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论----“治病必求于本内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治病必求于本”,但本是什么,后世医家是众说纷纭。
说到本,就不可不说标,这也是中医目前仅剩的一点骄傲了,叫做“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西医是病灶论,中医是整体论,说来说去,反正意思都差不多,但何为标何为本,一般人还是模棱两可,我这里讲三层意思。 第一层,病灶是标,病根为本。所以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当然是治标了。例如西医治疗牙痛,患者是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自然是意志全无,听凭医生处置了,而医生这时往往是咔嚓一刀,将牙拔掉,一时是不痛了,但病根未出除,往往接下来是第二粒,第三粒。。。几年时间,所剩无几。但中医治疗牙痛,治法就完全不一样,中医认为,牙痛不是病,无非就是个寒与热,而且牙痛热者居多,把身上的寒去了,或把热消了,牙痛就没有了,如果得法,一般就一昼夜的事,病根除了,牙保住了,还免了拔牙之痛;又如西医治疗胆结石,往往也是咔嚓一刀,倒也痛快,但是,把胆切除了那可不得了,中医认为,胆为中正之官,在人体里胆主决断,打仗时犹如先锋官,你想,你管决断的没有了,你还能成什么大事?因此,当大官的,做老板的,千万莫割胆,会影响前途的,这是其一;其二,胆主少阳,犹如人体里初生的太阳,古代医家说“天上有一轮红日,人体有一颗丹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你把胆割了,就如同人体里没有太阳了,所以胆是不能轻易割掉的,有许多的医案证明,胆结石你如果把胆切掉了,一般在15年到20年就转化为肝硬化,其实什么肝硬化,不过结石没地方去,留在肝里面变成肝结石罢了。 第二层意思,治病必求于本,本乃阴阳。治病就是求阴阳的平衡,这是最传统最权威的说法,《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也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出处,既然黄帝都这么说了,自然是最权威不过的了,但是,阴阳之义何其大何其广,我们一时难以参透,所以,我讲第三层意思来帮助理解。 第三层,“本”就是体质,我们可以把阴阳引申为体质的阴阳来看待,这样一来,大家就耳熟能详了。治病必求于本,对每个人而言,就是求你体质的阴阳,这句话大家不要小觑,这正是一语道破天机,加以利用必将受益无穷。体质有阴有阳,泛泛而分,可分为阴虚(热性)体质和阳虚(寒性)体质,阴虚体质自然就易感热性病,而阳虚体质自然就易感寒性病,这样一个大的框架确定了以后,每个人易感疾病的属性判定就十有八九了。关键就在这里,方向对了,具体的治法即使有些偏差,对病人而言,也会是利多弊少,病还是会向好的方面转变。 找到一个案例,某人月经中期出血(即两次月经中间,会有一次出血),患者就诊时,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胃口不开,神疲乏力,中期出血多呈咖啡色或淡红色,这么一个病例,前面的医生都以清热止血为主,因为按一般思路,出血多为血热症,但这种不但治法无效,并且病情加重,其实,医生如果换个思维,从体质去分析,就可以确诊为气血虚亏,中医的观念里脾统血,非正常出血为血不循经,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再对照症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这些都是气血虚亏的表征,于是用归脾丸治之,一个月即愈,并无复发。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前面的医生为什么会辩证不精,除了本身的水平外,恐怕不能完全了解病人是最主要的原因,医患之间能有多少时间去沟通呢?我们去过门诊的都知道,短短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是难以了解病人的,其实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如果我们都有点医学知识,例如明白自己的体质阴阳属性,再加上掌握市场上一二十种非处方的中成药,像上面的这种病例,自己就可以搞定,或者即使看医生,也能言出中的,而不会答非所问,让医生摸不着头脑,问诊对中医辩证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在医生面前答非所问,医生的时间有限,他就只好凭经验来处理你的病了,所以现在有一句流行话叫“求医不如求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说得真好。 阳密乃固说:前面的文章讨论过体质对人们治疗疾病的指导意义,中心思想就是人体患疾一般与体质的阴阳属性相关联,掌握了这个规律,诊病时误诊的概率就要少很多。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体质,抓住了体质就是抓住了根本,讲得再明白一点,十有八九的疾病可以从体质论治,体质寒的就用热药,体质热的就用寒药,正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至于各种外症,可作为用药时的参考验证,如不相左,就可以确诊,还有十之一二的疾病,可以作特殊性的考虑,但仍要在遵循体质为本的原则上去求异,这叫万变不离其宗。 “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体质”,我说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实不为过,吃透了这个话,至少就可以成为自己的医生。这里我还要深挖两层意思: 一是体质先天不变。体质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般很难改变,有句话叫“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质和这个秉性差不多,但一般人对这个有疑问,因为经常有人说,这个孩子体质太差,要吃点营养补一补,以为一补就强壮了,其实不是这样,体质先天不变,即使你通过锻炼或药物使体质暂时改变了,但他先天的机制仍然会表现出一种倾向,一有机会,就会阴消阳长,此起彼伏。 当然,这里讲体质先天不变,并不是说人们对体质就无能为力,只能逆来顺受了。借用道家一语叫“我命在我不在天”,正是由于体质的这种属性才使得我们要经常维护它,如同一棵小树,栽下时就已经歪了,如果任其疯长,自然是越长越歪,如果利用一些外力的手段去扶正,就会好很多。我们利用锻炼和药物,就是在不断地扶正这棵生命之树,扶正要及时,如果树长得太歪了,歪得都扶不动了,那就晚了,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由于体质先天不变,我们正好利用它来求其本,否则一会阴一会阳,怕是谁也掌控不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最好的掌控者不是医生而是自己。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体质表现的才是最自然的状态,是阴性体质还是阳性体质真是一目了然,遗憾的是这个状态一般医生正好又看不到,他们看到的一般为病态,也就是病邪左右了你的体质,你的体质在病邪的作用下得到了强化或弱化,如果强化尚可,如果是弱化甚至表现为寒热错杂,乍阴乍阳,这时要很有经验的医生才能看得准你的体质属性,因此中里巴人提出来“求医不如求己”,自己才是药师佛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平时就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属性,这对急事的诊病很有帮助。 第三,既然体质先天不变,那这个不变的体质究竟是由谁决定的呢?这要牵涉到遗传问题,肾为先天之根,阴阳体质的根性其实在肾脏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内经》云“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小孩肾虚,则其父母在阴阳交合之时至少有一人肾虚,这是铁的规律。讲到优生怕是一篇大论也讲不完,这里提个纲:一是打算要小孩的一百日内,要早睡早起以养少阳之气。为什么要定一百日?借用道家的一句话叫做“百日筑基”。其二,百日之内少行房事,因为劳房伤肾。其三,注意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烟戒酒。其四,交合之时,选风和日丽的平旦之时。如此自然可得阴阳平衡体质的健康宝宝。 孕育后代如同栽培小树,根正自然枝繁叶茂,成长自然茁壮,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胜过黄金万两,否则有时要用一辈子去扶正都扶不好,因为后天不及先天,人力不如天力。可悲的是现在的准父母往往轻先天而重后天,但往往效果却不理想,因为人力甚微,丟仓捡豆,后悔莫及。我有一个同事,也是年轻不经事,婚后接连流了好几个,后来经过保胎总算保住了一个,百日筑基之时又没有重视,结果小孩还在幼儿园就患上肌无力,唉,小两口一辈子就为着小孩的病症伤脑筋了。 目前的社会真是越来越噪杂,尽管高层已经意识到优生优育国计民生,提得很高,但具体的措施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根本的原因是违背了自然法则,远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就会离道愈远,这一点,希望大家引起重视。比如《内经》认为,顺气一日可分为四时,年有年的春夏秋冬,月有月的春夏秋冬,天气阳生,人的阳气也要顺时而生,人要去效法天地,顺应天地,这才符合养生之道。21:00---凌晨3:00为日冬,凌晨3:00---上午9:00为日春,与一年的春夏秋冬相对应,日冬为一天中的蛰藏时间,宜休息睡觉,日春为一天中的生发时间,宜起床锻炼,但是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早就习惯了夜生活,尤其在气候偏热的南方有几个人能做的到?但是,我们的高层可不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倡导改变上下班的时间,尽可能的提前,促使大家日春起床;我们的电视媒体能不能将电视节目相应的提前两小时,促使大家进入日冬即息,这样一来,全民族就会做到天人相合,无违天时,假以时日,全民的体质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可以强健一个民族的大事,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8..实用偏方秘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