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先后无定期4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月经先后无定期
  [概述]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或提前时或延后在七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临床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退后.亦可能两三个周期推后又见一次提前,无有一定规律.故又称为“经乱”。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尚有称为“经行或前或后”, “经水先后无定期”以及“经行先后无定期”的。本节按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5月版)定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
  [历史沿革]
  本病首见于宋《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称为“经水不定。但仍列为“月经不调”的证候之一来描述,未作独立的病证论治。其后《妇人大全良方》及金元诸家亦未见单独论述。明代万全始在《万氏女科》中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名称和“悉从虚治”的法则。并用“加减八物汤主之”。该书论述虽很简单.但已观察到“月经先后无定期”与其它月经不调不同,不能概以一方治疗,应单独论治,丰富和发展了月经病的内容。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中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如说: “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以及“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 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外,还论述了各种病因所致的不同证候,并针对这些证候提出治法、方药以及预后和调养措施,为后世临床论治提出了准则,至今仍为医家所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调经》中论“经水先后无定期”一病.指出“经来或前或后无定期”为肝气郁结,影响肾气所致。如说; “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治法主张“舒肝之郁而开肾之郁”,方用“定经汤”。在景岳“心脾气结,“肾气不守”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方用于临床,亦有良效。
  综合以上医家论述“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主证为月经或提前或退后.或逾月一至,或一月再行无一定规律,其为病有因血虚.有肾虚.有肝气郁结,治法亦有补血,固肾,疏肝解郁,为后世对本病的探讨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机主要在于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则有肾气亏虚.肝气失调,脾气虚弱等。而以肾虚肝郁为多见且易发展为肝肾同病,临证应予重视。
   一、肾气号虚 肾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故主闭藏。从经血而论,肾又主施泄。、《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一肾气充沛有节,经来以时。如体质素弱.肾气不足;或初潮之年肾气未充,或久病失养,或多产(包括人流)房劳等消耗肾气,或年届七七,肾气渐衰。肾气既虚则藏泄失司.应藏不藏则经水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时而来.藏泄紊乱则时先时后无定期。肾气含肾阴肾阳,肾气亏虚易致阴阳偏颇.转变为肾阴虚或肾阳虚。
  二、肝气失调 肝为血之府库,主疏泄,司血海。有储蓄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又与月经密切相关。血的运行和调节有赖肝气的疏泄来推动。疏泄正常,气机条达.则血行不怠,血海如期满溢.而月经周期正常。若抑郁忿怒,损伤肝气,使疏泄太过,则血不循经而妄溢.血海不当满而满,遂致月经先期而来,疏泄不及.气滞血滞,血海应满而不满,则月经后期而致,若疏泄失常,时而太过,时而不及则气机紊乱,气乱血亦乱而血海蓄溢失常.遂致月经时前时后。肝为肾之子,肝之疏泄失常,子病及母,则肾之封藏失司.又可导致肝肾同病。正如《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后无定期》所说:“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
  三、脾气虚弱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摄血,月经以血为本。脾气健运.生化有常,统摄有节,则月经依时而下。若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节.或思虑过伤:使脾气曼损。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血海过期不满,则可致月经延后,若统摄失职,血溢妄行.则血海不及期而满,又可致月经超前。时而生化不足.时而统摄失常,则月经时先时后无定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本病以月经不按周期而来.或一月两至.或逾月不来,提前或退后均超过七天,并连续出现三个周期以上者为主要临床特征。经量可见增多或减少.经色或红或淡或黯,经质或清或稠,亦可夹有血块。此外,还可因病因病机的不同伴见相应的全身证候。
  二、鉴别诊断 本病以周期紊乱为主证,经期基本正常,量不太多。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多日不止者,应与崩漏鉴别(鉴别内容见崩漏节)。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除月经周期紊乱外,还应从月经的量、色、质等结合兼证。舌、脉辨其在肝在肾在脾。一般以量正常或少.经色淡质清,腰部酸软,舌淡脉细弱者属肾气亏虚。经量时多时少,行而不畅,或有血块,色、质正常,胸胁、少腹胀痛,舌苔正常,脉弦者为肝郁气滞。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稀,气短神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肝脾肾三脏在发病过程又可互相传变而为肝脾,肝肾,脾肾同病,亦可三脏同时受累。因此在辨证时既要识别在肝在肾在脾的不同主证.又要注意两脏同病或多脏受累的复杂证候,辨而治之,庶不致误.
