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囊 炎
精囊炎是以性交时射出血性精液为主症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炎症性疾 病,常与前列腺炎并发,是前列腺炎进一步发展累及精囊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在性交 时甚或遗精的精液中,肉眼可见混有血液,或是显微镜下见有红细胞。相当于中医的 “血精”。《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中早有记载:“虚劳精血出候,此劳伤肾气故也。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则生七伤六极,气血俱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 . 血俱出也。” (病因病机) 肾藏精,本病的病源在于肾,病位在精室。主要病机为房劳过度,劳伤肾气,精血 虚损所致。具体原因有如下5点; 1 阴虚火旺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肾阴亏虚;或房劳过度,肾精亏损;或过服温燥 助阳之品,耗伤阴精,阴虚里热,虚火自炎,精室被扰,迫血妄行,而致血精。 2 相火炽盛 青壮之年,相火妄盛,强力入房;或频繁手淫,逼令精出,精室血络 破伤,血随精出,而致血精。 3 湿热下注 嗜食辛辣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或房室 过度,精室空虚,加上性交不洁,湿热之毒乘机侵入,湿热内扰精室,迫血妄行,而致 精血并出。 4 外伤瘀滞 阴部外伤,络破血溢,而致精血俱出. 。 5 脾肾两虚 思虑、劳倦过度,脾气受损,气虚则统摄失职,肾气亏虚,则精失秘 藏,血随精而出。 、 西医学认为,精囊与前列腺均开口于后尿道,关系密切,故精囊失常与前列腺炎同 时发生。多由尿道或前列腺感染直接蔓延而引起,其次是淋巴感染或血行感染。病原菌 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最多见。其病理变化为:精囊上皮细胞萎缩脱落,部分 有乳头增生,粘膜下肿胀,从粘膜下至肌层毛细血管扩张,部分血管暴露于腺腔内,红 细胞外溢,白细胞浸润,嗜酸性细胞增多。 [辨病] 1临床表现 1.1 症状 精囊炎常与前列腺炎并发,因此症状与前列腺炎基本一致。但常在性交 时射出含有带血的精液,精液呈红色,或夹有血块。下腹部钝痛或绞痛,或放射至腰部、 腹股沟或会阴部,射精时加剧。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尿路症状,或出现性 欲减退、早泄等性功能障碍的症状。急性期可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1.2 体征 下腹部可有深压痛,肛门指诊前列腺区触痛明显,可摸到精囊(正常时 不易触及),精囊增大、变硬,并有压痛。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增多。精液常规检查可见多量红细胞, 或见脓细胞,精于大多死亡或无精于。 1.4 精囊造影检查 用于慢性精囊炎,但临床极少应用。方法是:经射精管口插管 逆行造影,或穿刺输精管注入造影剂后摄片,观察精囊形态不完整,边缘不平滑. 2 诊断要点 2。1 多有前列腺炎、后尿道炎病史,或慢性发作史。 2.2 排精中精液混有血液或血块,呈粉红色、淡红色或鲜红色。 2.3 会阴部坠胀不适,或下腹部疼痛,放射至腹股沟等处. 2.4 显微镜检查精液中发现红细胞。 2.5 B超及精囊造影检查有助诊断。 3 鉴别诊断 3.1 慢性前列腺炎 精囊与前列腺均开口于后尿道,故常易同时感染,且症状相似。 但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常见尿道口滴白,会阴部不适,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增多,可有脓 细胞,卵磷脂小体减少。若不并发精囊炎,则一般精液肉眼不见精血相混,或镜下不能 发现红细胞,B超与精囊造影亦有助鉴别诊断. 3。2 精囊肿瘤 具有血精及尿频、尿急、血尿等尿路症状。直肠指诊可触到精囊部 不规则的硬结。精囊造影可发现充盈缺损。经会阴或经直肠的精囊活组织检查证实为 肿瘤。 (辨证) 1 阴虚火旺证 精血相混,色鲜红,或镜下精液中有红细胞,会阴部坠胀感或阴茎 中灼痛,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口干,小便短少色黄,舌红少津,脉细数。 