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 癣
阴癣是生在阴部的浅表性真菌病.主要发于大腿阴股内侧,会阴或肛门周围。好发 于潮湿多汗的汽车驾驶员或筑路、建筑工人,多见于高温季节,南方较北方发病率高。患 者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先在阴股内侧发病,潮湿浸淫,日久扩散,严重时扩大到会阴、 肛周、臀部等处。并有夏季重冬季轻的倾向。其特征为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中央有自愈 倾向,但四周有活动性边缘。即现代医学的股癣. 祖国医学对该病早有记载,在宋以前即有“阴癣”名称。宋《苏沈良方》中有治阴 癣的记载。明清两代,对其证候描述更为详尽。如清《续名医类案》中说;“两股间湿癣, 长三四寸,下至膝,发痒时爬搔,汤火俱不解,痒定黄赤水出,又痛不可耐。” (病因病机) 因夏日炎热股内多汗潮湿,洗浴不勤,内裤污湿;或女子经期带多,股内湿邪难泄, 闭而蕴热,湿热生虫,侵袭肌肤所致。多见互相传染而生。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皮肤癣菌感染,具体癣菌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 状表皮癣菌和小孢子菌。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初期常在一侧或延及两侧阴股内侧。先起豆大红斑,渐渐至钱币 大小,色泽微红,圆形或椭圆形,有的融合成片,四周微隆起,边缘有水疱,并向四周 围扩延,中央渐退。多因患处温度较高,潮湿多汗,易受摩擦,故常见糜烂、流滋、结 痂,呈湿疹样改变。亦可蔓延到耻骨、下腹部、阴囊。因剧烈瘙痒,搔抓El久,慢性阶 段皮损可以苔藓样变。有时无中心自愈倾向易被误诊为湿疹或皮炎。真菌检查阳性. 2 诊断要点 2。1 发于阴部,以中、青年男性多见。 2。2 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四周微隆起,中央有自愈倾向,有时可互相融合。 2。3 自觉瘙痒,发病冬轻夏重。 3 鉴别诊断 3.工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有明显的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更加显著,没有 水疱。剧痒难忍,多发于颈部两侧,真菌检查阴性。 3。2 肾囊风(阴囊湿疹) 阴囊部先发,然后延及阴股与会阴,初为红斑丘疹,而 后结痂肥厚,抓后有轻度糜烂。 3。3 汗淅疮(擦烂红斑) 除阴股外,在腋窝及乳房下方等处亦可发生。表现为红 斑、流脂与燥裂,局部有热痛感。 3。4 湮尻疮(尿布皮炎) 发生于婴儿被尿布覆盖之皮肤,局部发红,擦烂渗液,皮 疹境界清楚。 [辨证] 湿热蕴积证 局部瘙痒剧烈,糜烂、流滋,口苦咽干,便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疗] 1 内治法 本病一般无需内治.但当外治效果欠佳,可辅以内治法。治宜清热除湿 止痒。方选二妙散合龙胆泻肝丸加减。 2 外治法 2。1 5%硫磺软膏或克霉唑软膏,外搽患处,每日2—3次。 2。2 硫磺、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麻油调稠成糊,外涂患处,每日2次。 2.3 冰片3g,硫磺30g,共研为细末,醋调外涂患处,每日2--3次。 2。4 癣药水1号或2号,外涂患处,每日1次。 2。5 藿香、虎杖、大黄、苦参、蛇床子、百部各20g,共煎水外洗。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