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黄疣
眼睑部黄色斑块如疣,谓之睑黄疣,属黄瘤病的一种,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为 脂质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病因病机] 多由肝胆湿热上泛,阻于肌肤所致;或痰凝瘀阻,郁于肌肤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为扁平黄色瘤中的一种,系原发性代谢性黄色瘤,为家族性高脂蛋 白血症的常见症状。高脂蛋白血症是脂质代谢障碍的根本病变,一种或多种脂蛋白在血 中过多的堆积,引起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常产生明显的临 床症状和体征,如黄瘤、脂血性视网膜病、急腹症,特别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 病变. (辨病) 1 临床表现 1.1 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尤好发于患有肝、胆疾患的妇女,亦可见于心血管病 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 1.2 皮损为黄豆到蚕豆大小的橘黄色柔软的斑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对 称性发于上眼睑内眦处,有时亦可侵及下眼睑,或上下眼睑损害融合。 l。3 经过缓慢,患者常无自觉症状。 l。4 部分病例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胆固醇、甘油三脂或脂蛋白水平升高。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中年以上或更年期妇女。 2.2 有肝、胆疾患或心血管、高胆固醇血症病史者多发,家族成员中可有相同病史。 2.3 皮疹好发于上眼睑内眦处,对称分布,为扁平黄色瘤样损害。 2.4 病程缓慢,患者无自觉症状。 [辨证]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可分为肝胆湿热证和痰凝瘀阻证等. 卫 肝胆湿热证 病程或短或长,眼睑扁平橘黄色丘疹或斑片,表面平滑而光亮,伴 有口苦纳呆,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 2 痰凝瘀阻证 病发日久,眼睑扁平黄色斑块,晦暗无华,体胖乏力,胸胁痞闷, 舌暗苔白滑,脉涩。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l 肝胆湿热证 治宜清泻肝胆,佐以软坚消瘤.方选龙胆泻肝汤加虎杖、山楂、 丹参、珍珠母等。 1。1。2 痰凝瘀阻证 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方选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1.2 成药、验方 1.2.1 龙胆泻肝口服液,口服,每次lOml,工日3次。 1.2.2 山楂冲剂,开水冲服,每次lOg,1日2次. 1。2.3 脉安冲剂,开水冲服,每次1袋,1日2次。 1.2。4 虎杖片,口服,每次4片,1日3次. 1.3 西药治疗 对同时伴有血脂升高患者可服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如安妥明、消胆 胺、降醇灵、胆酪胺、D一甲状腺素、祛胆乙酯、雌激素等。这些药物在降血脂同时,可 使部分患者的黄色瘤消失。 2 外治法 2。1 激光疗法 局部麻醉后,采用CO2激光进行逐层焦化,直至将病灶消除,术后 暴露创面,痂皮形成后,不宜强行剥去,任其自行脱落. 2。2 冷冻疗法 用与皮损相当大小的贮冷的冷刀,准确地接触皮损,视年龄、皮损 厚薄、深浅及个体差异以决定接触时间,术后注意局部创面的保护。必要时可酌情口服 抗生素以防感染。若皮损较大者可分次进行治疗. 2.3 五妙水仙膏疗法 局部常规消毒后,先用金刚石长车针打磨皮肤后,再涂以五 妙水仙膏,干后再涂,约涂药2—3次,至周围皮肤潮红,用长车针打磨。如是反复2次 .左右,直至皮损表面完全着色,并与周围皮肤分界明显为止。最后视病情需要或再涂一 层药物,操作完毕。创面暴露,候其自然痂脱而愈。 2。4 其他疗法 可根据情况选用电分解、电凝、腐蚀药物等方法.有人用皮质类固 醇激素局部注射有效。 [述评] 睑黄疣是一种有碍观瞻的皮肤病,其发病逐年增多,与脂质代谢有较密切的联系,部 分患者伴随有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本病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应注意饮 食的调理,低脂饮食。中药虎杖、山楂、丹参、杜仲、何首乌、黄精、赤石脂、夜交藤、 泽泻等对降低血脂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也有良好的作用。外治方面,我们认为, 激光焦化疗法对睑黄疣病灶去除,改善美容效果较佳。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