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 旅思】—— 和采葛兄
风咽残花寂旅城,空悬孤月弄蛩鸣。 梧桐枝冷凤无影,碧海星沉棹自横。 域外行藏零落叶,梦中鹤唳醒时惊。 晓来帘卷烟岑远,欲度冰心一羽程。
![]()
【七律 偶然】—— 和采葛兄
无语冷杉清月濯,梅香隔岸阻苍茫。 佩痕泳浪向无极,道气涵空笼野塘。 旅迹沉沉芳影乱,相思耿耿朔风狂。 昨宵云雨湿魂梦,紫伞撑开窥许郎。
![]() 【七律 病叶】—— 和采葛兄
向暮荒郊寒瑟瑟,叶垂嘉树病颜沈。 肯将鸿影燕痕忘?漫守春情冷雨侵。 知汝寸心无处寄,倩谁噙梦笛声寻。 残躯灵脉未甘谢,吟尽相思秋水深。
![]()
【五律 三河古镇】—— 和采葛兄
混沌芳洲出,依依弱水香。 壁残烽火辨,梦古画檐扬。 垆侧酒娘媚,尊前骚客狂。 欲将耆老访,闻说五湖藏。
![]()
【五律 观湖景】——和采葛兄
波冷仙凫远,枯芦濯暮秋。 听蝉杉柳寂,涵露蕙兰羞。 明月似曾旧,朱颜岂见浮。 梦津浓雾锁,短棹问谁酬。
![]()
【临江仙 无题】 —— 同调韵和采葛兄
斑驳苔墙秋影弄,凌霜残叶幽攀。 相思更惹暗香翩。 可怜空对,鹤唳远山盘。
寂寞红尘情岂老,潇湘一曲犹缠。 佩痕沧海忆狂澜。 晓风过后,碧野蝶花眠。
![]()
【山花子 寄远】—— 和采葛兄
子夜西风醒梦凉,乍闻玉蝶野途茫。 断翅婆娑老泪咽,怎思量。
海角孤灯擎一盏,光微岂照远舟航。 但濯灵犀秋月白,共疏狂。
(梅雨潇潇 壬辰岁末)
![]()
![]()
儿子羊儿习作五首:
【七律 观3D电影<最后的珊瑚>】
银枝金骨小龟住,速长灵胎变二乔。 鲸跃长虹驮彩钟,珠眠双壳照紫霄。 幼鲨盘壁觅藏食,舞鳗飞城匿静桥。 神母晶丝传隐毒,乐云笑雨煮欢遥。
![]()
【长相思】 —— 和采葛伯伯
北风天,雪风天,梅野无鸣入刃寒。颜苍蕊怎言。 梦成潺,影成潺,俱向阴云潸泪泉。艳残思乐川。
![]()
【山花子 暮秋】—— 和采葛伯伯
双燕飞廊送暮阳,稳栖谢菊欲离香。 风觑桂娇弄弦郁,鹭飞霜。
蝉念芳荷眠累足,四驹换道取荒茫。 龙玉困云无望月,降潸塘。
![]() 【临江仙 龟】 —— 和采葛伯伯
彩蛋梦团西子似,黄流身匿寻珊。 漫浮静海鸟栖阑。 速消密藻,含意遁危仙。
硬甲挡枪鳍斫敌,嫩红球闪深棺。 箭头分水落乌澜。 逐沉沙静,终乏力眠湾。
![]()
【浪淘沙 无题】—— 依韵和采葛伯伯
初卷脆心帘,缓吮滋兰。暗珠闪静体缩寒。 身现后如王踏鞍,春意堪欢。
待遇知音鸾,双入心滩。明凰洁府定眸看。 秋水载芳潸蜜雨,幽响人间。
(羊儿九岁写,壬辰冬日)
![]()
病葉
寒雨無端噙病葉,丝丝入脉冷幽心。 斑痕隱約相思在,殘影依稀獨自吟。 花落凝香春氣怯,葉凋歸夢暗霜侵。 一花一葉天然意,儘是此生幽籟音。
途次三河古鎮
水色波含趣,夕煙風染香。 畫橋觀四野,幽徑接三坊。 宅舊歸耆老,壚新見谢娘。 自如沉醉裏,何必覓仙鄉。
![]()
旅懷
雾冷碧溪繞楚城,西風初至雨三更。 梧桐樹上月無影,燕子樓中夢自縈。 青鳥絕蹤关塞遠,素箋留跡水烟橫。 因將底事付天籟,欲付幽思灯已驚。
偶然
子夜烟寒鎖楚江,沙鷗無跡向蒼茫。 雲杉園寂芳痕盡,孤客樓空燈影長。 一脈清思縈紫案,幾番閑絮繞心香。 經年漂泊應常慣,只是今宵月不霜。
湖景
轻寒碧浮水,斜照影涵秋。 杉冷侵蘭渚,鳥孤棲野洲。 獨行荒徑寂,無語古香幽。 心感相思遠,落霞與我酬。
![]()
臨江仙 寄友
關塞路遙心不遠,相思盡付闌珊。 曉蟬啼月柳風眠。 憑欄逐遠,何處是桃源?
