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在似挨非挨中增长太极拳的推手功夫

 茉莉苑168 2013-02-07

在似挨非挨中增长太极拳的推手功夫

龙城飞将 旭日东升

 

在研究太极拳推手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一个概念:“似挨非挨”[1]。我们以为,在似挨非挨中可以增长太极拳推手的功夫。

“似挨非挨”是龙城飞将和旭日东升的“发明”,是在推手中体悟出来的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在推手和散手时,要以轻灵应对对手,柔化刚发三分劲。这样做,速度很快,动作很轻,身体很灵,重心稳定,却能使得对方身体僵硬、动作笨拙、速度减慢,重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双方在接触,就经常会有发对方出去的机会。此时,大脑里不要再想什么“化”“发”,也不要想着“粘连黏随”、“敷盖对吞”和“擎引松放”,大脑中只想着一条:轻灵地应对。一旦发现对方身体僵硬、动作笨拙,就是我方“发”的机会。此时,不可能有长达1秒以上的蓄劲的时间,不可能把气吐尽吸饱,在运动中稍微吸而呼就完全了漂亮的发的动作。当然,此种情况下发的效果不会特别漂亮,不容易把对方发到三米之外,但一定是有机会发的。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发的机会经常出现,但每次机会可供人们把握的时间非常地短促,转瞬即逝。

 “似挨非挨”是在总结不配合推手的情况下要把人发出去而提出的观点,并为经常的推手活动所验证。若死记化与发、粘连黏随、敷盖对吞、擎引松放,很难见效,容易变成拉拉扯扯,生拉硬拽。更危险的是,在拉拉扯扯中还有可能自己被对方发出去。所以,“似挨非挨”是在不配合推手和散手的情况下体现太极拳特点的不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似挨非挨”是太极拳运动的高级阶段。

 

“似挨非挨”,既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运动状态,也是对太极拳运动的科学的描述。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没有提出这样的概念,其他一些太极大师们也没有提出[2]。“似挨非挨”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在太极拳研究中一种近似革命性的突破。

第一,“似挨非挨”的理念不固守阴阳的理念。说到太极拳,人们必然要从阴阳上说事。在练拳的时候,常有人为某个动作以及身体如何伸展还是回缩属阴还是属阳而迷茫。而“似挨非挨”论则不要求死记这对枯燥的哲学范畴,不要求一定分清楚某个运动如何为阴,如何为阳,只要求在推手时与对方推手时似挨非挨。有接近,但不过分紧密。有间隙,但绝不稀疏。

第二,“似挨非挨”的理念不固守虚实的理念。在推手中,不管对方是虚是实,也不管自己是虚是实,一概以“似挨非挨”应对之。对方虚的时候,我方是似挨非挨。对方实的时候,我方也是似挨非挨。我方虚的时候,我方与对方是似挨非挨。我方实的时候,我方与对方仍要似挨非挨。似挨非挨化之,似挨非挨发之。

第三,“似挨非挨”的理念不固守“八个劲、五个步法”的观点。在似挨非挨的理念下,不固守八个劲法,五个步法的理念,只以一个劲“掤劲”应对推手的对手。化对方的攻击,用掤劲,是似挨非挨。发对方,仍然用掤劲,仍是似挨非挨。

第四,“似挨非挨”的理念不固守一般武术后腿蹬地的法则。几乎所有的武术都把后腿蹬地作为发力的要领,我们的似挨非挨论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其它武术的后腿蹬地是后腿蹦直,用力,向前蹬,企图造成对对方的抵抗力、打击力、冲击力,我们的似挨非挨论的蹬地方法却是后腿向前向上蹬,身体向前向上呈抛物线弹出。其它武术的后腿蹬地非常用力,我们的后腿蹬地却是非常地轻巧,我们强调“轻、灵、柔、整”。其它一些武术的后腿在蹬地的瞬间后腿变成了僵腿,发力变成了僵力,我们的后腿蹬地却仍是灵活的腿,发的力仍是活的力。

第五,“似挨非挨”的理念在推手时不固守“化发”的固定模式。一般的太极拳理论都离不开化发二字,强调太极拳推手就是把对方化起来,再把对方发出去。我们的似挨非挨论并不反对化发的理念,但也不十分强调化发的理念,我们仍是强调“似挨非挨”。在推手时,我们不用想着如何去化对方,不用去判断对方是不是被我方“化”起来了,被我方“做空”了,我们只是想着“似挨非挨”。在发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想着是不是把握好了时机,仍是一个词“似挨非挨”。我们在防御的时候也只是想着“似挨非挨”,不用想着虚实、阴阳、化发。

第六,“似挨非挨”的理念提出了太极拳入门的新标准。懂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大师李亦畲提出了著名的五字记住,心要“静”,劲要“整”,身要“灵”,气要“敛”,神要“聚”,这是就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而言。实际上,达到这个阶段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代不过数人”。现在,我们在此基础上,补充提出一个初级的入门的标准:“轻、灵、柔、整”。我们这四个字都是针对李亦畲的“整”字而言。只要做到了身“整”,基本上可以说是太极拳入了门,也可以说是上了太极拳的大道。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就是李亦畲的五字诀,也就是神意气力的高度的结合。

第七,“似挨非挨”的理念不受单重与双重的束缚。但凡学太极拳者,很少有人不知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他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概念:“偏沉”与“双重”,“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3],许多人于是长期在这两个概念上下功夫。“似挨非挨”的理念则不受这些理念的束缚,并不死记硬背,只要做到了“似挨非挨”,双重之病自然通悟耳。

 

在似挨非挨状态中可以迅速地增长太极拳的推手功夫。一般人练太极推手,往往是配合推手,常常是僵劲对僵劲,慢速对慢速,所以十年不出门。而在似挨非挨的状况下,由于是不配合的推手,双方都要在推手时迅速地调整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手法、调整自己的力点,要做到这一点,非有柔力不行。所以,在似挨非挨的状况中推手可以迅速提高太极推手的水平。

太极拳运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随”。其实,这不是太极拳的专利,只不过是太极拳独特地提出了“随”这个概念。实际上,也许人家其家运动领域也有类似的概念,比如足球篮球一定是运动员顺着球运动的方向追过去,不是球去追人,乒乓球羽毛球一定是运动员向着球的落点去接球,绝不是球到运动员能够接到的地方来被击打回去。“似挨非挨”的本质含义就是“随”,所以在推手中用不着多想,用不着想着如何接劲、如何化劲、如何蓄劲、如何发劲、如何把这几个环节在瞬间完成,只想着一个词:“似挨非挨”。学会“似挨非挨”,也就是学会了“随”,也就是学会了化与发,也就是学会了“偏沉则随”,也就是学会了“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4],也就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2013-1-5

 

 

摘自龙城飞将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