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 概 论
发生在乳房部位的疾病,统称为乳房疾病,是外科中的常见病,也是在中医外科治 疗领域中颇具优势和特色的病种。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乳房 疾病包括了乳房炎性症病变、发育异常病变、增殖性病变和乳房的各种良恶性肿瘤等。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关乳房疾病的症因脉治的内容很丰富,散见于中医外科学、中 医妇科学专著及各种方书、全书、丛书中。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的防治乳房疾病的经验。有关乳房的经络循环、生理病理等内容,最早见于《素问.上 古天真论》和《灵枢。经脉》等.而有关疾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中藏经》中的。乳 癖”。以后晋《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收录了数十首治疗妒 乳乳痈、乳头破裂、发乳、乳中瘰疬诸病的经验方;《刘涓子鬼遗方》中也记载了治疗乳 痈、乳发、妬乳等的方药。隋《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妇人杂病诸候四》中列有乳肿候、 妒乳候、乳痈候、乳疮候、发乳溃后候、发乳后渴候、发乳不利候、发乳久不瘥候、发 乳余核不消候、发乳瘘候、祖发乳候、乳结核候、石痈候等,论述了它们的病因病机及 部分临床表现,对后世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至唐宋元代对乳房疾病的记载较前详细, 论述有所发展。尤其是《千金要方。痈疽第二》、《外台秘要.乳痈肿方》、《圣济总录. 乳痈》、《丹溪心法.乳痈》等,对乳痈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辨脓和切开时机的选择, 内服外用方药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妇人大全良方》中记载了乳岩的病因和初起、晚期 症状;《丹溪心法》中还记载有男子患乳岩。到明清时代,外科专著层出,有关乳房疾病 的记载甚多,论述面更广。明《外科正宗》对乳癖、乳岩,《外科理例》对乳痰,《疮疡 经验全书》对乳疬,清《疡医大全》对乳衄等均作了详尽的论述。《外科理例》和清《疡 科心得集》还提出对乳痰、乳岩、乳癖、乳痈、乳疽等进行鉴别诊断,对后世影响颇大, 其诊治方法很有临床实用价值。 除乳岩在岩一章中论述外,其他乳房疾病均在本章中讨论。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乳房的发育、乳汁的生成和分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由 于女性的生理特点,乳房的生理功能又与月经、胎孕、产言之间互相联系。 乳房与经络的关系,如: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 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两脉起于 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可见乳房与足三阴经、 胃经及冲任二脉均有关系,尤与肝、胃二经关系更为密切。故有称“乳房之部位属脾胃, 乳房之经络属肝胆”,“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屑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乳汁由脾胃水谷之精华所化生,脾胃气壮,乳汁多而浓;血衰则少而淡。冲任为气 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妇女哺乳则经止。乳汁的分泌与控制与肝主疏泄功能有 关,若肝气不舒,疏泄不利,则可发生病变.乳汁与月经的关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全录》云:“经水者,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气血濡润,血脉畅 通,则血海按时满盈,月经如期来潮,当阴阳和合而成孕,则血皆移于胎矣。胎既产,则 胃中清纯津液之气,归于肺,朝于脉,流入乳房,变白为乳,或儿不自哺,则阴阳之窍 不通,其胃中津液,仍归于脉,变赤而复为月水矣”。 【房的发育和解剖】 乳房来源于外胚层,其构造近似皮脂腺,机能活动近似汗腺。乳房的发育经历胚胎 期、幼儿期、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及老年期等不同阶段。乳房在胚胎发育 中出现异常,可发生乳房缺如、副乳、乳头凹陷等。约有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 内,出现乳头下组织肿胀及硬结,多因从胎盘带来的母体激素的作用,一般在工一3周开 始退化.