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脱胎漆器 Fujian bodiless Lacquer

 珠江大鹏 2013-02-05
福州脱胎漆器的历史
点击: 269   日期:2009-2-12   字号: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闽侯县漆工沈绍安为衙署修匾额,发现匾额之木已朽,而用夏布漆灰糊裱的部分完好;受其启发,绍安钻研利用漆灰夏布脱模成型,类似“夹纻”的“脱胎”技法。开初的脱胎法是用“漆、灰、布”裱于泥模上,干固后,泡水、溶泥、泥泄,遂脱模。这种技法,实际上是古代夹法的恢复。

脱胎制品经过髹饰后,不但华美,而且轻巧,遂形成福州独有的漆器工艺美术品。当时脱胎漆器工大、期长、量少、价昂、产量有限。福州木雕人物,颇有地方特色,把木雕人物移为髹漆的坯胎,只要在木料上选用适于髹漆的,不但花工少、产量高、成本廉,还可以弥补脱胎造像的某些局限性。当时,木胎漆器人物有寿仙、渔翁、弥勒、观音、关公、财神、土地公等,销路也好。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脱胎漆器外销也随之日增。除传统产品之外,也制作外国人适需的洋器皿,如烟具、酒具、咖啡具、西式花瓶等。清末,沈家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等,研究出“薄料”,取“泥金”、“泥银”调合入漆颜色,成功地把漆表色彩变得艳丽辉煌,华美无比。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正镐首次送脱胎漆器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头等金牌,福州脱胎漆器崭露头角。继之,沈家的正镐、正恂、正愉和幼兰等的优秀作品,先后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美国费拉得裴亚等国际博览会展出,多次荣获各种奖牌,声誉大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正镐创作《松瓶》、《桃盘》二件精品进贡朝廷,受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翌年又贡《鹿竹三脚圆桌》等,复得御赐官衔。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福州孤儿院举办工艺传习所,其中漆器专业招收学徒40多人,培养了一批新秀。宣统二年(1910年),沈正镐与泥塑艺人张振奎合作创制《松鹤瓶》、《鳌鱼蟠桃盘》、《普陀岩观音》等参加南京的“南洋劝业会”展览。这次除获奖外,沈正镐、沈正恂又得赐“一等商勋、四品顶戴”的荣誉官衔。这以后,福州脱胎漆器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到民国22年(1933年)前后达到全盛。据民国24年福建省年鉴统计,当时福州脱胎漆器业有45家,从业者235名,年销额达25万元。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海路被封锁,社会动荡,业主无法雇工,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技术逐渐下降。抗战胜利后,美、英市场一度繁荣,脱胎漆器销路大增,一些手工业者大做“猪血货”,(即在地底过程以猪血灰充生漆灰),产量大增而质量大降。不久,国民党政府又发动内战,才复苏的漆器业又断了生路,行业店号纷纷倒闭、转业,工人被解雇,就连“兰记”这样著名店号,也解雇20余名。技艺能手们被迫转业,有的从农,有的拉车,有的修马路、打石子,甚至有些艺人在贫病交加中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脱胎漆器业开始恢复发展。1952年,人民政府首先扶持较有名气的“沈绍安兰记漆器店”成立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实为工厂),国家拨给资金,调配干部。同年,沈绍安族裔沈忠英、沈玲瑜献出祖传较大型的脱胎漆器遗品《蟠桃盘》、《松鹤瓶》等十多件精品,经过重新髹饰,交国家博物馆收藏,曾被选送出国展出。传世精品中有《荷叶瓶》、《竹根瓶》、《提篮仙女》三件,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1954年,省文化局组织漆器行业的技艺高手李芝卿、高秀全等十人成立漆器研究小组,从事设计、创新。同时,将福州西郊、北郊、小岭、勤工路、文藻山、城隍顶等处的生产小组,按自愿原则,组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生产合作社。1955年,脱胎漆器行业职工由1950年147人增到656人。这时,大多数漆器技工已经归队。此后,又陆续成立第五、第六生产合作社。

1956年下半年,在漆器研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邀集李芝卿、高秀泉、沈忠英、沈幼兰等高手专研漆器。同年10月,成立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只设置漆器专业,李芝卿任漆艺教师,收初中毕业生50名,以培养“漆专”人才。同月,漆器公司的“设计室”上调为市“特种工艺管理处”处属设计室,又成立“化验室”,进行漆性的化验、分析、研究。这时,又全面调整漆器业工人工资,由平均27元提高到37元,使90%以上技工受益;评定职称时,其中39名技术能手被授予“工艺美术艺人”称号。

