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管的解剖概述] 腹股沟管是斜贯腹前壁下部肌肉、腱膜和筋膜间的一条潜在性管道,当睾丸下降时, 系睾丸和精索经过腹壁的斜行通道,长约4~5cm,有内、外二口及前、后、上、下四壁。 内口又称内环,为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经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上方约1.5cm处,腹 壁下动脉的外侧。外口又称外环或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经于耻骨结 节的外上方,通常可容纳一小指尖,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在腱膜深 面,其外侧1/3尚有腹内斜肌覆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其内侧1/3尚有由腹内斜肌和腹 横肌构成的联合肌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形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腹股 沟管的内容物,男子为精索,女子为子宫圆韧带。精索主要由输精管和供应睾丸血液的 精索动、静脉所组成,其表面有精索被膜包绕。 凡疝囊从腹壁深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经过腹股沟管,由深而浅斜行向内下,再穿 出皮下环而入阴囊者,称腹股沟斜疝。 [病因病机] 腹股沟斜疝的发生是由于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增高两个因素所造成。在正常情况下,由 于腹壁肌肉的收缩功能,即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壁仍有足够的抵抗力起保护作用,不会 发生疝,只有在腹壁薄弱或缺损,抵抗力不足时,腹内压一旦增高,才能引起疝的形成. 1 腹壁薄弱或缺损 工.1 先天性因素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于后腹壁的睾丸逐渐向下移降,在接近腹 股沟内环处,将腹膜向前推移,形成鞘状突,睾丸紧贴在腹膜鞘状突的后面,大约在胚 胎9个月时,一周移降至阴囊。在正常发育下,鞘状突在出生后不久,开始萎缩,除在 睾丸附近形成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完全闭合成条索状组织。如果腹膜鞘状突不能闭合 而继续开放,即形成先天性缺损,是先天性斜疝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后天性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收缩时都向腹股沟韧带靠拢, 有关闭腹股沟管和内环的作用,以防止疝的发生。如果这些肌肉发育不良,收缩力较差,’ 腹内压一旦骤增,这种腹壁保护作用不能立刻发挥,内环松弛,内脏易由内环突出,形 成腹股沟斜疝。 2 腹内压增加的因素 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 常啼哭等。 [辨病] 1 临床表现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婴儿和中年男子,发病率占腹外疝的85%以上。 1。1 可复性疝 早期除腹股沟或阴囊发现有可复性肿块以外,并无其他症状,或仅 有些胀痛。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呈梨形。用手按肿块并嘱病人咳 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平卧休息或用手抚推,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回纳后,以 手指通过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可感到外环扩大,腹壁软弱,此时如令病人咳嗽,指尖可 有冲击感。 1.2 难复性疝 当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并与疝囊有粘连时,肿块不易回纳,成为难复 性疝.局部沉重下坠感加剧,有时可感疼痛。 滑动性疝往往表现为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临床上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 有腹胀不适、纳呆、便秘等消化功能低下的症状。 1。3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 嵌顿性疝可发生在强力劳动或剧烈咳嗽、排便等腹内压 增高时,但亦可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剧烈疼痛,平卧或用手推 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触痛。嵌顿物如为大网膜,局部疼痛比较轻 微;如为肠管,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伴有阵发性局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 等急性肠梗阻症状。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渐加重,如 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疝。 