二十二年漂泊客,豈堪浮夢如煙。 空將寂寞詠清閒。 猶思謝傅,談笑定江山。
![]()
長相思 本意
杏花天,李花天,野陌春來香滿川。誰人共我緣? 憶如翰,夢如翰,一羽天涯更不還。吳鉤獨自懸。
![]()
浪淘沙 無題
牖外雪飛幡,寒沁幽簾。案前燈影照無眠。 更以相思吟落寞,與我何堪?
怎奈更憑欄,不盡茫然。碧空蕭索意猶牽。 三弄梅花誰奏得,都付流年。
![]()
調寄山花子
欲把心聲付歲長,漫吟秋水雁鳴茫。 簾外幽弦风弄婉,費思量。
夜永夢回蟬語咽,人倚詩案共誰商。 多少意思空對月,露沾裳。
![]()
梅雨潇潇评采葛兄《七律 旅怀 偶然》
《旅怀》:此篇应是作者羁旅楚地时的雨夜感思,将旅途孤寂和心底幽思宣泄于观景感受。景致凄迷,情绪蕴藉,心境的描画是作者一贯的风格,欲说还休,点到为止。首联:“雾冷碧溪绕楚城,西风初至雨三更”——冷雾氤氲碧溪,冬日阴湿的氛围呼之欲出,这个碧溪也许是具体的、驿馆前的某条小溪,也可能是诗人旅居之地的武陵五溪之一或某条支流。《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 酉溪、潕溪、辰溪。”而“绕楚城”意象则在冬日萧索孤冷的气氛中夹入一丝楚地山清水秀的温润——三更时分,西风兼冬雨的情景更是教独居的主人公有种梧桐更兼细雨或雪上加霜的冷寂感。
颔联景中有情:“梧桐树上月无影,燕子楼中梦自萦”——这联意境甚是唯美,用典婉约无痕。不过前半句说“月无影”是否多余了?因为首联的情景是“雨三更”,故而读者自然联想颔联的场景是首联的延续,既然有雨,或者刚刚雨霁,也多半是不会有月的。不过,就这句本身的意象,拙见以为梧桐作为一种吉祥、优美、高贵的象征,却没有明月相伴,此等情景显然是对应了主人公心底的某种落寞感。然则落寞是落寞,心底还是有一缕温馨。果然,后半句的借景抒情更“露”一点,也透露了冷寂中的某种遐思。诗人说,尽管冬夜凄冷,燕子楼里的楚地“盼盼”(诗人借典自况乎?)此时仍然在做着相思之梦。这是怎样的相思呢?或许是思念远方的人儿,或许是暗喻诗人多年来心底美好的期望。不一而足。
颈联之转似乎是提示前面颔联的“梦自萦”无处可寄:“青鸟绝踪关塞远,素箋留迹水烟橫”——作者云,楚地之远,好似与世隔绝,连报信的青鸟都看不见(一则喻冬日鸟少,一则或喻羁留之地大概不在桃源中心地带),怎能让我一寄相思之语呢?眼前只有尚未写完的相思诗语墨迹依稀,如同水烟横碧。这联对仗工稳,意境悲美,尤其后半句的水烟横和素箋留搭配,很是诗意跳跃,有一种思念被烟雾笼罩而不能发散的朦胧美。而如果换个角度说,这个纸上留迹会不时是故人以前的寄赠呢?如果是这个可能,那么水烟横便有了种往事如烟的氛围了。整联意境有确定的成分,又有不确定的画面,故而诗意就活了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韵味有致吧。
尾联议论、比喻抒情,相对前面的形象思维意境,作者在结尾融入了更直接的心语,但又不是很直白的表白,有所考量的选词组成的意境,仍然带有诗意蕴藉的特色:“因将底事付天籁,欲赋幽思灯已惊”——诗人道,曾经将心底之梦,之期望都付于那美好的天籁之声(相思和或理想之终极对象)。然而为什么此刻想要再把心中的秘密情思赋之诗文,却恍惚感觉眼前的灯光有惊动心情的意味?这句意思是说,诗赋之意很深,却因故写不下去,这个“故”从字面上看是“灯惊”,画外音则可能是指“心惊”。那么诗人为何突然心惊呢,自然一是因为前面几联描绘的羁旅惆怅和孤寂外景遥相呼应,一是可能想到青鸟无望,相思难寄,理想依然遥远,所以突然心生无奈和失落之惊。情绪上,就是突然悲从中来的一种情形。不过拙见以为,似乎还是原版的“鸟已惊”更有画面灵动感。窗外的惊鸟,比室内的惊灯似乎更能替代作者此时的心境?毕竟,鸟是灵动的生灵,而灯是相对没有“感觉”的。
《偶然》:偶然,是幽燕孤思漫游风流楚地的霎那心穗一拾;偶然,是佛洛依德潜意识浮到意识心湖的某一个泡沫;偶然,是莫奈于塞纳河畔记录落日印象的画笔一抹;偶然,是谁采葛首阳山后又兴致勃勃地去武陵桃源寻觅出尘之悠悠?羁旅中的山水景致固然陶冶旅人红尘情致,独行和独思的妙处却也可能时时诱发敏感而惆怅的孤寂之感。因为独处和秀色妙景的触动,难免看山不尽是山,看水不尽是水,每一声鸟鸣都可能是主人公的心灵回声,而每一片落叶都会激发红衰翠减的秋冬萧索怅然。于是乎,诗人于眼前的楚地风光中,抓住了这偶然一得的诗思在楚塞。此律主题依然是旅人寂寞、相思、和由此激起的浮生漂泊感,虽然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楚,淡淡却可能深入骨髓的惆怅仿佛从作者每一个诗思细胞里弥散出来,飘逸在夜寒楚江和燕子楼空。