2 相火炽盛证 患者身强体壮,阳事易举,血精色鲜红或夹鲜红血丝,伴面赤头胀, 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热,舌红,脉数。 3 湿热下注证 精液红色或暗红色或棕褐色,阴部坠胀,阴囊胀痛,阴茎内痒或痛, 伴腰膝困重,纳呆口淡,小便黄浊,尿频尿急,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 外伤瘀滞证 阴部疼痛,精液暗红色或夹有血块,有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 有瘀点瘀斑,脉涩. 5 脾肾两虚证 精液淡红,或镜下精液中红细胞,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失眠多 梦,腰膝酸痛,舌淡而胖,脉细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阴虚火旺证 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选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合二至 丸选加侧柏叶、白茅根、小蓟等。 1.1。2 相火炽盛证 治宜清泻相火,凉血止血。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l。1.3 湿热下注证 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选八正散加小蓟、大蓟、地榆 炭等。 1.1。4 外伤瘀滞证 治宜活血止痛,祛瘀止血。方选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1.1.5 脾肾两虚证 治宜养血健脾,益气固肾。方选归脾汤加减。 l。2 成药、验方 1。2。工 中成药 二至丸,每服5g,每日3次;或知柏地黄丸,每服9g,每日3次。 适用于阴虚火旺证患者。 四妙丸,每服5g,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下注证患者。 1。2。2 验方 盐知母、盐黄柏、土茯苓各20g,女贞子15g,丹皮、大蓟、小蓟、地 榆炭、车前子、莲子心、太子参、生黄芪、川楝子各lOg,白茅根30g。并随症加减,水 煎服。 丹参、赤芍各12g,红花、桃仁、泽兰、王不留行、败酱草各15g。每日1剂,水煎 分两次服。 2 西药治疗 2。1 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首选复方新诺明,每次1—2片,口服,每日2次,连 服1—2周。如果效果不佳,可用卡那霉素肌肉注射,每次500mg,每日2次;或用链霉 素肌肉注射,每日lg。 2.2 止血 己烯雌酚lmg加强的松5mg,口服,每日3次,连服2—3周;或维生 素K。每次4mg,口服,每日3次;或维生素K,每次8mg,肌肉注射,每日工次,7日 为1个疗程;或安络血每次5mg,口服,每曰3次;或安络血每次lOmg,肌肉注射,每 日1次,7日为工个疗程。 3 外治法 3.1 精囊前列腺按摩 每周按摩1次,并适当延长按摩时间,以利于精囊内液体排 空。急性精囊炎患者忌用。 3。2 热水坐浴 每日2次,水温保持在42。左右,每次15"--20分钟。中药煎剂坐浴 效果更好。 3。3 中药保留灌肠 金黄散15~30g,山芋粉或藕粉适量,水200ml调煮成薄糊状, 微冷后(43℃)作保留灌肠,每日工次。 3.4 黄连素离子透入法 病人解大便后用1‰黄连素溶液20ml灌肠,然后用药液 浸湿纱布并垫置于会阴部位,将浸湿纱布与直流电理疗器阳极相连接,阴极置于耻骨上, 电流8—20毫安,每次透入20分钟,每日工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局部药物浓度高, 作用时间长,无痛苦,无副作用,病人乐于接受,远期疗效也较好。 4 针灸疗法 取穴;会阴、肾俞。 刺法.采用泻法,重刺激,不留针,每日针刺工次,工0次为1个疗程。阴虚火旺证, 配太冲、照海、太溪、曲骨穴,平补平泻。湿热下注证,配阴陵泉、三阴交、太冲、行 间、中极穴,用泻法. [预防与护理] 1 保持合理的正常性生活,不可过频。 2 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 3 加强营养,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可以用莲藕、薏苡仁、百合等配入甲鱼或排骨 之类煮汤食用,禁酒,忌食辛辣刺激、甘腻肥厚等助湿助热之品。 