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胎黄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胎黄
  (概述]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粘膜、巩膜发黄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一lO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它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前后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则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
  本症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轻者可不治而愈,重者因邪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昏迷、抽搐,甚至阳气暴脱而致死亡。
  我国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中对胎疸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提出其病因为“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症状为“至生下小儿体皆黄”.历代医家对此证的辨证认识不断提高。如《小儿药证直诀。黄相似》指出胎黄“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而《婴童百问》则在治疗方面提出茵陈汤等处方,较以往有了进一步充实。
  建国以来各地儿科工作者在应用中医治疗黄疸的理法方药基础上,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其中对新生儿溶血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并在应用中药预防新生儿溶血症方面有所突破,对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对胎黄的证治内容与给药途径,使中医中药在防治新生儿疾病的领域中扩大了应用。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多种病因可引起胎黄,常见的有湿热熏蒸、寒湿阻滞、瘀积发黄3个方面。
  l。湿热熏蒸 由于孕母素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正如《幼科铁镜.辨胎黄》云:“胎黄由娠母感受湿热传于胎儿,故儿生下,面目通身皆如金黄色。”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
  2。寒湿阻滞 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以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寒湿阻滞。
  3。瘀积发黄 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如《张氏医通.黄疸》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
  二、病理
  1.湿从热化,热重于湿 新生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感受湿热之邪未能输化,郁结于里,气机不畅,郁蒸肝胆,以致蕴生黄疸,出生以后,发于肌肤面目,而致皮肤发黄。因湿从热化,热重于湿,故黄色鲜明,常伴热象,属阳黄之候。如热毒炽盛,卒然发黄,邪陷厥阴,则黄疸迅速加深,伴神昏、抽搐等急黄之危象。
  2.湿从寒化,脾阳被困 先天禀赋为胎寒素质者,脾阳虚弱,复因孕母之湿内传,蕴郁脾胃,寒湿阻滞,以致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疸》所言:“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因湿从寒化,故黄色晦暗,精神疲乏而为阴黄之候。
  3。湿热蕴郁,气滞血瘀 小儿禀赋虚弱,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以致气滞血瘀,脉络瘀积而发黄,由于瘀积在里,故面目皮肤发黄,色深而暗,且伴有肚腹膨胀,腹壁青筋怒张,胁肋下有积聚痞块等症。此外亦有因先天缺陷,胆道不通或阻塞,胆液不能循经疏泄,瘀积在里,横溢肌肤,因而发黄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胎黄的诊断依据: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质、黄疸指数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二、鉴别诊断
  胎黄应首先鉴别其为生理性黄疸或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中再区别其为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或感染性黄疸,还应及早发现胆红素脑病。
  1.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第4—6天最重。足月儿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延迟至第2l一28天消退。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umol/L.,早产儿不超过255umol/L.。一般情况良好,不伴其它临床症状。
  2.溶血性黄疸 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第1周内黄疸很快加剧。并有贫血,肝脾肿大,重者出现水肿,并发心力衰竭,严重者引起胆红素脑病。常见于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先天性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早产儿注射大剂量维生素K,孕妇临产前服用磺胺类药物。或患先天性疟疾等,也可致初生儿早期出现溶血性黄疸。维生素E缺乏可致早产儿后期溶血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 黄疸持续不退,陶土灰白色大便,食欲不振,出生时体重偏低,肝脾肿大等。多见于胆管闭锁、胆汁瘀积综合征。
