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行头痛3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经行头痛

  妇人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称为“经行头痛”。《张氏医:通>)有“经行辄头痛”的记载。本病属西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主要病机)
   本病主要由气血为病。若素体血虚,经期气血益虚,脑失所养,或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瘀血内阻,脉络不通,或痰湿中阻,清窍被蒙,皆可导致本病发生。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导致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原因约有以下几种:精神病、内分泌、水潴留、内啡肽、5一羟色胺、前列腺素、维生素B。不足、某些饮食因素(如大量食糖、乙醇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l。诊断要点
   (1)病史:头痛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2次以上。
   (2)临床表现:经期或行经前后头痛,部位可在头顶、两侧太阳穴、或偏于头部一侧等,疼痛可痛如锥刺,或胀痛,或绵绵作痛,甚则疼痛难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未发现异常。
   (4)辅助检查:可行CT检查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2.鉴别诊断
   (1)经行外感头痛:外感头痛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外感症状,与月经周期无关。
   (2)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有高血压病史,头痛与月经周期无关,多非经期发作,经降压药物治疗后可减轻。
   (3)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辅助检查如C7可资鉴别。
   (因、证、辨、治]
   经行头痛,病因不一,有虚实之分.临床根据疼痛时间、部位、性质,以辨虚实。实证者多始于经前或经期,多为胀痛或刺痛,疼痛较剧;虚者多在经后或行经将净之际作痛,多为隐痛,痛势较缓。实证中,肝火头痛多于两侧或巅顶,胀痛或跳痛;血瘀者多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痰湿者头痛,头重如裹。临床上还可见虚实夹杂者,当细心明辨。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大法,使气血调和,清窍得养,则痛可止。
   1.血虚怔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或久病失血,或脾虚化源不足,导致阴血不足,经期精血下注冲任,则血虚更甚,不足以濡养清窍,以致头痛。
   主要证候 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头痛多为隐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辨证依据 素体虚弱,或久病失血;经后或行经将尽之际头痛,多呈隐痛,头晕,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脉虚细。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 八珍汤(《正体类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酌加枸杞子、首乌。
   若血虚肝旺,加桑叶、菊花;血虚生风,重用川芎,加防风。
   2。肝火证
   病因病机 素体肝阳偏亢,或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经行时阴血下注冲任,肝血不足,则肝火更旺,肝火随冲气上逆,而致头痛。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头痛,多发于两侧,或巅顶,疼痛多呈胀痛或跳痛,伴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数。
   辨证依据 情志不畅史;经前或经期头痛,痛于两侧,或巅顶,疼痛多呈胀痛或跳痛;兼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柔肝熄风。
   方药 杞菊地黄丸(《医级》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酌加羚羊角骨、钩藤、夏枯草、白蒺藜。
   若肝火炽热,头痛剧烈,加龙胆草、生石决明以清泄肝火,抑肝潜阳;偏于肝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
   3。血瘀证
   病因病机 情怀不畅,肝失条达,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经期冲气挟瘀血上逆,脑络不通,,清窍阻塞,“不通则痛”,而致头痛。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痛有定处,伴小腹疼痛拒按,经行不爽,经色紫黯有块。舌质黯,边尖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辨证依据 经产之际感受邪气病史或情志内伤史;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小腹疼痛拒按,经色紫黯有块;舌黯,边尖有瘀点,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桃仁、红花、川芎、麝香、生姜、大枣)。
   腹痛剧烈,可加香附、牛膝、泽兰;若兼气血虚弱,可加党参。
   4.痰湿阻滞证
   病因病机 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虚失运,痰湿内生,经前冲任血盛,气机失宣,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扰清窍,遂致头痛。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头痛,头重如裹,胀闷不适,胸脘满闷,恶呕痰多,口淡纳呆,平日带多稠粘,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边可有齿印,苔白腻,脉滑。
   辨证依据 素体肥胖或脾胃虚弱病史;经前或经期头痛,头重如裹,胀闷不适,胸脘满闷,平日带多稠粘,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边可有齿印,苔白腻,脉滑。
   治法 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蔓荆子)加石菖蒲、丹参。
   若痰热上扰,口苦目眩者,可用温胆汤;虚烦不寐者,加黄连。
   (多种疗法]
   l。效验方 蔡小香经验方(《蔡氏女科经验选集>)):大生地12g,山萸肉9g,滁菊花6g,生石决明15g(先煎),银僵蚕9g,白蒺藜9g,怀牛膝9g,龙胆草4.5g,生麦芽30g,福泽泻9g。
   功用:滋阴潜阳,熄风泻火。
   适应证:肝郁化火,阴虚阳亢证.
   加减:头痛偏于两侧,加天麻、钩藤、黄芩;痛偏巅顶,头皮发麻,加全蝎、藁本、羚羊粉;痛偏前额,眉痛目胀,加密蒙花、白芷、蔓荆子;痛偏后枕,项背掣痛,加羌活、独活、葛根、赤芍;痛时昏重,呕恶痰涎,去山萸肉、生地,加半夏、天麻、苍术、制胆星;痛时畏风,头冷欲裹,去生地、龙胆草,加当归、吴茱萸、细辛、鹿角片、肉桂。头痛缓解后,用归芍地黄汤之类养血柔肝以治本。
   2.中成药
   (1)归脾丸
   功用:益气养血。
   适应证:血虚证。
   (2)杞菊地黄丸
   功用:滋阴清热,柔肝熄风。
   适应证:肝火证。
   3。针灸疗法
   (1)体针
   基本方:风池、百会、合谷、阿是穴。
   辨证配穴:
   血虚证:取任、督脉经穴和背俞为主,如脾俞、肾俞、肝俞、足三里。补法,并灸。
    肝火证: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如悬颅、太冲、行间。泻法。
   血瘀证:取太阳、风府、内关。泻法,留针。
   (2)耳针
   取穴:枕、额、脑、神门、肝。
    方法:每次取2—3穴,留针20.一30分钟,头痛缓解后,可用耳穴压丸法。
   (3)皮肤针:反复叩刺风池、风府、太阳、百会等穴,肝火旺盛及血瘀者可在太阳、印堂及头痛处重叩出血。
   4。食疗方 枸杞子、菊花适量加入茶叶中泡茶饮。
   (预防及护理)
   l。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及紧张。
   2。避风寒。
   (疗效判断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
   1.治 愈 经行头痛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2.好 转 经行头痛减轻,或头痛消失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有复发。
   3。未 愈 经行头痛无变化。
   (现代研究报道)
   在过去十余年里,有关经行头痛的报道不多,且主要是临床报道,其中从肝论治者居多。如羊菊芬认为经行头痛均可从肝论,治疗喜用葛根及苦丁茶。吴玲玲认为头痛为标,脏腑功能失调(多责之于肝)为本,经行为诱因。此外,尚有从血瘀、虚寒论治的。针刺治疗经行头痛也时有报道,取法各有不同,但针刺的疗效是肯定的。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对血管、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经行头痛的机制所在,具体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