每天1剂,连服3—5剂。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3.参芪大枣瘦肉汤 黄芪20g,党参20g,大枣8枚,猪瘦肉适量,加适量水煎汤,吃参、枣、肉喝汤。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4.韭菜炒羊肝 韭菜150g,羊肝200g。韭菜切段,羊肝切片,放铁锅内急火炒熟后,佐膳食用。月经前连服5—6剂。适用于肾气不固证。
  5.益母草、陈皮煮鸡蛋 益母草50g,陈皮lOg,鸡蛋2只。加适量水共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适用于血瘀证。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平素特别是经期、产后须注意适寒温,避免外邪中人,勿妄作劳,免遭劳则气耗、劳倦伤脾之灾,保持心情舒畅,维护血气安和,重视节制生育和节欲以蓄精葆血。总之,注重摄生即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月经先期的发生。
二、调护
  月经先期又见量多者,经行之际勿操劳过度,以免加剧出血,亦不宜过食辛辣香燥,以免扰动阴血。对于情志所伤者,给予必要的关怀、体谅、安慰和鼓励,同时注意经期勿为情志重伤。经期用药,注意清热不宜过于苦寒,化瘀不可过用攻逐,以免凝血、滞血或耗血、动血之弊。
  [疗效判定]
  治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
  有效: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至21—35天,经量、经色、经质基本正常,其他症状减轻。
  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经量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