  4.肝细胞性黄疸 起病缓慢,常在生后1—3周出现症状,大便色泽变浅,初期可有厌食、体重不增等表现,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多由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引起。
  5。新生儿败血症及其它感染 新生儿感染可伴有黄疸,尤其在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黄疸更多见。感染时除黄疸外,常伴精神萎靡、反应差、厌食及体温改变等表现。
  6.胆红素脑病 早期表现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张力减低,此期又称为警告期,历时1/2—1天进入痉挛期,小儿见发热,轻者两目凝视、眨眼及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有角弓反张,两手握拳,前臂内旋,时有尖叫,多数患儿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而死亡。若渡过痉挛期,2天内进入恢复期,先是吸吮力和对外界反应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痉挛渐消失。后遗症状常在生后第2个月或更晚出现,表现为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力障碍,智能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阴阳属性 胎黄一般分阴黄、阳黄两大类,辨别阴阳属性可以从黄疸色泽、全身症状来区别。凡黄疸色泽鲜明如橘,尿黄如橘汁,烦躁多啼,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则为阳黄;黄疸色泽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苔薄,则为阴黄。
  2.辨病位 胎黄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与肝胆,无论是湿热熏蒸,寒湿阻滞.均蕴于脾胃,新生儿脏腑柔弱,脾运不健,未能输化,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透发于外而致面目、周身皮肤发黄。
  3.辨虚实 由于病因不同,禀赋有异,所以病证发生发展过程中各有病程长短、病性寒热之区别,其病机属性亦有虚实两大类。寒湿阻滞者往往病程较长,中阳不振,多属虚证。湿热熏蒸所致发黄,一般病程较短,多属实证.瘀积发黄者,黄疸逐渐加深,伴肚腹胀满、腹壁青筋显露,多属虚中夹实之证。
  4.辨胎黄动风与胎黄虚脱 凡起病急暴,见抽痉昏迷,黄疸急剧加重,此为胎黄动风。若正不胜邪,阳气暴脱,证见气促昏睡,四肢厥冷,不吃不哭,则为胎黄虚脱。
  二、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治疗法则。根据阴黄与阳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瘀积发黄佐以化瘀消积。胎黄动风加以清热熄风,胎黄虚脱急于回阳固脱。动风与虚脱均为危急证候,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及后遗症。由于初生儿脾胃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不可过用久用苦寒之剂,以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湿热熏蒸
  证候表现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要点 本证由孕母湿热内蕴,传于胎儿所致,为病理性胎黄最常见证候。起病急,表现为阳黄,全身及舌苔症状均显示湿热壅盛之象。与寒湿阻滞可从皮肤色泽、全身寒热证象区别。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证。
  治法主方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茵陈蒿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黄芩、金钱草、郁金、泽泻、车前草等。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呕吐加半夏、竹茹;腹胀加厚朴、枳实。
  本证常见气血不和,可加柴胡、青皮、枳壳、当归、赤芍调气和血。苦寒之品易伤脾阳,不可过量,中病即止。若病去七八分可配用白术、陈皮、生麦芽、焦山楂等健脾和胃,治疗过程中应时时顾护脾胃之气。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多为湿热夹杂,内蕴血分。血瘀不行,则黄疸日渐深重,可加丹皮、丹参、赤芍、血竭等活血化瘀之剂。本证还可用茵栀黄注射液加lO%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静滴,根据病情轻重,每日2-8m1分l-2次滴注,至黄疸完全消退。本证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足量、足程,务必防止留邪。
  2.寒湿阻滞
  证候表现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精神萎靡,四肢欠温,便溏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辨证要点 本证多因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致胎儿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自内生或湿从寒化所致,或由湿热熏蒸日久不愈转变而来。起病缓,病程长,预后相对较差。临床表现为阴黄,伴有四肢欠温、便溏虚寒之象。梗阻性黄疸多表现此种证型,溶血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亦有属于此证者。