  本病治则贵在调理气血、冲任,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故应重视平时治疗。大法应按病性的虚实寒热及病本在肝、在肾、在脾,或补、或疏,或温、或清.肾气亏虚者补之固之,肝郁气滞者疏之调之.脾气虚弱者益之健之。使气血和,冲任调.则经自如期。
  一、肾气号虚型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时先时后,量少,色淡,质清,带下清稀量多。
  2.全身症状: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3。证候分析:禀赋不足.或致病因素损伤肾气,使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先后无定。肾气亏虚,精血不足,故经量少而色淡质清。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外府,肾气虚,髓海不充,孔窍失养.外府失荣.则头晕耳鸣.腰酸软。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固,膀胱失于约制,故小便频数清长,或佘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肾气亏虚.血失温煦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补益肾气,调固冲任。
  2.方药:可选用归肾丸、或右归丸、左归饮加减。
  (1)归肾丸(方见月经先期)去茯苓加益智仁。适用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质清,兼见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或清长.舌淡脉细弱者。
  归肾丸平补肾气,不寒不热,故宜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者,但方中茯苓行水,非肾气虚小便频数清长者所宜,故去而不用。加益智仁补肾气,缩小便。
  (2)右归丸(方见月经后期):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周期多见退后,经色黯淡,质清稀。兼见面色咣白.肢冷畏寒.小腹不温,舌淡嫩、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肾阳虚证候者。
  本方即归肾丸去茯苓加鹿角胶、制附子、肉桂。方中归肾丸补肾气,去茯苓之渗利。加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制附子,温补肾阳,益命门之火。肉桂温脾肾之阳,益火消阴。全方温肾阳,益精血.兼能温冲调经。 故宜于肾阳虚封藏失司, 而月经先后无定者。
  如经量过多者去当归、肉桂之通利血脉,加补骨脂、焦艾叶温经止血。若大便溏泻者去当归之润肠.鹿角胶之滋腻,加补骨脂, 肉豆蔻补肾助阳,温脾止泻。食少腹胀者加砂仁和中醒脾。夜间尿多者加乌药、益智仁温肾缩小便.白带清稀量多者加金樱子,生牡蛎固涩止带。
  (3)左归饮(方见月经后期)加生地黄,地骨皮。 宜于月经周期先后无定, 经量少,色红,质稠。兼见颧红潮热.骨蒸盗汗,或口燥咽干,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证候者。
  本方在月经后期中用于阴虚而火不旺之证,此处以治肾阴不足, 虚热内生之月经先后无定期,故加生地黄养阴清热生津,地骨皮清虚热,止骨蒸盗汗,共收滋肾阴,清虚热之效。
  如血燥而滞,经来不畅者加丹皮清热活血,口干心烦者加麦冬、五味子生津养心除烦。腰酸痛者加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强筋骨.多梦易惊者加合欢皮,夜交藤。生龙骨养血镇惊安神。
  二,肝气失调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月经周期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紫红.经行不畅,或有血块。经前乳房或小腹胀痛,经来痛减。
  2.全身症状:精神郁闷,或心烦易怒.或胸闷不舒,时欲太息,两胁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3.证侯分析:肝司血海。抑郁忿怒损伤肝气,气机紊乱,疏泄失调,血海蓄溢失其常度.故月经周期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肝郁则气滞.故经行不畅或有血块。肝脉循少腹.布胁肋,气机郁滞,经脉壅塞,故少腹、乳房、胁肋胀痛。肝失条达,则精神郁闷,心烦易怒,时欲太息。脉弦亦肝郁之征。如气郁化火,则可见经色紫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二)治疗
  1.治则:疏肝解郁,养血调冲。
  2.方药:可用逍遥散、定经汤、一贯煎等加减。
. (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量正常或少.经行不畅,经前小腹胀痛,或兼见胁肋胀痛,脉弦等证者。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煨姜 薄荷
原治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 .