婴幼儿期乳腺处于基本“静止”状态。乳腺开始发育,常在月经初潮前2—3年。 女性乳房整体增大,乳头和乳晕色泽加深,继之乳房成盘状到最后形成半球形。乳管系 统及管周组织一致发育,末端形成腺泡芽,最后形成腺小叶。男性乳房发育较晚,增生 程度较低,不形成小叶。约70%的男孩此时可在乳头下触及钮扣大小的结块,有时有触 痛,一般在工年或1年半后逐渐消失,否则可成为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在女性月经周 期中,随着雌激素、孕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乳腺也相应发生周期性的增生 和复旧的改变.一般认为,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小叶内腺乳房上皮细胞肥大,胞浆中可 见脂肪样颗粒,出现分泌现象,管周组织水肿、充血,乳房胀大较硬,可有小结节触及, 伴疼痛或压痛。月经来潮后,乳腺导管变小,上皮细胞萎缩和脱落,管周组织水肿消退, 乳腺小叶及腺泡的体积缩小,乳房变得较为松软。妊娠期乳房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产后 的乳汁分泌情况。在妊娠5—6周,乳腺即开始增生;至妊娠中期3个月,乳腺增生最为 明显,到妊娠末3个月,乳腺进一步增生,腺泡的立方上皮开始分泌活动.哺乳期在催 乳素的作用下,腺叶高度增生肥大,腺泡轮流分泌乳汁。若分娩后不哺乳,数日后乳腺 即迅速发生退化。断乳后乳腺开始复旧,约经3个月左右恢复到哺乳前状态。在妊娠期 和哺乳期,乳房原有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可能增大,要引起重视。到绝经期,乳腺小叶和 腺泡明显萎缩,数量明显减少,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充填. 乳房位于第2至第6肋骨水平之间的两侧胸大肌筋膜上。乳房多呈半球形,乳头位 于乳房中心,乳头周围是环状的乳晕。乳房有15"---20个腺叶,每一腺叶可分成许多腺小 叶,腺小叶由乳管和相应的腺泡组成。每一腺叶有其相应的导管系统,以乳头为中心作 放射状排列,分别开口于乳头。在乳头、乳晕部有平滑肌纤维,收缩时可使乳头勃起,并 挤压导管排出内容物。乳晕区的皮肤含有丰富的汗腺、皮脂腺和毛囊。乳房内脂肪组织 的多少,是决定乳房外形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乳腺悬韧带(cooper韧带)在解剖上起 固定乳腺的作用,在病理上若肿瘤或其他病变累及该韧带使之收缩,可引起皮肤粘连或 凹陷。乳腺被整个地包裹于浅筋膜的浅、深层之间,浅层与皮肤相连,深层附着在胸大 肌筋膜的浅层,其间有明显的间隙,即乳腺后间隙,可使乳腺在胸壁上有一定的移动性。 (病因病机) 乳房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先天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或情志、劳倦、饮食内伤,或 外感六淫或时疫邪毒,或外来伤害,导致气血虚弱,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聚,或酿脓 腐肉,形成各种乳房结核或脓肿,或肿或痛,或乳头溢液,或无乳等。各种致病因素,可 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几种因素同时或相继致病,内伤因素和外伤因素常常相合致病。正 如清《外证医案汇编.卷三.乳胁腋肋部》所论:“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 气壅滞,则为痈疽”,“正气虚则为岩,气虚不摄为漏,气散不收为悬,痰气凝结为癖、为 核、为痞”。现将乳房疾病的辨证要点归纳分述如下: 1 肝气郁结 情绪郁闷忧思,则肝气不舒而失条达,气机失畅而致气滞血瘀;肝木 犯脾,脾失健运而致痰浊内生,气滞痰凝而互结于乳房而形成肿块,质地坚实或坚硬。伴 胸闷不舒、心烦易怒、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弦滑.若郁久化火,伴 I:1苦咽干,舌质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等。如乳癖、乳疬、乳岩等。若气郁化火,迫 血妄行,则成乳衄。 2 肝郁胃热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饮食不节,胃经积热,郁热阻络,乳汁淤滞, 气血不行,腐肉酿脓则成脓肿,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时加剧。伴恶寒发热、口渴欲饮、便 秘溲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如乳痈、乳疽等。若肝胃湿火炽盛,不得宣 泄,则局部焮红肿甚,毛孔深陷,迅速湿烂成片,如乳发。 3 冲任失调 先天肾气不充,冲任失养,或生育过多,失于调养,以致冲任失调, 精血不足,水不涵木,则肝气郁结,肝火易升,火灼津为痰,痰瘀互结而成肿块,发病 常与发育、月经、妊娠等有关,常在月经前乳房胀痛。