  治法主方 温中化湿,益气健脾。茵陈理中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茵陈、党参、茯苓、薏苡仁、干姜、白术、生麦芽、车前草。寒盛加附子,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石打穿、紫丹参;四肢不温加桂枝;大便溏薄加白术、山药;食少纳呆加砂仁、神曲。本证属阴黄,治疗中不可过用辛热之品,以免化燥伤阴。酌情小剂量配用清利湿热之品可有助于退黄。由于本证型起病缓,病程长,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守法守方,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免延误病情。
  3。瘀积发黄
  证候表现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而晦暗无华,右胁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指纹青紫。
  辨证要点 本证多由湿热阻遏气机,或先天胆道阻滞,气滞血瘀而致。湿瘀交阻,肝胆疏泄不畅,故黄色深而暗。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妄行故可见衄血、瘀斑。辨证关键除湿之外,还包含有形瘀积这一重要病理变化。
  治法主方 化瘀消积,疏肝退黄.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甘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牛膝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加茵陈、栀子、大黄;黄疸日久加金钱草、莪术;皮肤瘀斑、便血、衄血加丹皮、仙鹤草;纳差加焦山楂、炒谷芽;腹胀加木香、香橼皮。瘀积证多因湿热未解,伤及血分而致肝脾络脉瘀阻,用药可配凉血行瘀之品,使瘀积潜化缓消,以利于黄疸的消退,此即所谓“治黄先治血,血行黄自却”。治疗中应注意疏泄不可太过,破瘀防伤正气。必要时可加扶正之品。
  (二)变证
  1。黄疽动风
  证候表现 面目全身发黄,逐渐加重,黄如橘色,神萎嗜睡,阵阵尖声哭叫,口角抽动或全身抽搐,或不吃不哭,前囟隆起,角弓反张,舌红苔黄,指纹青紫。
  辨证要点 本证为肝胆热甚,内陷厥阴所致,病情危重,来势骤急,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此证,即西医学所称胆红素脑病。临床以抽痉、面目深黄为主证,属实证热证,与黄疸虚脱之阳气暴脱不难区别。
  治法主方 平肝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羚羊角粉(另服)、钩藤、天麻、茵陈、生大黄(后下)、车前子(包)、石决明(先煎)、川1牛膝、僵蚕、栀子、黄芩。
  伴血虚者加用养血之品如当归、赤芍、丹参等。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此证,应在早期出现轻微黄疸时及时退黄,尽快控制血清胆红素水平。
  胆红素脑病会留有后遗症,目前对此尚缺乏良好治法。从其症状看,常遗有臂向后伸、筋脉拘紧、智力低下、食欲欠佳等,属肝肾两虚,脾虚化源不足,可从补益肝肾、养血荣筋治之。药用熟地、女贞子,白芍、沙参、丹参、制龟版、茯苓、牡蛎、补骨脂、川断、鸡血藤、太子参等。
  2.黄疸虚脱
  证候表现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迅速加重,色深,常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萎,昏睡,不吃不哭,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辨证要点 本证为黄疸危证,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发生阳气暴脱,关键在正衰不在邪多。此为气阳虚脱的濒危证候,不及时抢救则导致死亡。
  治法主方 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以上两证均起病急,病势危,除中医辨证治疗外,当结合辨病方可提高疗效.另应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光疗、换血、支持疗法等,降低死亡率。
  (急症处理]
  新生儿溶血病重型,血清胆红素血症致胆红素脑病等,属于胎黄急症,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未结合胆红素的游离,从而防止黄疸动风、虚脱的发生。中医治法参照前“变证”处理。西医治法如下。
  1.换血疗法
  (1)换血指征 产前诊断基本明确,新生儿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肿大、心力衰竭者。脐血胆红素>68umol/L,或血清胆红素>342uLmol/L.
  (2)血源选择 Rh血型不合时,用Rh血型同母亲、ABO血型同小儿的血。ABO血型不合用O型血细胞、AB型血浆配合的血.
  (3)换血量以两倍患儿血量为宜,一般为400--600ml/次。
  2。光照疗法
  (1)光照指征 凡总胆红素在204-255gumol/L以上者。若早期出现黄疸并进展迅速者,低体重儿有黄疸者指征可放宽。确诊为溶血病,一旦出现黄疸即可治疗。
  (2)方法 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个管,下方距患儿25—35cm)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停止光疗。
  3.一般治疗
  目前主张一般新生儿均可于生后半小时即开始吮乳,供给足够热卡.及时纠正窒息、酸中毒、低血糖,给白蛋白lg/kg或血浆25ml/次。控制感染。
  4.药物疗法
  (1)酶诱导剂 常用苯巴比妥。生后第1周给药,每日4-8mg/kg,连服4日,也可首次给大剂量,然后小剂量维持(每日4mg/kg)。加用尼可刹米,每日100mg/kg,可提高疗效。
  (2)肾上腺皮质激素 每曰口服强的松1—2mg/kg,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6—8mg/kg。

  (3)减少肠肝循环 10%活性炭5ml/次,每2小时1次,口服。或琼脂125-250mg/次,每日4次。
  (其它疗法] 。
  一、中药成药
  茵栀黄注射液 用于湿热熏蒸证.