   以上诸证乃肝郁血虚.脾胃不和之征。肝之经脉布胁肋,开窍于目,病则经气不舒,孔窍不利.故见胁痛乳胀,头痛目眩。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滞,胆气失疏,故往来寒热. 口燥咽千。肝脾不和,故神疲食少。肝郁血虚,疏利失常,冲任失调,故月经失调。
   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甘草培补脾土。加薄荷少许以增强疏散条达之功,煨姜配归、芍以调气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补脾养血之功.故主肝郁血虚,脾土不和之证。用以治肝气失调之月经先后无定期,亦取其疏肝解郁养血之意。
  如兼见脘闷纳呆者.加厚朴、陈皮理气和胃。气滞血滞,经来有块,小腹胀痛,加延胡索、丹参、炒蒲黄、五灵脂,行滞活血止痛。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者去当归、煨姜之辛温行血,加丹皮、栀子、茜草炭,贯众炭清热止血。肝阳偏亢,并见头目眩晕,舌红口干者,原方去煨姜、薄荷等辛散之品,酌加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平肝潜阳。
  (2)定经汤《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后无定期》):宜于上述证候。兼见腰酸软。精神疲惫。经量减少者。
  菟丝子(酒炒) 白芍(酒炒) 当归(酒洗) 熟地黄 山药(炒) 白茯苓 荆芥穗(炒黑) 柴胡
  原治经水先后无定期、肝肾之气皆郁者。
  方中柴胡、荆芥穗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菟丝子、熟地黄、山药补肾气.益精血;茯苓健脾行水。全方重在舒肝郁以解肾郁.补肾精以生肝血,使肝肾之气舒而精血旺,则经水自有定期。今用治肝郁月经先后无定期.兼见腰酸软,精神疲惫,经量减少等肝肾同病者颇为相宜。
  (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心胃痛》):宜于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胁肋攻痛、胸腹胀,咽干口燥.舌无津液,脉细弱或虚弦者。
  北沙参 麦冬 地黄 当归 枸杞 川栋 口苦而燥者加酒炒黄连。
  原治胁痛、吞酸吐酸、疝,一切肝病。
  以上诸证乃肝阴不足,肝气不舒而致。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乙如肝郁不足,血燥气滞,则胸胁胀痛,肝气犯胃则吞酸吐酸。治宜滋肝肾之阴,疏肝气之郁。方中重用地黄(宜用生地)为主,滋肾阴.补肝血,佐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柔肝,合生地滋阴养血生津;更配少量川栋子疏泄肝气。全方滋阴柔肝,疏肝解郁,使肝阴得养,肝气条达,而胁痛、吞酸吐酸诸证可除。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兼见咽干口燥舌无津液为阴虚火炎;胁肋攻痛,胸腹 胀,为肝气不疏.亦属肝肾阴虚,血燥气滞所致。治宜滋肝肾之阴,而稍佐疏达之品,故宜本方施治。
  附录: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 “柳州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润,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者设法。凡胁肋胀痛,脘腹搐(支)撑,纯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虐,治标之剂,恒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但气之所滞,本由液之不能充,芳香气药,可以助运行,而不滋血液,且香者必燥,燥更伤阴,频频投之,液尤耗而气尤滞,无不频频发作, 曰以益甚,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驯致脉反细弱,舌红光燥,则行气诸物,且同鸩毒,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方而来,独加一味川栋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连泄火,连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液队中.反为润燥之用。”
  三、脾气虚弱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来时先时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
  2.全身症状: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3.证候分析:脾气虚弱,时或生化不足,血海不充,时或统摄无权,血海不固,故经来时先时后,经量或少或多。生化不足,气血俱虚.故经色淡而质清,面色萎黄不华。肌肉四肢无以充养,故消瘦,四肢倦怠。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气血不足,故舌淡,脉缓弱。
  (二)治疗
  1.治则: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2.方药:可用加减八物汤或参苓白术散。 .