伴头晕耳鸣、腰酸肢软、月经不 调,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等。如乳疬、乳癖、乳岩等。 4 肺肾阴虚 素体肺肾阴虚,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布,灼津为痰,痰火结于乳房, 肿块皮色不变,微微作痛,化脓迟缓,脓水清稀如痰。伴午后潮热、夜寐盗汗、形瘦食 少,舌质红,苔少或光,脉细数等。如乳痨。 5 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或产育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无以生成 乳汁,则产后乳少或无乳.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或乳汁,又可成乳衄、乳溢。乳痈、乳 疽、乳痨等溃后脓水淋漓,日久不敛,气血随泄,而成乳漏。均可伴面色无华、神疲乏 力、食欲不振,舌质淡或淡胖,苔薄白,脉虚细等。 [检查方法] 在采集病史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乳房检查在乳房疾病的诊断中是至关重要的。 1 望诊 病人端坐,解开上衣,两臂自然下垂置于膝上,采光良好.注意:①乳房 体积有无变化,是否左右对称,在从腋下到腹股沟的两侧乳线上有无副乳隆起;②乳头 有无畸形,位置高低,有无凹陷或破损;③乳房皮肤有无红肿、凹陷或橘皮样变,有无 溃口、结节,浅表静脉有否扩张;④如有凹陷可让病人两臂高举过头,或用手抬高整个 乳房,则凹陷部分更为明显。 2 触诊 坐位与卧位相结合。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以便对比。方法是用 手指末二节的指腹平放乳上轻柔按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织错 误地认为是乳腺肿块。其顺序是先按整个乳房;然后按次序按摸乳房的内上、外上、内 下、外下四个象限;再检查乳晕部,并注意有无乳头溢液、溢液的数量和性状,以及有 溢液的乳孔的位置和数目等;最后检查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淋巴结,医生从前面 用左手检查患者右侧,右手检查患者左侧,并让患者将上臂靠近胸壁,上肢松弛下垂,或 搁于桌上或检查者的手臂上。 .触诊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检查乳房的最佳时间是月经来潮后7---10天,此时乳 腺处于相对生理平稳时期,如有病变容易被发现。对于非此期间就诊的病人,宜嘱病人 在上述时期复诊为妥;②发现乳房内肿块或区域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其位置、形态、数 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⑧检查肿块是否与皮肤粘连, 可用手指轻轻提起其附近的皮肤来确定;检查肿块是否与深部组织粘连,可让患者双手 叉腰,用力使胸大肌收缩,再推动肿块,若不动者表示与胸肌有粘连.④确定一个肿块 的性质,需要结合年龄、病史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3 自我检查法 在组织肿瘤普查的同时,推广自我检查法,有利于提高广大妇女的 防癌意识,并有利于及早发现乳房肿块,以便早期诊治。方法是先站在穿衣镜前,仔细 观察两乳房的外观有无改变。然后平卧于床上,将枕头垫于肩部下面使肩部抬高,右手 臂举过头,左手指并拢,平坦地放在右乳房表面,用指掌面轻柔地平贴着进行乳腺各部 位的触摸,从外上开始,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检查2--3圈,然后换右手以同样方法检查左 乳。检查时间最好在每次月经干净后的1周内。 4 辅助检查 合理地配合一种或数种辅助检查手段,能大大提高乳房疾病诊断的准 确性。现将几种常用的检查方法作一简单评述.①乳腺X线检查:包括单纯X线摄影和 导管造影摄影。对多种乳房疾病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在鉴别良、恶性病 变、早期诊断乳腺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乳房疾病辅助检查方法.缺 点是对致密型乳房仍有一定的假阴性,有放射线损害.②B超检查:随着超声探测技术的 不断改进,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由于超声诊断的无损伤性,在对较丰满乳房触诊有可疑 时可首选。对于区别囊性和实质性病变有明显优势。缺点是对于实质性肿块的良、恶性 鉴别尚不够可靠,而且操作费时,不宜用于大规模普查。⑧热图检查:如红外线热图、液 晶热图等。主要适宜于普查及临床初筛,以发现乳腺癌高危人群.④透照检查:如红外 线透照、冷光透照等.