  二、单方验方 、
  1。茵陈log,车前草15g。水煎服.每日l剂,用于湿热熏蒸证。
  2.茵陈10-20g,郁金、枳实、茯苓、威灵仙各6-10g。水煎服,每日1剂,1日3/5次。用于湿热熏蒸证。
  3。茵陈15g,黄芩9g,制大黄3g,甘草1.5g,为1日量,制成冲剂或用生药煎剂内服。连服3—5天。用于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4。茵陈、丹参、车前子各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1日3—5次。用于瘀积发黄。
  三、药物外治
  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每日1—2次。用于湿热熏蒸证。 、
  四、针灸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患儿可配合针刺疗法,1日1次,补法为主,捻转提插后不留针.3个月为1个疗程,取穴如下:
  智能低下。百会、风池、四神聪、通里。 .
  上肢瘫痪:肩髑、曲池、外关、合谷。 .
  下肢瘫痪: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
  语言障碍;哑门、廉泉、涌泉、神门.
  肘关节拘急。手三里、支正。 .
  指关节曲伸不利:合谷透后溪。
  手足抽动,大椎、间使、手三里、阳陵泉。 .
 . 五、推拿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手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滚搓5—10分钟。
  六、西医疗法
  首先应明确产生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去除其病因。如感染引起的黄疸,应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药物所致的黄疸(如磺胺、氯霉素,新生霉素等)应立即停药.胆管闭锁者可手术治疗。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孕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及辛热之品,避免感染,有肝炎者应积极治疗。
  2。新生儿注意预防皮肤、臀部及脐部感染。 、 ,
  3.孕期服药预防,用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对既往曾生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孕妇,夫妇血型不同,本次妊娠期间孕妇的血清中抗A或抗B IgG测定结果阳性者,可在妊娠17周或确诊后,结合辨证选用下方预防,直至分娩。
  (1)黄疸茵陈冲剂;茵陈15g,黄芩9g,制大黄3g,甘草1.5g。每次l包,l日2次。
  (2)当归芍药散加减: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菟丝子、枸杞子各10g,川芎、木香、益母草各6g.隔日1次。
  (3)预防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一6p_磷酸脱氢酶缺陷症:茵陈、玉米须各15g,车前草、钩藤各10g,蝉蜕3g。每日l剂。
  (4)对可能发生溶血性黄疸的新生儿可在其出生后即给预防用药:茵陈9g,茯苓6g,栀子、黄柏、郁金、泽泻、猪苓、白术、甘草各3g,大枣3枚,煎成60ml。每次5ml,1日3次。
  二、护理
  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及消退时间。
  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开奶。
  3.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幼科全书.胎疾》:“凡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此胎黄也。因蓐母受热而传于胎,以地黄汤治之.”
