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视野下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赵东华 2013-02-05
科学史视野下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6-05 10:18:00 ]    作者:徐昕    编辑:studa20
     
-

  [摘 要]科学史自身的学理特征和教育功能、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史可以作为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科学史;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桥梁
  
  1959年,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和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演讲,讲稿后来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为题正式出版。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而两个阵营中的人士又都彼此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斯诺命题”。他指出,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相互不理解的鸿沟,而这种文化的分裂对社会是一种伤害、一种损失。实际上,斯诺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两种文化及其分裂问题的人,但他从理论上第一次表述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广泛重视和争论,以致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呼声日益深入人心。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在人类文化中孕育和成长,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科学文化是人类在探求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过程中产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理论体系及其器物制作的总合,其核心是理性、规范、创新、效率等科学精神[1](P214),它以自然知识为基础,在人与外在世界的两极中,侧重于外在自然。而人文文化则是人类在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过程中,对人的存在、生活意义、终极目标与历史使命进行探索与思考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理论体系。人文文化体现在人类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它在人与外在自然世界的两极中,侧重于人类自身,以人的价值本身来决定对某种东西的关注程度[2]。人文文化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它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活动。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文文化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思想环境,开阔了人们的胸襟,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科学文化则在指导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力量和信心,加深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论是从“外向认识”自然与“内向观察”自我的意义上,还是从规范科学共同体行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两者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长期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事实表明,二者的融合不仅可能而且从未分开过。因此,当斯诺开始那个著名的演讲时,他无疑是揣着这种自信和一份唐吉诃德式的浪漫走上讲坛的,而萨顿更明确地提出:可以将科学史作为联结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
  
  二、科学史成为桥梁的学理基础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问,它立足于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诸多科学事实本身及其相互问的关系[3]。科学史不仅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辉煌的人类文明史。科学史不仅对理解科学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整合,都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桥梁作用。
  1.科学史具有人文内涵
  科学史研究的对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就其本质来说,科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4](P26),属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浓厚的历史感。正是这种历史感所包含着的清醒的判断能力,即根据背景和情境来对事物进行判定的能力,才使得科学史自身避免了不应有的偏颇和武断。
  因此,科学史既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演化史、传承史。科学本身之所以有无尽的魅力,除了其应用能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外,还在于它的丰富的精神成果。萨顿出于对科学的深入考察和深刻理解,认为科学史是一种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及其发展,但它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却是人道主义或“新人文主义”的。科学的求真、至善、臻美的最高目的内化为一种“持续的努力”[5](P67),这种“持续的努力”赋予科学以人性,有了这种“持续的努力”,“才使人性在文明一步一步的实现过程中得到完全的胜利[5](P89)。科学并不缺乏人性,缺乏的只是人们从中挖掘人性的意识。诸如科学家的高尚品格、求知精神和献身精神,凡此种种,都是科学人性的体现。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比较有成效的科学史研究方法基本属于历史的方法。如实证主义的编年史方法,这种方法在古代史学中早已被使用,也是现代科学史研究中仍在大量使用的方法,主要是以年代为线索,对史事进行梳理考证,力图勾画出历史的准确面貌。或如思想史学派的概念分析方法,它主张研究原始文献一主要不是为了发现其中有多少成就,而是为了研究这些文献的作者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重视的是思想概念的发展和演化[6](P6-17)
  同时,科学史也是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功能。在西方,大约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从若干传统的人文与社会学术领域中,相继衍生出了一些以“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的综合性学科,比如从哲学视野中的科学真理问题发展成科学哲学,从关注科学在社会中的功能而发展成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就这样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学、科学管理与决策研究共同构造了一个学科群。这一学科群的标定并不是根据这些学科的外延来判断的,这是因为它们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社会进步中具体的科学。在这些学科群中,科学史是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并进而成为这些科学人文类学科的基础平台[7]。这样的学科系统,是最利于沟通“两种文化”的。
  
  2.科学史的科学性质
  科学史研究需要专门的科学知识,最早的科学史实践者通常都是科学家。科学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说明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因此科学史家就应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素养,应该接受一门或多门科学的训练。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就不可能了解和评价科学资料,就无法正确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即使是作科学史的外史研究,去考察科学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应的科学素质,如默顿虽然是社会学家,却在萨顿和数学家兼科学哲学家的怀特海手下接受了长期的训练。
  在研究方法上,科学史也力图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传统的科学史研究多是采用历史文献分析的方法,但近代以来,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的方法,正日益成为科学史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类方法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而以其“实证判据”的特点,为科学史研究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据,从而解决了以往由单纯文献资料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青铜器的研究中,就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分析来推知青铜器中铜、铅、锡的含量,从而进一步研究当时的制造水平和铜料来源等问题。考察和实验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或验证资料的准确性,避免了从文献到文献的单一视角。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