首联的画面很是情景交融,以景起兴,景语既情语:“子夜烟寒锁楚江,沙鸥无迹向苍茫”——十四个字,把个“天地一沙鸥”的子夜茫然感刻画得让人起恻隐之心!很显然,作者用子夜寒江做背景,而不是大白天的敞亮气氛来衬托,让鸥鸟隐入夜色苍茫不知处的景深遥远处,自是暗喻诗人心底的一种前途茫然感;此外,如果从哲学的角度说,这种茫然感或不知去向的沙鸥无迹是否是人类(或生命)对自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一种“天问”?所以,这个首联大气中有深意,既有生命的个体茫然,更有浮生的何去何从之哲思疑问。呵呵,看来作者这个偶然诗思在楚地,在蕴藉风流的诗人情怀中,还暗藏有哲人似的“玩深沉”不是?呵呵。
颔联的景中抒情较之首联更直接,明、暗喻相杂,虚、实意象兼融,沙鸥这回对应了云杉、芳痕、孤客、灯影:“云杉园寂芳痕尽,孤客楼空灯影长”—— 此处的云杉,愚见以为是玉树临风和寂寞独立人的象征,在园子中寂寞无声地一排排立着,是不是幽静中有种沉思、寂寥感?更有甚者,群芳无觅,暗香何处?一个芳痕尽的尽字,让人陡生绝望感!而在空楼中徘徊远望的羁旅孤客,无人相聊相慰,唯见灯下人影长长,自是予人一种形影孑然的落寞感。整联的四个形容词用得准确:寂、尽、空、长,全是渲染寂寞清空情绪的。
颈联转而室内景和心情描绘,虚实意象并议论:“一脉清思萦紫案,几番闲絮绕心香”——诗人独坐案前,清思屡屡,在回忆?在相思?还是在反思?心绪和诗絮、亦或并名烟袅袅缠绕着心香几丝,营造了一种深夜静思的气氛……唯美!心香者,指代主人公心底所有美好的愿望和感受。你说作者明知羁旅有闲愁,倒也乐得沉浸其中,遣怀之余还得一清嘉之律,也算寂寞中有所寄托矣。若是整天汲汲于红尘紫阙、觥筹交错频频,则雅人一个反倒没了间或清静和激发诗情的淡淡之惆怅。此亦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乎?句中紫案对心香,色觉味觉俱佳,虽然心香是种虚拟之味,于此似乎也暗香明丽了。
尾联议论抒情本来比较平常,但是意蕴契合主题的起承转,尤其结句的构词独特,使得平常意境陡生一份灵动感,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和造景功力非一般诗者所为:经年漂泊应常惯,只是今宵月不霜——作者最后总结到,一年来到处漂泊,本来也是习惯了这种羁旅愁绪和四处漫游的生活,可是偏偏今夜的月亮不是月华如水。“霜月”指季秋降霜时分的月亮,此时的月亮澄澈明亮。《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故而“月不霜”则是此夜没有明月或隐晦不亮了。所以让旅途之人少了一份聊以寄托和默默相对的对象,连个千里寄明月也做不到了,怎一个无奈了得!如果一定要附会象征意义,那么这个“月不霜”也许是暗指主人公于惆怅之际缺乏知音或理解者的可以对之倾诉,因此那夜的寂寞情思让人有点不习惯了。这个结尾句在构思上很有个性美。
梅雨潇潇评采葛兄《七律 途次三河古镇;病叶》
《途次三河古镇》:这首五言律将江南水乡古镇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描绘得灵动而诗意,有江南景致的温润,有小镇的古意,还有人物风情呼之欲出,端的是一幅红尘桃源图,浮生仙境地。手法上,起得温婉可人,江南温柔乡的情致徐徐飘来;承得视野开阔又神秘;转得情趣而浪漫;结得悠然出尘,诗情蕴藉,不由得让读者心向往之……
起句画面投射在三河古镇穿梭其间的河流,以及水面周围气氛,这是水乡的主要特征之一:“水色波含趣,夕烟风染香”——水光敛滟,波纹成趣,至于怎么个趣味法,作者没说,也许是波影和光色在夕阳下的多变让人觉得饶有兴味,也许是涟漪细浪形成的印象给人遐想。本来觉得“波含趣”这个形容似乎抽象了点,但是在大多实景细腻的描绘中插入点滴“粗略”的抽象形容词,也许可引入些许不确定的画面感,倒是别生画外音了。后半句好美,夕烟飘来,风中染上了丝丝香味。这香味可能是小镇秋香杂有住家炊烟之香,也可能是酒肆饭庄烟囱里传来的美味佳肴之香,总之,十分地诱人,颇有点教人食指大动!首联于是牵动了读者的嗅觉细胞和视觉神经,五官感受中已然让作者俘虏了两样……