  《婴童百问.黄疸》:“又有初生而面身黄者,胎疸也。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不和也。茵陈汤、栀子柏皮汤、犀角散、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通治黄疸,茵陈五苓散尤为稳也。”
  《幼幼集成.胎病论》:“胎黄者,儿生下面目浑身皆如金色,或目闭,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皮肤生疮,不思乳食,啼哭不止,此胎中受湿热也。宜茵陈地黄汤,母子同服,以黄退为度。”
  《幼科释迷.胎疸》:“胆疸之疾,得于初产,生下即黄,遍身栀染。原虽不同,阴阳必辨。阳黄体热,二便硬短,脾与心搏,胸膈必懑,先利小便,下法莫远。阴黄肢冷,清便滋泫,大便清黄,腹痛而喘,面目爪齿,黄色暗惨,脾虚失利,肾水胀衍,约此二端。”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1.据药理学研究,茵陈、山栀、大黄、龙胆草、金钱草、黄芩、黄连、姜黄、玉米须、熊胆等药均有较明显的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当归、白芍、白术、黄芪、龙胆草、山栀、蒲公英、茵陈、柴胡、赤芍、垂盆草、五味子等药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肝细胞性黄疸时可辨证与辨病结合选用上述药物。
  2.实验表明茵陈蒿汤具有明显利胆和催胆作用,既能增加胆汁流量,又可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茵陈蒿汤还能对抗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3.据一些单位对茵陈、栀子、大黄等常用药物的分析,初步认为茵陈为茵陈蒿汤中的主药,有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作用,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茵陈有促进胆汁分泌和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强的解热作用。栀子清化湿热,现代研究认为有降低血中胆红素,广谱抑菌及解热作用。大黄泻下积热,行瘀和血,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而增加胆汁的流量。有人证明大黄有抑制血中抗A、抗B抗体的作用,同时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某些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黄芩清热解毒,也有促进胆汁分泌、广谱抑菌及解热作用。这些药物的作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和肝功能的恢复。
  李有信等运用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能明显地降低LOD和升高SOD,即能对抗氧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核酸蛋白的破坏,也就是减少对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因而胆红素生长也减少,这可能就是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机理之一。
  二、临床研究
  胎黄的现代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对于不同病原引起的胎黄,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在防治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1.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本综合征可由乙肝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起病缓慢,生后1—3周出现症状,有厌食、体重不增、黄疸持续不退、大便呈灰白色、肝脾肿大等症。对于本病治疗大多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温中健脾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如陈瑞林认为其病机为湿热滞留肝胆,肝气郁结,湿热蕴郁所致,自拟婴肝汤(茵陈、金钱草各10g,郁金、丹参、板蓝根各6g,焦三仙各12g,鸡骨草、白花蛇舌草各6g,甘草3g)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征28例,取得良效。韦俊等将肝炎综合征分为黄疸期与恢复期,其中湿热黄疸治用茵陈蒿汤。邪毒黄疸治用犀角散,瘀血黄疸治用茵陈蒿汤与桃红四物汤,脾湿黄疸治用茵陈理中汤。恢复期气血双虚则治用八珍汤。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西药抗生素、保肝药,总有效率达95%。除此以外,肖氏则提出:肝炎综合征不仅限于“胎黄”、“胎疸”的范畴,还应包含“积聚”这一极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变化在内,故而治疗中应加用活血化瘀药物。
  2.梗阻性黄疸 宁世清用茵陈蒿汤治疗了RB肝胆扫描肝外胆道完全梗阻的婴儿肝炎综合征,中药治疗97例,痊愈率65.4%。对于其机理探讨认为中药清热解毒、疏导利湿、活血化瘀,有利于感染的控制、清除。部分药物并能使胆汁粘稠得以稀释,不完全阻塞的胆道得以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主要表现为贫血和血清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中医辨证以湿热证多见,方选茵陈蒿汤为主,加金钱草、黄芩等,配用丹皮、赤芍凉血化瘀,茯苓、泽泻利湿。刘润侠指出溶血性黄疸主要病机为母体湿热太重,熏蒸胎儿,阻碍气机,应从湿热论治,他自拟益黄散(生地、当归、黄芩、甘草、益母草、制大黄)给确诊ABO母子血型不合的孕妇口服至分娩,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情况口服茵陈蒿汤作预防性治疗。结果30例ABO母子血型不合者仅发生轻度黄疸。药理证明:生地、黄芩、大黄、茵陈、益母草均有较强的抑制抗体产生的作用,并含类血型物质,可中和抗体、减低其效价。对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治疗,目前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和光疗为主,及早治疗可以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

