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 痨
乳痨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乳房部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西医称为乳房结核。本病 临床少见,国外统计其发病率约占全部乳房疾病的工%左右,国内统计约占2。7%一 4。7%.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尤多见于20~40岁妇女,往往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发 病,男性病人甚少。常有既往肺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结核史.临床特点为起病缓慢,初起 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日久穿溃,脓稀夹有败絮样物 质,后期常伴虚劳表现。 本病在历代文献中还有“乳中结核”、“乳痰”等病名。文献中所指的“乳中结核”与 西医的乳房结核不同,它是所有乳房部肿块性疾病的总称,包含了乳癖、乳疬、乳痨、乳 岩等病.因乳痨溃后脓出稀薄如痰,故又称为“乳痰”。乳痨一名首见于明《外科理例》: “妇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痨症也。”《外科大 成》对本病的论述较为详细:“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 破流稀脓白汁而内实相通,外见阴虚等症”,不仅叙述了局部症状,而且还指出了阴虚的 全身情况.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云:“此证即由乳中结核而成。或消之不应, 或失于调治,耽延数月,渐大如盘如碗,坚硬疼痛,根形散漫,串延胸胁腋下,其色或 紫,或黑,未溃先腐,外皮霉点,烂斑数处,渐渐通破,轻津白汁,重流臭水,即败浆 脓也,日久溃深伤膜,内病渐添,午后潮热,干嗽,颧红,形瘦食少,阴虚等证俱见,变 成疮劳”,进一步说明了本病有虚损的表现。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医学入门》指出: “亦有气血虚弱,略被外感内伤,以致痰涎凝滞而成者,或乳痰日久,蕴热肉腐,破溃流 脓,脓水清稀,夹杂败絮,El久耗伤气血,迁延难愈。”徐灵胎认为“忧思过度,久发成 痨,左乳结核如桃半年,似痛非痛,身发潮热,诊之脉微数而无力,此正气虽弱,而邪 火尚有余。”《外科备要》认为本病是由“肝脾二经,气郁结滞而成”。 (病因病机) 1 素体肺肾阴虚,或先患肺痨、肾痨、瘰疬、腋痰之类疾病,而后继发乳痨.隋 《诸病源候论。乳结核候》中有“瘰疬乳痈”一说,可能就是指严重瘰疬并发乳痨。 2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久郁化火,肝火与素体阴虚之火合并,火势愈炽,炼液为 痰;或肝气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滞于乳络而成乳痨。 3 气血虚弱,复感外邪,气血不畅,痰浊凝结于乳房,导致乳痨。 本病的形成,素体虚弱是本,外邪内伤是标。在肺肾阴虚的前提下,常有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的诱因。 西医学认为乳房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乳房所引起的,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时容 易发生,乳房外伤、感染或妊娠、哺乳等均为诱发因素。结核杆菌可以从肺、肾、骨等 原发病灶处经血循环侵犯乳腺;也可以从同侧腋窝、颈部、锁骨上及胸腔内淋巴结结核 病灶经淋巴管逆行至乳腺;有时原发病灶的病情已稳定,仍可能继发乳房结核。乳房结 核还可由邻近组织结核灶直接蔓延到乳房而致,如肋骨结核、结核性脓胸等。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20--40岁已婚妇女,常在妊娠或哺乳期发病。病程较长。 进展缓慢。一般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 1.1 初期 常在一侧乳房偏上方触及一个或数个肿块,直径约3—5cm,质地硬韧,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推之可动,压之不痛或微痛,皮色如常,以后逐渐肿块与皮肤粘 连。.若由胸壁结核直接累及所致者,肿块基底部固定。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若原发病 灶仍为活动性,则可伴有低热、盗汗、倦怠等症状。 1.2 中期 肿块逐渐增大,皮色微红.约数月后,肿块软化,形成脓肿.常伴患侧 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可有压痛,或与皮肤粘连。伴低热、盗汗、纳呆,舌苔白或黄,脉 数等症状. 1.3 后期 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周 围皮色暗红,疮面肉色苍白水肿,边缘呈潜行性空腔,日久不愈。少数患者伴有乳头溢 液,呈脓性或浆液性。有时肿块不软化,引起病变部位组织硬化,常导致乳房严重变形 和乳头凹陷。常伴有身体瘦弱、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脉象虚细,或潮热颧红、夜寐盗 汗,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 活动期血沉加快,血液PCR一结核杆菌检查可呈阳性;混合感染 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比例升高;后期可有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局 部溃疡或窦道脓液培养可能发现结核杆菌,阳性率低。 1.5影像学检查 1。5.1 X线摄片 检查肺、胸腔内、.胸壁等部位有无结核病灶,摄胸片应作为常规。 1。5.2 B超 液化阶段常能显示肿块内有液性占位. 1。6 病理学检查 未溃破时可做肿块切除活检,溃后可在溃疡边缘作钳取活检,常 可发现结核病变的特征。有些患者有乳头溢液或作肿块穿刺涂片,也可找到炎性细胞,作 抗酸染色可能发现结核杆菌。 .