颔联极其精炼地刻画了古镇的建筑大格局,以及融入野趣的小镇风情:“画桥观四野,幽径接三坊”——真是妙联,对工意美,大气而婉约!前半句将“画桥”拟人化,说(人站在上面)可以一览四野风景。后半句则用镇子里的小巷幽径为出发点,点出了三河古镇的另一个地理特色,这就是此镇在地理形成上,是由远古时期逐渐突出水面的三块河洲组成,古镇就建筑在这三个洲上,而附近的三条河流则穿梭于这些洲(即小镇建筑)之间(故曰‘三坊’也)。提一句,“画桥句”似乎和卞之琳的《断章》诗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颈联的笔触转向描绘镇中人文特色的某个缩影,可谓构思独到而有代表性:“宅旧归耆老,垆新见谢娘”——这联虽然不是古镇外在大格局的重点画面,却饶有意味地、虚实相间地刻画了小镇的人情之妙。诗人云,古宅里回来了小镇中的名人前辈,而酒肆里的新酒坛边上却看见了美丽的谢娘。“耆老”代表了小镇之古意和人文底蕴,人杰地灵;谢娘则显示了江南水乡的温润地理孕育了美人窈窕。虽然这美联可以做大致的联想,考虑到谢娘有才女和美女两重意思,如果侧重才女言,是否有点文君当垆卖酒的身影?抑或作这样的想象,比如祖籍乃三河古镇的杨振宁前辈某日携带新婚娇妻去故乡寻访,娇妻撒娇,要替老杨去酒肆沽酒一乐?于是乎,这新时代的美女(加才女?考虑到娇妻小翁还能写几首英文诗。:))出现在古镇酒肆的垆边,引得店里的酒保小二和客家啧啧称颂:“哇,这是哪家的媳妇啊,真俊!”……
作者在寻访了古镇的水色、烟波、香风、画桥、幽径、四野、三坊,尤其是感叹了耆老和谢娘美人的古意和新貌对比后,水到渠成地发出了如此感想:“自如沉醉里,何必觅仙乡”——作者道,如此教人沉醉其中的三河古镇,是多么温馨惬意,我(或者人们)又何必另寻仙境娱乐呢?!言下之意,三河古镇就是仙乡一座矣。诗人在激情刻画小镇的风土人情和建筑景致特色后,是不是有点诗意地在替这个美丽的古镇作了个业余旅游广告?当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徽州风情景致的深厚感情。
《病叶》:这首咏物诗是典型的托物寄情,借对病叶怜香惜玉似的同情和描绘,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某种意义上说,诗中的“病叶”或许是作者内心世界某一刻的假托,而“落花”则是诗人在红尘追求的美好或相思所在。整首诗写得状物细腻,写病悱恻,抒情含蓄,亦物亦人,人物交融,起承转合丝丝入扣,起得哀婉,承接平滑,情感饱满,结得如天籁响彻旷野。
首联开门见山,已是病中的叶子,怎堪雪上加霜似的寒冷兼细雨打击?——“寒雨无端噙病叶,丝丝入脉冷幽心。”作者说,那飞来横祸似的寒雨,将已然病中的叶子轻而易举地“噙”在嘴里;而一丝丝冷雨,彻骨入肺地侵入叶子肌肤,直达幽幽之心,让其寒心,令其孤寂无助。“无端”之说形容周遭人事环境的恶劣,很有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愤懑,也是人生旅途突遭挫折的一种隐喻。“噙”字下得灵动,将寒雨(或不利因素)的势力之大,形容得十分到位,有种“轻轻地一抓就起来”的意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病叶之弱小和对人生险恶打击之无奈,唯有承受,唯有冷幽心矣。奈何!“丝丝入脉”真是比兴贴切,抒情感人,“丝丝”前承寒雨句,将冷雨的无孔不入写得细腻幽怨,而“入脉”则一语双关,既是入叶脉之意,同时也是达心脉的意思,可谓咏物即人,丝毫不隔。不由得对作者遣字造景的顾全前后意境之功力感佩。顺便说一句,常看见坊间诗词,句与句之间往往缺乏自然平滑的相关转承,不是毫不相干,各说各联的意境,要么就是前后句意境意象之间过于跳跃,让人陡生“隔”的感觉。此乃为诗者一大忌也。
颔联描绘病叶病中的相思之情,体现了一种对曾经寄托的梦想之忠诚:“斑痕隐约相思在,残影依稀独自吟”——作者云,留在叶上的斑痕,如果是叶子曾经依恋过的痕迹,那么自然令其相思不忘,此处斑痕和隐约用得朦胧或甚有“无题”手法,且点到为止,有种往日美好令人难忘的意思。后面一句说曾让病叶动情的既往美好影子犹在,时时触发叶子独自沉吟。这与其说是病叶之吟,毋宁讲是也许当时正病中或心感惆怅之作者的“独自吟”罢了。病叶之声,诗人之遣怀也。
