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基隆老梅绿石槽
2013-02-06 | 阅:  转:  |  分享 
  
「綠石槽」只出現在冬季,等到夏季來臨,綠色海藻就會在強烈陽光的曝曬下枯死,直到隔年再次生長,如此生息輪替、永不停歇。http://for
estlife.info/以上圖文引用自以下之圖引用自蔚藍的天空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
om/123-bluesky「老梅」位於台灣北海岸公路沿線,是一個純樸安靜的小村落,在其沿岸沙灘有一處非常獨特的「石槽」景觀
,北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之稱為「綠石槽」或「綠色海岸」。這個美麗的景點在攝影界中非常有名,但對一般遊客卻有點陌生,因為這個海岸太
脆弱,擔心過多的人潮會帶來生態上的危害,因此連觀光局也不太宣傳這個景點。「老梅綠石槽」形成的原因,是由於幾萬年前大屯火山爆發後,遺
留海岸邊的火山礁岩在波浪長期的沖刷下,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部份而形成溝槽,每年冬天北部東北季風一起,濤天的浪花滋潤了
石槽的岩面,也開始滋生綠色的石蓴、海髮絲等海藻,因此形成令人驚嘆不已的「綠石槽」海岸景觀,尤其是在日出日落時分,景觀更是迷人,常吸
引許多愛好攝影的人士駐足拍攝,也在攝影界留下許多經典的畫面。老梅?綠石槽老梅綠石槽之美,其實就是槽溝狀的海岸侵蝕地質配上石
蓴和石髮等綠色海藻而形成的美麗景觀。一般的海岸或許是沙灘、或許是岩岸、也或許有海藻,但老梅綠石槽卻同時擁有細緻沙灘與被侵蝕的岩岸,
而且侵蝕得非常漂亮,形成一道道總長將近一公里,平均深度大約五十公分的溝槽。這片獨一無二的美麗海洋地景,是千萬年來的海浪侵蝕所形成,
加上這裡的海水沒有受到汙染,是藻類生長最好的環境,並且因為岩石間本就明顯的侵蝕溝,把原本連成一片的綠藻,分置在高高低低的岩石間,自
在生長的綠藻礁,就隨著岩石與深溝生長,變化出翠綠美麗的圖案。老梅綠石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綠石槽只出現在冬季,等到夏季來臨,綠色海藻
就會在強烈陽光的曝曬下枯死,直到隔年再次生長,這些蓄積了上萬年的生命故事,就在潮間帶上如此生息輪替、永不停歇。北海岸公路沿線的
石門鄉老梅村,是一個純樸安靜的靠海小村落,擁有潔淨的沙灘,及一處非常獨特的「石槽」景觀。這處台灣少見的石槽景觀,北海岸國家風景
區管理處將之稱為「綠石槽」或「綠色海岸」,但這個景點對一般遊客卻有點陌生。每年冬天東北季風盛行,不斷的浪潮使石槽岩面開始滋生綠
色的石蓴、海髮絲等海藻,形成令人驚嘆不已的「綠石槽」海岸景觀。遠遠望去,就像是礁石上鋪了一層厚重的綠地毯一般,景觀饒富趣味,在
石槽的四周,也是海洋生物聚集、生息繁衍的重要棲地。海藻密佈的石槽,彷彿是一幅幅巧奪天工的抽象畫,又像是一隻隻綠色海豚並排躺於沙
灘上,任憑海浪衝擊、悠然自得。台灣海岸的海藻大多是一年生,潮間帶海藻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主要以冬春兩季生長最為旺盛。「石槽
」形成原因是由於海岸地層上升,礁岩在長期波浪的沖刷下,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部份而形成溝槽。翠綠的海藻茂盛地生長著
,隨著藻體的分佈,綠意肆意地向海洋擴張出去,並且在藍天與碧海中,形塑出美麗的圖像。台灣南、北兩地生長的海藻極不相同,北部海岸由
於受大陸冷流影響,盛產的是紫菜、石蓴、海髮絲、石花菜等溫帶性海藻。一般的海岸或許是沙灘、或許是岩岸、也或許有海藻,但老梅綠石槽
卻同時擁有細緻沙灘與被侵蝕的岩岸,而且侵蝕得非常漂亮。這裡由於長期受到海水的侵蝕,形成一道道的海蝕溝,加上位置較低,強勁的海流
足以把積沙帶走,更有利於藻類的生長。這個美麗的景點在攝影界中非常有名,因為擔心過多的人潮會帶來生態上的危害,因此連觀光局風景區
管理處也不太宣傳這個景點。綠石槽」為潮間帶的生物建構了一處美麗的家園,一年四季中,都有不同的生命節奏在這裡上演著。冬天這個
季節,整個海岸溝槽上面附滿海藻,形成一條又一條的「綠石槽」,把整個海岸染成鮮綠的色彩。一排排的條狀「石槽」隨著浪花忽隱忽現,海
浪沖擊在石槽上,激起猶如氳霧一般美麗的浪花,景緻相當迷人。老梅綠石槽之美,是槽溝狀的海岸侵蝕地質配上綠色海藻而形成的美麗景觀,
這個景觀是千萬年來的海浪侵蝕所形成。海藻的種類很多,不管形態、大小或顏色,變化多端,而藻類的內部組織大多由形態相仿的細胞所構成
,而無真正的根、莖、葉。總長將近一公里,平均深度大約五十公分的「綠石槽」,常吸引許多愛好攝影的人士駐足拍攝,在攝影界留下許多經
典的畫面。北海岸擁有豐富的小河系,鹹淡水交會的地方,本就是藻類生長最好的環境,冬季時豔麗的海藻,讓海岸看起來一片綠意盎然。
石槽功能和珊瑚礁類似,只是生物相沒那麼豐富而已,但還是提供很多生物在此地棲息繁衍。這裡整片綠色藻類附著於礁岩的景象,亦有人稱之
為「藻礁」,不過這種以綠藻類的石蓴為主的藻類並不造礁,因此礁岩不會增長。每一種海藻都有其特定的生長地帶,主要和其所含色素的種類
與含量比例有關,此現象在海邊最為明顯,在潮間帶上部多為綠藻。岩石間明顯的侵蝕溝,把原本連成一片的綠藻,分置在高高低低的岩石間,
綠藻礁隨著岩石與深溝生長,變化出翠綠美麗的圖案。有石槽的存在,是讓我們的海洋環境更多樣化,保存石槽,事實上也保存了台灣生物的多
樣性。光線、地形、浪潮均可影響海藻的生長與分佈,有的海藻喜歡浪擊地區,尤其在有潮池或蝕溝的地方,綠色的海藻生長得更為旺盛。
海洋是生命的發源地,而在這海陸交界的地帶,是生物蛻變的舞台,在這廣裘海岸邊的石槽,也在生態系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海岸低潮線的
地方是各種藻類、水螅、和海鞘聚集生長的地方,退潮時觀察可發現海葵、螺類、陽燧足、寄居蟹等生物的蹤跡。這裡的海水沒有受到汙染,是
藻類生長最好的環境,這片獨一無二的美麗海洋地景,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蓄積了上萬年的生命故事。來到這裡一定要留意安全,並保護這個難得的生態之美,海藻濕滑,千萬不要踩上岩塊與海藻,任意踩上也有失足落海的危險。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