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20~40岁已婚妇女,好发于妊娠哺乳期。病程漫长,进展缓慢。 2.2 常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史。 2.3 初起乳房结块,不红不痛;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微红,软化成脓,约 需数月时间;溃后脓出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可形成窦道或溃疡,皮色暗红,疮缘潜行, 愈合缓慢,或伴乳房变形或乳头凹陷。 2。4 初起全身症状不明显;日久可见神疲纳呆、潮热颧红、盗汗、消瘦等表现。 2.5 血沉增快;脓液或穿刺液涂片或培养可能有结核杆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明确 诊断。 3 鉴别诊断 3。1 乳腺癌 好发年龄为40~60岁,肿块质地坚硬,溃后状如菜花或火山口,渗 流血水,气味恶臭。乳房结核患者年龄较轻,局部溃疡、粘连,伴乳房变形或乳头凹陷, 但少见橘皮样变,容易形成窦道,脓液中夹有败絮样物质。病理学检查可帮助鉴别。但 病理检查确诊为乳房结核后,还要注意到乳房结核与乳腺癌同时存在于一侧乳房的可能 性,国内外均有报道。 3.2 浆细胞性乳腺炎 常发生于非哺乳妊娠期,局部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其附近, 红肿热痛表现较乳房结核明显,溃后脓液中夹有脂质样分泌物,容易形成通往输乳孔的 瘘管。大多数患者伴先天性乳头凹陷,或乳头常有白色脂质样分泌物。 [辨证] 1 气滞痰凝证 多见于初期。乳房结块,形如梅李,不红不热,质地硬韧,不痛或 微痛,推之可动。或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质正常,苔薄腻,脉弦滑。 2 正虚痰恋证 多见于中、后期。乳房结块渐大,微红轻痛,数月化脓,溃后脓水 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不敛,或伴窦道。伴面色咣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 淡,苔薄白或薄腻,脉虚无力. 3 阴虚痰热证 多见于中、后期。乳房结块,皮色暗红,中软化脓,溃后脓出稀薄 夹有败絮样物质,形成窦道,久不愈合。伴潮热颧红,干咳痰红,形瘦食少.舌质红,苔 少,脉细数。 [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宜中西医结合,即配合使用有效抗结核西药.并注意治疗原发病灶和 加强身体抵抗力。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l 气滞痰凝证 治宜疏肝理气,化痰软坚.选用开郁散合消瘰丸加减。 1.1.2 正虚痰恋证 治宜扶正托里透脓。选用托里散加减。 1。1.3 阴虚痰热证 治宜养阴清热,清化痰浊.选用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1.2成药、验方 1。2.1 芩部丹每次5片,1日2次吞服。 1。2。2 小金丹每次0。6g,1日2次吞服;或小金丹每次4片,1日2次吞服。 2 西药治疗 遵守早期、适量、联合、规则、全程的原则使用抗结核药物,控制结 核活动.宜根据原发病灶病情及以前治疗情况,结合乳房局部表现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及 方案。一般首选雷米封0。3g加利福平0.45g,每日1次口服,共3—6月;以后改用间隙 疗法维持,雷米封每日0.6一O.8g,利福平每日0。6—0.9g,每周用药2—3次,持续12 月。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 3 外治法 . 3.1 初期 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外敷,或回阳玉龙膏外敷,2日换1次。 3.2 中期 脓成宜切开排脓。 3。3 后期 溃后疮口有腐肉,用五五丹或七三丹、红油膏盖贴,或药线插入溃口引 流。腐脱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收口。 3.4 形成窦道,参照“乳漏”治疗。 4 手术疗法 若保守治疗无效,或病变范围大,根据情况考虑作单纯乳房切除术。 若继发于胸壁病灶应切除病变的肋骨、肋间肌、胸肌,残腔用带蒂肌办填塞,术后继续 抗结核治疗。 . (预防与护理) 1 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并定期复查。 2 保持乐观情绪,坚持服药,配合治疗。 3 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疾病康复。 4 保证足够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切忌劳累。 [古籍选粹] <<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 有乳中结核,始不作痛,继遂隐隐疼痛,或身 发寒热,渐渐成脓溃破者,此名乳痰。或亦由肝经气滞而成,或由于胃经痰气郁蒸所致。 用药疏肝之中,必加贝母、半夏、瓜蒌等以治痰,则未脓可消,至已溃必兼补气血,方 易收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初结肿时,气实者亦服蒌贝散,及神效瓜蒌散;气虚 者逍遥散及归脾汤合而用之。阴虚之证已见,宜服六味地黄汤,以培其本。然此疮成劳 至易,获效甚难。 (述评) 乳痨的病变性质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相同,而且往往继发于其他部位的结核,尤 其是肺结核、胸壁结核等。近年来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肺结核等结核病发病率上升,成 为艾滋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要注重临床乳痨一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注意乳痨 与乳癌同时并存的可能性,以免漏诊。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8..外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