颈联转而叙述落花和病叶的相互关系和共同愿望,意蕴深挚含蓄:“花落凝香春气怯,叶凋归梦暗霜侵”——作者道,寒雨不断,花落了,虽然香气犹在,春气隐隐,可早春料峭,让落花病叶不寒而栗。此意境或暗喻希望重现之前的令人生畏环境和惆怅心绪。紧接着回到病叶本身之描绘,曾经和花儿心梦同在的叶子,也许因为花落了,知音离开了,自己也不免心情凋谢,泪痕隐隐,更恨暗霜(隐喻周遭人事之不测)侵袭之无情,不由得归梦有些无望矣。什么归梦?是病叶(和/或诗人)对前景再生美好的一种假托。
尾联结得富有哲理、禅意,同时也是病叶兼落花(或者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应为本律的诗眼:“一花一叶天然意,尽是此生幽籟音”——作者说,花叶的出现和共存,从绚丽到凋零的命运,尤其是梦想和相思的流露与寄托,都是大自然生灵之“本性”,言下之意:向往美好和依恋美好的情怀,自然也是“天然意”了,既是天意,就顺其自然吧。同时,花叶受寒雨侵袭的情形,也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另一个侧面的所谓天然意。而花和叶的心意或天然意,着实体现了它们一辈子耿耿于怀的追梦之心声,之无怨无悔!结句的相思之神和赤子之声,直达心扉……
梅雨潇潇评采葛兄《五律 湖景》
这首五律的遣词和意象本身,乍看起来一点不深奥。但组成的意境,有一种夹带淡淡惆怅和悲秋情怀的气氛,这种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以至让人感到这与其说是一种难以排遣的落寞,毋宁说是带着些许惬意的闲愁。因为,如果真的有比较在意的烦忧,人通常不会还这么细腻地在大自然中感受如此纤巧的小资情调。:) 或者,是天性诗意和旷达的素质,使得作者具备一种哀而不伤的气质,通过景物来遣怀,来宣泄。
首联:“輕寒浮碧水,斜照弄殘秋”——“轻寒”用得很应景,一幅深秋的画图跃然诗行。此时在碧水上(也许可象征激情)笼罩了一层淡淡的肃杀,不是那种兴师动众的氛围,而是提醒人鸟诸众生:你感觉到冷秋淡淡袭来了么? 一个“浮”字,顿生空间浪漫立体感。此外, 虽是寒气相袭,却是向上的清气,也许人在这种轻寒之气中大脑更加清醒、激灵了。而偏偏在落寞的悲秋时节, 那本已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斜照”,还余兴未尽地来个残秋三弄之类……这岂非逗得人心里痒痒? 一片残秋零落,怎经得斜照几次三番琴挑相弄哉! 这让人不禁想象,潘鬓日甚,沈腰渐肥(?),愁绪缠绕,又怎堪这浮华世界夜幕降临前的盛宴之诱,激情之最后倾泻?
颔联是首联景物的深入叠加:“杉冷侵兰渚,鸟孤栖野洲”,连不怕冷的冷杉都感到丝丝寒意了,故而伸展到期望有些许浪漫情调的“兰渚” 来感受一点“温暖”……“侵”字突出了恣肆和迫切,非常拟人化,显然是诗人心境的写照之一。接下来就是孤鸟落落寡欢栖息在“野洲”。野字也用得好,虽然是那么空阔的原野,却无人分享本来可以疯狂嬉戏或一展而飞的渴望,故栖“野洲”也。总而言之,这联托物寄情,借景抒情,说的是心冷,是灵魂之寂寞。
颈联是诗人出场:“独行荒径寂,无语古香幽”——前句是独行在荒寂之小径,也许给人陶公三径荒芜胡不归的意念,抑或在这样幽静中的散步, 思想走入了类似当年法兰克福康德徜徉的哲学之路? 果然,前面有幽幽古香在招手, 虽然对之心生无语……未尝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或情思。这联画外音暗藏,丰富了意境的深广度。
未联是全诗的压台戏,终于从前面托物寄情、借景抒情步入纯粹的抒情了:心感相思远……一种也许并非确定的思绪飘向远方。在此,重要的不是思什么、思谁、会怎么思,而是“思”本身的不可阻挡和其中包含的审美意义。当然,这种“相思远”的情思也可理解为诗人心中向往已久的美好尚且遥不可及,怎一个无奈了得!结句则是诗眼中的瞳仁:“落霞与我酬”——因为相思情怀遥不可及,或者在水一方, 以致绝美的落霞不去伴随天上的孤鹜齐飞,倒是同情起地上的采葛身影独钓寒江斜照了……从另一个角度言,此落霞乃诗人心里渴望的一种可相知相慰的情愫侵润, 至于那是人还是其他灵性生物所散发, 任尔想象矣!