可用于普查,对乳房疾病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⑤细 胞学检查:包括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肿块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乳头、乳晕糜烂处脱 落细胞检查及乳头分泌液涂片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肿块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具 有诊断率较高、简单、快速等优点。对诊断乳腺癌,认为将针吸细胞学检查与体格检查 和X线摄影相结合是最佳方案。⑥组织病理检查:包括粗针吸取活检、切取和切除活检。 是应用最广泛、结果最可靠的方法,但要注意宜作肿块切除活检以保证其安全性,冰冻 切片基础上必须再做石蜡切片以保证其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治疗] 1 内治 乳房疾病的治疗,离不开一“气”字。清《外证医案汇编》指出“若治乳 从一气字著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阴生阳长,气旺流通,血亦随之而生。自然壅者易通,郁者 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再辨阴阳虚实,譬如内吹、外吹、乳痈、乳疽,属阳者多; 乳岩、乳悬、乳痞、乳痨等,属虚者多;乳核、乳癖等坚硬,属气郁者多.何经之症,参 入引经之药”。可见前人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较为详细,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现将 常用治法分述如下: 1.1 疏表解毒法 适用于乳痈初起,局部肿痛,伴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等。 为邪气阻滞经络,营卫不和。治宜疏表清热解毒,选用瓜蒌牛蒡汤、银翘散等。 1。2 清热解毒法 适用于热毒炽盛,肉腐成脓阶段,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伴 有壮热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热解毒,选用五味消毒饮、橘 叶散、内疏黄连汤等. . . 1.3 托里透脓法 适用于体质虚弱、脓成难溃者,症见疮形平塌,漫肿不收,日久 不易溃破,隐隐作痛,唇舌色淡,脉沉细无力等。为气血两虚,不能托毒外出。治宜补 益托毒,选用托里透脓汤、托里消毒散等。若为脓成难溃而正不虚者,可用透脓散。 1.4 解郁化痰法 适用于肝气不舒,失于疏泄,气机不利,运化失司,气滞痰凝, 形成结块一类的乳房疾病,伴胸闷不舒、乳房胀痛,舌苔白腻,脉弦滑等.治宜疏肝解 郁,化痰软坚,选用开郁散、逍遥散合小金丹等。 1.5 补益扶正法 适用于乳癌、乳痨破溃后,面色无华,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唇 舌色淡,脉细无力;或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形寒肢冷,大便 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等。或乳痈等脓出毒泄,难于生肌收口者,或已成乳漏,或 产后乳少或流乳不止等,证属气血两虚者,均可酌情使用本法。气血虚弱者,选用香贝 养荣汤、八珍汤、归脾汤等;肝肾不足者,选用六味地黄丸、二仙汤、右归饮等。 2 外治 2。1 乳痈、乳疽、乳发、粉刺性乳痈等阳证,初起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金黄 散、玉露散、双柏散等以水或蜜调敷,每日1一2次,或金黄膏、玉露膏外敷.溃后宜提 脓祛腐,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引流;脓尽腐脱,新肉始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 膏等。 2.2 乳痨阴证,初起宜温经通络,箍毒消肿,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外敷,5-7天 换1次。溃后宜提脓祛腐,用七三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腐脱新生,、改用生肌散、生 肌玉红膏。 . 2。3 肿块类乳房疾病,宜温经和阳、化痰通络、消肿止痛,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桂麝散等。 . 3 手术 3.1 脓成,宜切开排脓. 3.2 成瘘(漏),宜切开法、挂线法、拖线法,配合外用药创面换药. 3.3 肿瘤性乳房疾病,宜手术切除. .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8..外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