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礼的三重境界

 Z教授的e 2013-02-06

拒礼的三重境界

 

春节前后,拒礼成了领导干部的经常事、头痛事。

拒礼,人各有法,惟境界至上。境界,是人们在修养、学识、道德、作风等方面所处的高度。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治学有三重境界,哲学大师冯友兰常谈人生有四重境界,笔者以为,拒礼也有三重境界。

使人不敢送,此为第一境界。敬畏法规,遵守纪律,严格操守,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严守法度,将别人送来的鱼悬挂于门外。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后来人再也不敢送了。无独有偶。鲁国宰相公议休爱吃鱼,但一直未有人敢送鱼,因为他心中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懂得拒鱼才能有鱼吃。可见,用法律法规看门,实则明智之举。

使人不敢言,此为第二境界。以不贪为宝,以气节为尚,以清廉为名,送礼者见之,相形见绌,自觉矮小,往往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不敢说出送礼二字,只能是无功而返。《唐国史补》载:尚书左丞李廙,有清德,律己严,不受贿。一次,户部侍郎刘晏到李廙家作客,见其门帘甚敝,遂找人织了一块新帘子。然而,刘晏畏惧李廙清名,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帘子竟未送成。李廙让送礼者不敢言,皆因其有一股凛然正气。

使人不敢想,此为第三境界。达此境界者,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廉名高扬,不收礼已成为一种原则、一种坚守、一种习惯。据云:有人给罗瑞卿将军送礼,将军回话曰:礼退回,人处分。像他那样,本身就是一张拒礼的名片。郑培民办事公正,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理由,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华益慰医者廉心,不收一个红包,曾为一个不知名的红包退了9年。如此高洁之人,人们争相传之,自不会有送礼者打扰,深受拒礼之累。

现实生活中,有人说,拒礼要讲;还有人说,拒礼要懂方法。其实,拒礼没这么复杂。只要洞悉了拒礼的三重境界,勤加修炼,就能做到清正清白、纯洁纯粹,让送礼者望而生畏、望而止步。(李 进)《解放军报》20132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