梅雨潇潇评采葛兄《临江仙 寄友》
作者这类寄友诗作,虽然有叙情寄意之心迹,真情绵绵,婉致深切,但更多的是借赠寄之时抒自己怀,明自己志,和浇自己胸中块垒,因此,此词亦可一并归入言志诗一类。而以诗入词明志,则是效仿东坡了,比如东坡即使在仿闺怨词时,也是借此遣怀和寄托心志的,而非纯粹抒发儿女情长矣,更不用说像其《江城子密洲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那样的明志了。作者这首临江仙,以婉约相思怀友起兴,继之以感叹流年羁恨相催中的仕途和人生之落寞感,最后则不乏东坡、谢安似的洒脱收尾,可谓寂寞抒情而无哼哼幽怨之悱恻。
上阕情景交融,在写景中穿插情语,畅叙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为引出下阙的抒怀明志铺垫。起句夹叙夹议,而非通常的纯粹写景开局:“关塞路遥心不远,相思尽付阑珊”—— 诗人说,虽然关塞遥远,可是红尘灵犀相牵,所以是路远心近矣。。‘我’的相思念友情怀如此强烈,直思念到想不动为止,阑珊者,消沉,黯淡也。接着一句是景中抒情,不着痕迹:“晓蝉啼月柳风眠”,作者这里是借清晨的蝉儿还在啼月,以及眠柳风的意象,抒发相思的缠绵,烘托婉约气氛,亦景亦情也。
上阕歇拍在思友中隐隐带出述怀痕迹,从而启动下阙遣怀明志的过度:“凭栏逐远,何处是桃源”? —— 诗人云,我靠着栏杆(大约写诗时正在旅途驿馆或风景地),思绪不由得远飞,一个‘逐’字,把念友之切和心意追逐梦中寄托的情怀刻画得生动精准。然后在问句中推出上阕的结尾,说,何处是桃源梦境啊?这句很有些双关或多义。。。结合起句中的关塞,也许友人方位在内陆并武陵桃源附近,同时,这桃源仙境,其实正好契合了作者心中此刻寄托的梦想,那里景美人闲,全无红尘和江湖嘈杂,以及虚与委蛇、世态炎凉等庸俗情形。
下阙过片承上启下,用议论性比喻抒情感怀岁月流逝,梦想却不能全部实现的遗憾,颇有直入心扉的情思流溢:“二十二年漂泊客,岂堪浮梦如烟”—— 这句感叹既是广义的回顾作者自己这些年来的人生旅途情怀,也是借此和友人在叙旧中缅怀一路走过来的经历。料想诗人和友人二十二年前就认识了,也许是同学,也许是旧识,俩人过去也许一起探讨过人生梦想,如今作者对友人说,我这入世二十二年来,远离家山,漂泊四处,幸苦奋斗,然则理想仍然如天边月儿高挂,不能尽揽胸怀,怎能教人忍受这浮世之梦如烟霭一缕而过呢?!沧桑之感呼之欲出,并有一种事业和青春梦想在落寞中渐渐拉下帷幕的惆怅无奈感,须知作者曾经是少年志得意满,很想兑现鸿鹄之志的。
下阙次句在看似淡淡的落寞情绪中,进一步抒发了壮志未酬鬓先白的寂寞心境:“空将寂寞咏清闲”,作者道,而今空将寂寞情怀来吟咏并不是我为之追求的清闲情调,虽然那类似衡门栖迟的清闲不无落得清静的氛围,到底不是怀抱济世之志者的理想归宿罢了(潜台词)。这句抒怀格调似乎很有些类似王荆公《千秋岁引》中的感叹:“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拙笔最欣赏此阙的,是歇拍句的东坡式淡定和洒脱:虽然有人生无奈和惆怅,虽然有不遇之遗憾,然则怎能失去淡然江山、潇洒看明月清风的情怀呢?请看结束句,这样的境界,恐怕不是一般的念友相思情怀之狭隘可比拟的了:“犹思谢傅,谈笑定江山”—— 诗人云,尽管空将寂寞吟清闲,可我心里还念想着当年谢安东山隐居后出仕,最后在悠闲落棋谈笑中,以八万精兵击退投鞭断流的苻坚百万大军,真可谓谈笑定江山矣!这样的联想谢公东山潇洒,是作者激励自己不要消沉和保持人生淡定心境的一种自勉吧。可谓旷达之结尾。
梅雨潇潇评采葛兄《长相思 本意》
上阕写景,牵出疑惑和惆怅,下阙情景交融抒情,描绘本意(梦想)难遂的意绪。
起句是好一幅杏李芬芳的春野辽阔佳景:“杏花天,李花天,野陌春來香滿川”—— 开满李花和杏花的野外小径边,花之馨香弥漫了旷野平川。可是作者笔锋一转,如此美景香艳,令其自问一句:“谁人共我缘”?诗人道,那些百花芬芳中,有那一瓣心香会是属于我的,和我有缘相知相惜?这句体现了诗人的某种意愿之渴望。抑或可以理解成,有谁可以和我有缘一起分享这样的春日芳香满川?如此则映射了一种人生旅途中对知音、同道之嘤鸣求友向往。于是点出了作者心底的‘本意’或长相思情形之一。
过片转折道:“忆如翰,梦如翰,一羽天涯更不还“—— 翰者,羽也,高飞也,此地既比喻回忆袅袅不尽,也暗喻梦想曾如翔翥之鸟。可是‘我’放飞出去的那一羽理想之梦,为什么有去无回呢。。。于是道出‘本意’未遂之心声。
此阙结尾句用典无痕,怅然、寂寥、和本意难消之情融合为一:“吴钩独自悬“ —— 那飞去天边的理想之鸟不见回来,眼前唯有一轮寂寞之月(吴钩)孤悬天边矣,结得蕴藉凄美。这个‘吴钩’意象,自然也带上一点嘉轩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惆怅意蕴,对于有志济世的大丈夫,吴钩独自悬不仅是报国无门之隐喻,更是须眉阳刚之气不得悉数伸张之郁闷。全词在如此冷静、寂寞的意境中拉下帷幕,不禁让人叹息现实离梦想或‘本意’毕竟相差甚远矣。奈何!