  (1)加减八物汤(《女科秘要.经期或前或后症》):宜于月经先后无定,量少色淡红,质清,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短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白芍 归身 陈皮 香附 牡丹皮
  原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经期或前或后。 , .
  方中人参补元气;白术、茯苓,炙甘草补脾益气,白芍,当归养血调经;陈皮理气和胃;香附理气行滞,丹皮活血。全方补气培脾,养血调经、补中兼行,补而不滞.使脾气旺,化源足,统摄有权则周期自调。
  如兼见气短下陷,小腹下坠,或周期多见提前.经量过多者加黄芪、升麻、乌贼骨以固气摄血,如生化不足.周期多见后退,经量过少者加热地黄,枸杞子以补血。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宜于经来或前或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质清。食少腹胀,或脘闷呕恶或大便溏薄,气短怔忡、 倦怠嗜卧、 苔白腻。 脉缓弱者。
  莲子肉皮 薏苡仁 缩砂 桔梗C炒,令深黄色)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 人参(去卢) 甘草(炒) 白术 山药
  原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读仲,心动不定貌)气喘,呕吐泻泄,及伤寒咳噫。
  以上证候为脾虚夹湿所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故饮食不进。湿滞胃脘,故中满痞噎。升降失调,则清浊不分,故呕吐泻泄。治法宜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白术、茯苓,苡仁,扁豆渗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缩砂仁醒脾和胃.宽胸利气;桔梗载药上行,宣利肺气,借肺之布津以养全身。诸药同用,衬.虚,除湿、行滞,调气、使脾胃两和.则诸证自除。经来先后无定期.色淡质清.为气血不足,冲任失调。兼见食少腹胀,脘闷呕恶,大便溏薄,为脾胃虚运化无力.湿困脾阳.清浊不分.脾虚气弱,不能养肌肉,达四肢,则倦怠嗜卧.脾虚湿滞则苔白腻。生化不足,血不充于脉,故脉缓弱。,综观以上诸证,亦为脾虚夹湿,使生化.统摄失调所致.故宜用本方补脾益气和中渗湿,脾气健运则湿自除.而生化有常.统摄有权,经可行调矣。
  如经来量多者加生黄芪,焦艾叶、炮姜炭以益气固冲.温经止血。经量过少者.加全当归,枸杞子以养血调经。经期腹痛者.加延胡索,台乌药以行气止痛。

  (预防护理]
  本病的主要病因在于忧思抑郁或多产,房劳、因此调情志,节嗜欲,是预防本病发生及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措施.《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说:“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亦难全恃药饵也。”正说明了调情志,节嗜欲在本病预防护理方面的重要性。
  [预后]
  本病如及时治疗.又能重视调护,生活与药物互相支持配合,可望治愈。、若调护不当,则可向崩漏或闭经转化,治疗比较棘手。此外.本病各证型之间也可互相转化。例如由肝可以及脾及肾, 由肾亦及脾及肝,而成肝脾、肝肾,脾肾或肝脾肾同病使病情虚实夹杂,迁延难愈,故应及早重视积极治疗.不可等闲视之。
  [结语]
  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周期紊乱,有时提前有时退后,且提前或退后均超过七天,并连续三个周期以上为临床特点。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肝郁、肾虚、脾虚等导致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使血海蓄溢失常因而月经周期紊乱。治疗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以平时调理为主。应针对病情采用调肝、补肾,健脾等法以达到调理气血,冲任.使之恢复正常。
  [文献摘录]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此证最多,当辨而治之。”
  “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宜兼治心、脾、肾,以逍遥饮、秘元煎之类主之。”
  “若欲火炽盛以致真阴曰溃者宜保阴煎,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若房室纵肆不慎者,必伤冲任之流而肾气不守.治须扃固命门,宜固阴煎,秘元煎之类主之。”
  “若左肾真阴不足,而经脉不调者,宜左归饮、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若右肾真阳(岳峙楼版误作阴)不足,而经有不调者,宜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女科秘要.经期或前或后症》;“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宜从虚治.服加减八物汤兼乌鸡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