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坏死的肠管可以继发感染,出现腹膜炎和脓毒败血 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可复性腹股沟斜疝,因疝内容物能回纳腹腔,同时肿块有咳嗽 冲击感,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腹股沟直疝、股疝、睾丸鞘膜积液等鉴别。 2。1 腹股沟直疝 见直疝的鉴别诊断. 2.2 股疝 见股疝的鉴别诊断。 2.3 睾丸鞘膜积液 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呈椭圆形,肿块上端不进入腹股沟管, 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睾丸因位于积液中央,故不易扪及。 2.4 精索鞘膜积液 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无回纳史,肿块较小,边缘清楚, 有囊性感,牵拉睾丸时肿块可随之而上下移动。但无咳嗽冲击感,透光试验阳性。 2。5 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 肿块于每日起床或站立活动后缓慢出现逐渐增大,平卧 和睡觉后逐渐缩小,挤压肿块体积也可缩小,透光试验阳性. 2。6 髂腰部寒性脓肿 也可出现于腹股沟部,但肿块往往较大,位置多偏外侧,边 缘不清楚,质软有波动感。本病是因腰椎和骶髋关节结核所致,详细检查可以鉴别。 此外,尚须与位于腹股沟管的隐睾症以及睾丸肿瘤等疾病鉴别。 腹股沟斜疝一旦发生嵌顿或绞窄后,应注意与睾丸鞘膜积液并发感染等进行鉴别。 [辨证] 1 肝气郁滞证 症见站立或咳嗽后小腹或阴囊肿胀,结滞不舒,或有隐痛,胁肋胀 满,多因忿怒忧郁而发,舌淡红,苔薄,脉弦。 2 寒湿内盛证 症见肿物突出少腹或阴囊,牵引作痛,阴囊肿硬而冷,得暖则舒, 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3 气虚下陷证 症见站立、劳动或咳嗽时肿物易于突出小腹或阴囊,伴有神疲乏力, 食少纳呆,动则气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 除部分婴儿病人外,腹股沟斜疝不能自愈,如不治疗, 则有可能发生嵌顿,甚至绞窄而威胁生命安全,同时斜疝 继续长大而增加腹壁的破坏,造成修补术的困难而影响手 术效果,故绝大部分斜疝都应及时手术治疗。老年患者伴 有严重全身性疾病,或伴有能增加腹内压力因素的其他疾 病,如慢性咳嗽、排尿困难、慢性便秘等,除发生嵌顿外, 宜用手术治疗,或者积极治疗这些疾病,使其临床症状得 到控制,再考虑到手术治疗。 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斜疝有自愈可能. 一般主张在1周岁内的婴儿,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或 绷带压住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的突出。 1非手术疗法 . 1。1 辨证论治 1。1。1 肝气郁滞证 治宜疏肝理气通络。方选天台乌药散加减。胀痛明显者,加荔 枝核,赤芍;胸闷欲呕者,加法夏、瓜蒌皮;胁肋不适者,加郁金、柴胡。 1.1.2 寒湿内盛证 治宜温经散寒,益气散结。方选吴茱萸汤加木香、小茴香、肉 桂、川楝子.舌苔白腻、便溏者,加苍术、白术、茯苓。 1.1.3 气虚下陷证 治宜补中益气升阳。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1.2 疝气带的使用 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因身患其他重病不能施行手术者。疝带使用 时,必须先将疝内容物完全回纳,然后用疝气带的软压垫压迫于内环处,阻止疝突出。疝 带白天佩带,夜晚睡眠时除去。由于难复性疝的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所以疝带不能用 于难复性疝。使用疝带也有一定缺点,主要是长期使用可使疝囊颈因反复摩擦变得肥厚 坚韧,这样可使嵌顿疝的发病率增高,并可促使疝内容物和疝囊发生粘连,形成难复 性疝。 1.3 手法复位 适用于早期(3—5小时以内)的嵌顿性疝局部压痛不明显,估计尚 未形成绞窄,没有腹膜刺激症状,可以试行复位。手法复位也适用于病史长的巨大疝,估 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复位方法:让病人卧于头低足高位,注射哌嗜啶或巴比 妥类药,或针刺大敦、三阴交、气海、太冲等穴以镇静止痛,并使腹壁肌肉松弛,然后 用右手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轻轻按摩外环和内环,以协助疝内 容物回纳。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回纳后,应严密观察腹部情况24小时, 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警惕挤破肠管或把已坏死肠管送回腹腔的 可能以及注意肠梗阻是否解除.如有上述情况,应尽早手术探查.有嵌顿疝病史者,应 建议病人迟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 2 手术疗法 2.1 疝囊高位结扎术 适用于儿童病例,成年人的小型疝或腹壁尚无缺损的病例。 2.2 疝修补术 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缺损尚不严重者,临床常 用术有:精索后腹股沟管后壁修补术(即Bassini法),精索前腹股沟管前壁修补术(即 Fergason法)和精索移置于腹外斜肌腱膜前的修补术(即Heisted法)。 、 2。3 疝成形术 适用于巨大的腹股沟斜疝和直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周围组 织薄弱而难以修补的病人。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4.男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