梅雨潇潇评采葛兄《浪淘沙 无题》
这首小令以雪天抒怀来描绘岁末年初的一种流年、相思两相催的惆怅和浮生落寞感。手法上,上下阕皆以实景起兴开句,尔后转为遣怀抒情为主,可见作者主要意在表达心情之寂寥。两个歇拍,是心境萧索的不同侧面,却殊途同归,都因红尘相思苦,青春短,总为功名欲白头。
上阕开拍是诗人看窗外雪景的记录,不由得让人感觉一阵寒意袭来:“ 牖外雪飞幡,寒沁幽帘”—— 作者云,窗外的燕地,大雪翻飞,好似那送灵去另一个世界的幡旗在空中起舞弄景;隆冬的寒气沁入暗处的帘子,让我感到不胜冷意。这样的起首造景,应该在意蕴上有双关,一是应景了岁末年初大雪纷飞时刻的寒冷,二是隐喻了又一年即将在这翻飞雪幡中逝去,而这个岁月逝去的潜在提示,正是诗人写这首词的表面触发因素,然则真正的赋词原因是心情寂寥,这从描绘雪景的意象可以看出,因为诗人不是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或‘瑞雪兆丰年’之类的喜悦意境,却独独用了飞幡那样惊心的比拟。
接下来一句,画面镜头移到形容室内作者的举止行为和心情:“案前灯影照无眠”— — 作者说,灯影照着书桌前无法成眠的我。。。为何无眠?下阙歇拍随机跟上:“更以相思吟落寞,与我何堪”? —— 原来诗人雪夜无法成眠,乃是因为不堪忍受的岁末相思之情折磨自己,这相思是如此浓烈,以致落寞感阵阵袭上心头。这里的相思,也许是思念某个具体的人,也许是广义的对朝思暮想的心中理想和事业追求之渴慕,或者是对还未出现的知音之期待。总之,相思累人,徒生落寞矣。 照例心情已经不佳,可是诗人偏偏因为凭栏远望更添惆怅:“怎奈更凭栏,不尽茫然”,这个凭栏远望生出的茫然感,比起作者心情好的时候的登临之感,则完全没了类似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懑激昂,惟剩茫茫然大雪一片真干净的失落和空寂感。何其凄恻!
然则诗人到底是红尘济世之怀拥抱了这么多年,茫然叹息之后还是有所不甘:“碧空萧索意犹牵”—— 诗人道,看那碧空,虽然萧索惨淡,还是有牵动着我胸襟、理想和相思的东西啊,教人怎能伤感之余便可随意一弃了之呢?
作者这首词的抒情句子可谓句句紧扣,层层递进,这种情绪到了歇拍句推向了高潮,也点题了此词的中心思想:“三弄梅花谁奏得,都付流年” —— 正因为诗人心意久牵碧空青云大志,才会这些年不放弃相思和追求,可是江湖诱人,江湖又险恶不测,真正是让人既无法拒绝投身其中中流击楫做弄潮儿,又没法让人在失望之余立刻金盆洗手退隐武陵。这就好比对梅花的倾心,一曲梅花弄,惹人情深意长,爱上了相思之人或相爱之事业,等到二弄梅花曲,更是尝尽了离别相思之苦,到了三弄呢,因为久久见不到梅花(隐喻一种情怀和事业目标)犒赏自己,因而就泪断萧萧曲落了…… 所以作者这里用了个‘奏不得‘,让人觉得好像是那鹧鸪在啼叫:“行不得也,哥哥”!:) 是呀,春意可心,梅花高格也教人仰慕,然则正因为太投入了,太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却恰恰因为不能总是让春情梅意相伴自己,更因为青春已远,‘我’的济世梦想不能全部实现,一如梅花三弄的激情,一而再,三而竭,最终都消磨在了滚滚东去的流年逝水中(‘都付流年’也),教人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最后,让我们在姜育恒‘梅花三弄’的歌词中来结束这个诗评:“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销魂梅花三弄。
梅雨潇潇评采葛兄《调寄山花子》
在这样一个金秋时分,本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时序,作者以如此低沉的调子填这样一首悲秋为次、伤己遣怀为主的小令,实在是心情郁郁寡欢的体现。如果读者还记得诗人中秋节写的《七律 中秋即事》的话,那么,这首山花子其实是前些日子的中秋即事之情绪延续。在‘中秋即事’里,诗人虽然也发了一些牢骚,诸如感叹夜枭霸占紫微星等比喻,但是基调终归还是有些以李商隐仕途不遇后甘为野菊、期望相伴清尊邀素琴的达观,而这首山花子,则完全是一种失望心情的淋漓尽致之宣泄,和茫然无奈、块垒无从浇的郁闷......