  4。巨细胞包涵体病 巨细胞病毒可引起肝脏损害,是乳婴肝炎的病原体,主要发生在围产期,临床以黄疸、症癖、发热、咳喘为特征,属“胎黄”、“胎毒”范畴。莫锦明提出其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利黄退疸,化症散癖,消积导滞,理肺蠲饮。其黄疸色偏暗,便溏,以四逆散、茵陈五苓散、蟾砂散加减。黄疸色晦暗,尿如茶,舌质紫暗,方选下瘀血汤、茵陈蒿汤、枳实导滞汤加减。若高热不退、咳喘则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化裁。久病体虚则治以健脾益气,和营调元。
  5。其它 对主要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应及早采取措施以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史兰英报道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茵陈、连翘、栀子、赤芍、茯苓、金银花、黄柏、白茅根、熟大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殷杰等以甘寒利湿之品自拟茵陈茅根汤(茵陈、白茅根、茯苓、车前子、猪苓)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及新生儿败血症所致血总胆红素增高患儿28例,与对照组相比,黄疸明显消退时间早,持续时间短,且方中白茅根具利湿不伤阴的特点,对于体属稚阴稚阳的新生儿更为适宜。汤文蔚以茵陈、黄芩、黄柏、栀子、生甘草、大黄、黄连浓煎,加西药常规治疗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单用西药组对照,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时间为8。25天,与西药组胆红素降至正常的10.14天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何芳等报道以消胆退黄口服液(茵陈、栀子、黄柏、厚朴、紫草、青黛、泽兰、茜草、人工牛黄)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总有效率达80%,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的时间较三黄合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短。在有关药效学研究中,从利胆、保护红细胞膜、免疫学观察、肝损伤保护和抗炎作用等5个方面都证明其有显著效应。,叶光华等报道用大黄每日2g煎服,加用酶诱导剂治疗新生儿黄疸,4天黄疸明显消退,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用酶诱导剂。大黄可下肠胃积滞,泻血分实热,除湿热黄疸,活血行瘀,增加胆汁流量,大黄酸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服后大便次数增多,胎粪中胆红素也随之排出,阻断了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再吸收,这是大黄?台疗新生儿黄疸的特殊功效。
  临床检验对推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也可在中医药科研中引用。如周晓光等采用放免法测定62例正常新生儿及5l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尿α1一微球蛋白(α1一M)含量。结果高疸新生儿尿a1-M含量较正常新生儿明显升高,病程2—7天内增高尤为明显,且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肾小管损害。动态观察和随访结果表明,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肾小管功能损害是可逆性的,86.67%病例恢复得较好。说明尿α1-M是反映肾小管功能损害和恢复的特异而敏感的指标。廖国仪指出,诊断ABO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游离抗体试验第3项是较为完善的诊断方法,其中抗体释放试验最敏感,最有诊断价值,采血时间最好在生后的3—7天内。
 胎黄

  (其它疗法] 。
  一、中药成药
  茵栀黄注射液 用于湿热熏蒸证.
  二、单方验方 、
  1。茵陈log,车前草15g。水煎服.每日l剂,用于湿热熏蒸证。
  2.茵陈10-20g,郁金、枳实、茯苓、威灵仙各6-10g。水煎服,每日1剂,1日3/5次。用于湿热熏蒸证。
  3。茵陈15g,黄芩9g,制大黄3g,甘草1.5g,为1日量,制成冲剂或用生药煎剂内服。连服3—5天。用于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4。茵陈、丹参、车前子各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1日3—5次。用于瘀积发黄。
  三、药物外治
  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每日1—2次。用于湿热熏蒸证。 、
  四、针灸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患儿可配合针刺疗法,1日1次,补法为主,捻转提插后不留针.3个月为1个疗程,取穴如下:
  智能低下。百会、风池、四神聪、通里。 .
  上肢瘫痪:肩髑、曲池、外关、合谷。 .
  下肢瘫痪: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
  语言障碍;哑门、廉泉、涌泉、神门.
  肘关节拘急。手三里、支正。 .
  指关节曲伸不利:合谷透后溪。
  手足抽动,大椎、间使、手三里、阳陵泉。 .
 . 五、推拿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手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滚搓5—10分钟。
  六、西医疗法
  首先应明确产生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去除其病因。如感染引起的黄疸,应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药物所致的黄疸(如磺胺、氯霉素,新生霉素等)应立即停药.胆管闭锁者可手术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