4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5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防止骨盆腔充血. (古籍选粹) 《杂病证治准绳.赤白浊》 精者,血之所化,有浊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变白,故 成赤浊,此虚之甚也。何以知之?有人天癸未至,强力好色,所泄半精半血。若溺不赤, 无他热候,纵虽赤浊,不可以赤为热,只宜以治白浊法治之。若溺赤,下浊亦赤,口渴, 时发热者,辰砂妙香散吞灵砂丹,或清心莲子饮;发热不退,口燥舌干之甚者,此乃精 亏内燥,肾枯不润,四物汤吞玄兔丹和加减八味丸。久服乃效。 [现代研究] 1 辨证论治 魏一鸣运用辨证分型治疗血精23例,具体分为三型:①阴虚火旺,热 伤血络型,用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 白茅根、小蓟炭;②下焦湿热、伤及精室型,用苍术、黄柏、薏苡仁、知母、生地、丹 皮、山药、泽泻、太子参、茅根、小蓟炭,⑧气不摄血、肾虚不固型,用党参、白术、当 归、川芎、白芍、熟地、生姜、大枣、菟丝子、杜仲、蒲黄炭、侧柏炭.日1剂,水煎 服,30日为1疗程。结果痊愈18例,好转3例,无效2例。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杨伟文等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精囊炎血精症21例,具体方 法:用解炎煎(生黄芪、黄柏各2g,山栀子、车前子各lOg,旱莲草、茜草、蒲公英、败 酱草、熟地、龟版、丹参各15g,生甘草6g,灯心草lOg),日1剂,水煎服;并用喹诺 酮类广谱抗生素Tarivid每日0.3g 2次口服。温水(40"42℃)坐浴20分钟,日1次。2 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禁房事、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剧烈运动。结果显效14例, 有效6例,无效1例。 3 专方单方治疗 魏鸿韵等自拟萆薢解毒利湿汤(萆薢20g,土茯苓、白术 石菖 蒲、石苇、败酱草、冬葵子各15g,黄柏、莲子心、车前子各12g),腰痛甚加续断、狗 脊、杜仲,睾丸坠胀加荔枝核、乌药,不寐加酸枣仁、柏子仁,阳痿加蜈蚣,遗精加锁 阳、芡实,前列腺质地硬加穿山甲、三棱、莪术。日1剂。水煎服。另用大黄炭、琥珀 各4g,阿胶2g,研细末,每日早、晚白水送服。lo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痊愈 12例,好转8例,无效4例.张宏俊等用单味中药鲜葎草100g,每日煎水代茶服,并取 鲜葎草250g,切碎用水2500ml,煎取2000mt,浸泡双足(勿超过足踝),每日1—2次。 治疗血精症19例,一般10—20天可痊愈。 (述评] 精囊炎相当于中医的“血精”症,多与前列腺炎并发,临床诊断并不难,但治疗难 度较大,容易反复发作。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消炎与对症止血为主。中医辨治主张辨精 血的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现代将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作为微观辨证的依据,成为 宏观辨证的辅助辨证方法。常见证型除了上述的阴虚火旺、相火炽盛、湿热下注、外伤 瘀滞和脾肾两虚证5个证型外,一些临床医生还提出了中气不足、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等证型,丰富了中医诊治本病的内容。中医治疗的方法,除了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外,中 西医结合治疗、单方验方、外治疗法亦有获效报道,但这些报道多无大样本病例的系统 观察,治疗又缺乏对照组,疗程相差较大,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个案治验报道所占比 例较大,无统计学处理,临床报道的科学性不强,说服力不够充分.今后,进一步摸清 本病的发病规律,总结出本病辨证论治的规律,研制出简、便、廉、效的中药处方和制 剂,加强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仍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4.男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