上阕起句,夹叙夹议,议论带写景抒情,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诗人生命和事业旅途的重要时刻出现的某种失望情绪:“欲把心聲付歲長,漫吟秋水雁鳴茫”—— 作者说,自己很想把心底的声音(即理想和事业梦幻之声)交付给悠悠岁月到永远,然则如今却象离群之雁,在黄芦泣碧空、秋水东流去的萧索氛围下鸣叫凄厉,茫然不知所措。。孤立无依也。此地的‘茫’字用得十分传神,把大雁的抱负和困途中的心情传达得恰如其分。
上阕歇拍一句委婉地点出了作者为何郁郁寡欢和将郁闷心情诉诸于诗词的部分原因,且看:“簾外幽弦风弄婉,費思量”—— 诗人含蓄地以景寄情,说,帘外暗处好像听到有风儿在婉约弄弦,实在教人摸不透心思,让人费解哦。 弄弦一句十分无题手法,比喻蕴藉诗意,估计是指作者摸不透某种和自己事业前途很有关联的某些人和事的真正意图,就像有人在弹琴,听者即便乐理知识再高明,有时也还是捉摸不透弹者的真正曲子意图所在。 一个‘费思量’,苍凉地道尽了诗人对周遭所发生事情难以理解的复杂心情,抑或仕途生涯之险境难测。然而因为诗人这句的造景是‘风弄幽弦’,还比较优美,说明作者还是有兴趣去猜测那弦声的意义,只不过终究是想破脑袋却仍然有点不着门道。。岂不纠结哉?!
下阙前面一句,诗人在回忆和现实中心情纠结,读来令人不忍感受那种意境和寂寥情绪:“夜永夢回蟬語咽,人倚詩案共誰商” —— 作者道,落寞情绪下,更加感到长夜漫漫,这时想起了以前的青春和理想之梦,让人感觉像蝉语哽咽,此句亦人亦蝉,用秋蝉悲咽替代了诗人心情之压抑。。然后说,我独自靠在书案前,可以和谁商量、诉说心中的郁闷呢?描绘了一种孤立无援或难以和人道出自己郁郁寡欢隐衷的画图。。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了,只是这里的情,不是相思之情,而是落寞情怀和极度受挫感。
下阙歇拍句是全词的重点或诗眼了:“多少意思空對月,露沾裳”—— 诗人这里也是用叙述议论交替、虚实意象重叠的借景抒情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心情之颓丧。。。好像拙笔是首次看到诗人诗词的结句里如此低沉悲观的情绪宣泄。作者说,多少年来,人世间和我的多少心意和理想,不过都成空对明月的意境了,剩下的,只是这悲秋时分的白露侵衣之寒,一种空寂无归宿感呼之欲出矣!结句里的‘明月’应该是诗人理想之梦的某种目标吧,如今,这个目标却依然如摘不到的月亮,所以只能空对这月了。而‘露’水意象,则是暗喻让自己心情不好和失望的某种环境或发生之事对自己的影响。总之,这样的结句和诗人一贯来还比较达观的处世方式不太一致,可见导致写这诗的缘由让作者不太愉快,故而很有些瞬间勘破红尘的悲凉。由此联想到作者《中秋即事》一律中的心情寄托,两首诗词的缘由应该是一致或相差不多,只是这首小令的意境和心情表达得更加压抑悲伤,甚至连控诉‘夜枭栖紫微‘的愤懑都免了,唯剩类似四大皆空的情绪:“多少意思空對月”~~~~~~~~~~ 想来人世间到头来也不过是空空一场罢了。悲哉。
![]()
梅雨潇潇赋诗美,儿子羊儿遣词慧。 旅游触景生文情,和友诗词意相随。 有和有评品味高,役句役景情陶醉。 母子好像在比赛,咏到哪儿都猛追。
三河古镇
鹊渚夕阳晚,飞檐曜日晖。 廊桥游者织,秀水渔舟稀。 五里长街瘦,三洲物产肥。 古风吟雅韵,恋此不思归。
病叶
初寒逢雨入山门,打落娇躯远母根。 残渍斑斑心滴泪,虫疮点点叶留痕。 红肥绿瘦萌春意,夏去秋来弃旧魂。 莫叹今生多坎坷。凋零也要报娘恩。
偶然
子夜寒蝉怨景荒,长空冷雁叹秋茫。 秋山寂寂诸芳尽,禅院空空蕴意长。 面壁经年思己过,醍醐开顶解惆怅。 拈花一笑神思逸,从此明心月不霜。
旅思
水暖清溪四月城,风怜碧玉一春樱。 断肠烟柳连天际,紫燕离巢几度迎。 好梦留人追思逸,似闻慈母唤儿声。 枝头小鸟难知意,跳闹喧哗扰我宁。
湖景
远芳侵古陌,近水蕴寒秋。 苇白衰泽渚,枫红灼野洲。 猿啼峡谷寂,竹飒墨兰幽。 心静红尘远,情思槛外酬。
观湖景
山青镜湖幽,水碧浸寒秋。 苇白鹈鹕露,荷残病叶浮。 天高飞雁远,壑险絮云羞。 野渡无人迹,轻舟独自悠。
【临江仙.随缘】
青石苔墙通小巷,三潭印月含烟。 梦回滴泪怎能眠。 寒灯照影,往事更如烟。
小字红笺难尽意,故乡魂系梦牵。 空将岁月付心禅。 悠弦一曲,万事竟随缘。
【山花子.自言】
自锁心门度岁长,漫游山水不迷茫。弄月吟花痴梦幻,不思量。 晨起鸟鸣听籁语,黄昏落日共霞翔。品茗行书兼唱和,赏诗章。
梅雨潇潇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