957年1月,福州市脱胎漆器第一、第二社合并转为地方国营脱胎漆器一厂。第二年5月,又将第三、四、五、六社逐步过渡为合作工厂。不久五、六厂并入一厂,三、四厂与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厂合并改制为地方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把原以第七社为基础的福州脱胎漆器实验工场、漆器原坯厂等合并为福州脱胎漆器实验厂(集体所有制性质)。

1959年国庆前夕,福州脱胎漆器行业的艺人与设计人员通力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包括接待厅、宴会厅的内部装饰进行设计创新。福建厅的装饰陈设,以漆器为特色,结合福建各地特艺品,采用传统形式和工艺手法,以淡雅,秀丽的色调,进行设计布置,不论是漆器的大屏风、挂屏、挂框、几案、橱架、漆木沙发,还是漆器器皿、陈设品、欣赏品等,都表现出典雅纯朴、舒适安详、和谐宁静的气氛,把福建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一时期,身怀绝技的李芝卿系统总结前人漆器装饰技法,创造出100多块髹饰样板,色纹奇巧,变化多端,如分为沉花闪光、描花犀皮起皱、流花漆彩缥变、浮花铁锈铜斑、台花锡箔嵌丝以及漆粒细砂、冰裂蛇断等7类。其中沉花、描花、流花、浮花、台花被漆器行业誉为李芝卿的“五朵金花”,对福建漆器有重大影响,其100多块髹饰样板被福建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他独创的仿制古铜器锈斑色彩、纹样,非常精巧、准确逼真,如现藏福建省博物馆的漆仿《司母戊大方鼎》,是他仿制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李芝卿还与周怀松、林荫煊合编《建漆髹饰述要》讲义;周怀松著有《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一书。艺人高秀泉对描金彩绘、墨绘、厚彩晕金、单色晕金、暗花、淡敷、薄彩等技法,均有很高造诣,为漆画与漆器造型设计做出很大贡献。1962年11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参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后题词赞励:“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勿以地为牢,精进不强辍。日新又日新,时空两超越。”对具有轻巧绚丽、美观大方、色彩鲜亮、光润洁秀和经久耐用、耐酸碱、不退色、不变形等特点的福州脱胎漆器,外国人赞叹不已,称为“东方珍品”。特别赞赏福州髹饰漆“乌退光”乌黑锃亮,誉为“珍贵的黑宝石”。

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漆器生产急剧下降。1970年6月,福州市工艺美术局被撤销,最具特色的名牌老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被砍掉。1972年,福建漆艺家奉命赴湖南长沙复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漆器。同年12月,国务院拨款105万元批准恢复第二脱胎漆器厂。1974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漆器复制工作完成,共复制100多件,忠实地再现了原物器型、髹漆、装饰,传达出西汉漆器的风貌,这是福建漆器行业最大规模的复制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内外市场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促使福建漆器行业得到较快发展,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4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为香港宝莲寺创作的脱胎漆器《四大天王》高2.8米,创脱胎漆器佛像新高度。中国工艺美术家林廷群擅长“夹纻脱胎法”,所制器皿,精密吻合。其代表作《南瓜盒》、《八果盘》等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维韫精通脱胎漆器雕塑、脱胎、髹饰等多种工艺,脱胎漆器《九狮大鼎炉》、《巨狮》等作品,技艺精湛,深受好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细钿擅长台花技法,他的一对2米高的脱胎紫推光《雕填暗花牡丹瓶》被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另一对3米高脱胎深红推光“雕填螺甸暗花缠枝牡丹瓶”造型美观,气势雄伟,1986年,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时中擅长漆画、漆器创作,其脱胎《梅花方瓶》获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1991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制作的《力士金刚》高3.1米,再创佛象新高度。1994年,福州脱胎漆器又被选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

历经长期发展,福州脱胎漆器品类繁多,首居于全国漆器行业。从坯胎质地看,有布质、木质、陶质、金属和塑料胎;从功能与用途看,有欣赏陈设类、生活实用类和旅游纪念品类;从品种看,有瓶、盘、盒、具、屏、联、框、架箱、几、案、柜等,计18类、3000多种;从装饰技法上看,分彩髹、彩画印锦、台花、雕填、镶嵌、暗花、针刻、闪光、变图、仿彩等;从制作工艺看,在胎、坯完成后,要经过漆灰地、打磨、髹漆、装饰等工序,总共要经过四五十道、甚至上百道的手工操作。1959年后,木坯工序、漆作工序中的碾料、喷漆、打磨、退光及装饰工序中的印锦料的滚轧都实现了机械化,漆画描线复印化,台花刻剔腐蚀化,代替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效,减轻劳动强度。进入70年代,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实行用钙塑制作坯胎,实现坯胎现代化、产品普及化。同时应该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美术院校毕业生充实到脱胎漆器行业,大大提高创作设计水平,创作许多优秀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