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孙守智 这外故事主人公是小阮,亦是一个嗜钱如命的变态狂,不信你自己品品。 小阮爸爸是资本家,文革中被抄了家(这是不合法的行为,但文革中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当然家中的财产也被“没收”(文革后落实政策,悉数归还原主)。 小阮也被牵连——他存折上的3万元被“冻结”——有家里转移财产之嫌。小阮一再哭诉,是他自己积攒的,明眼人一看都知是假话:21岁的小阮,参加工作才3 年多,每月工资不足40 元,尽管吃喝全是家里的,积攒一千多元也是不容易的。 从此小阮被钱搞的晕头转向,每天见人就说钱是自己,魔魔道道,大家都絮烦了(让人想起祥林嫂)。 小阮也隨其他200人下放到北大荒的“五七干校”劳动锻练。对小阮来说,日子是苦一些:没有家中人宠,没有可口的零食吃。好在母亲二、三十天能寄个邮包来,里面全是自己爱吃的小食品(现在词),可以解解馋。 几个爱恶作剧的同事,商量调理一下小阮。 一天,有个同志手里拿着一个报纸包,故意在小阮面前说:“这是谁的邮包?”小阮一听邮包,立即盯住纸包,琢磨:不像每次家中给自己寄的邮包的样子,没有反应。同事就假模假样地读“邮包”上的地址:北京宣武区……,小阮一听是自己家的地址,立即跳过去夺“邮包”。同志迅速把手背到身后:“拿糖分给大家吃,否则这包不给你。”要是别人,一定不予理会——反正东西是自己的,不怕你不给我。可小阮那颗变态的脑子就不这样想。真真害怕别人不给他,乖乖地拿几块糖分给大家。 小阮拿着“邮包”,跑到没人的地方,打开查看:唉,一只烂胶鞋。才知上当。过几天同志们又如法炮制,小阮依然上当,他怕万一真是自己的邮包,不拿回,岂不太赔?!人们都说:“事不过三”。小阮上三次当,依然不悔,你拿那只烂胶鞋,哄他,履试不爽——小阮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怕一次中计被别人侵吞了自己的东西。 劳动太累了,小阮也有小聪明:泡病号。三天两头跑医务室拿药,说自己跑肚拉稀。他心想:反正那药也吃不死人,不如落个舒服。 同志们早看出小阮玩的花样,有人琢磨点子让小阮自己就范。 这时干校正准备拔营回北京,木工开始钉制包装箱。 一天吃饭时,有个同志拿一张旧报纸(我们在北大荒根本看不到报纸——没人送啊,邮件和信都是有人到县里开会或办事,顺便捎回 ),煞有介事的说:“北京有一个政府规定,凡拉肚者,一律不准进京。以免瘟疫传播。”小阮一听不得了,要亲眼看看报上的规定,那同志绝对不给看,还说:“小阮你那病得快点治,要不大家都回北京了,就丢下你一个人咋整?” 第二天小阮就出工了,班长“劝”他多休息几天,他说自己完全好了,为了证明自己没说假话,小阮拉的车比别人装的满,跑得快。 什么叫财迷心窍?小阮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