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

 建华1968 2013-02-08
 
 

 
 

推荐气功经典功法-----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 
王瑞亭  
  
    “内劲一指禅”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它历经数百年十几个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林界推祟的上乘功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种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门户。“内劲一指掸”功法繁多,训练方法也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但对姿势的正确性,动作的先后次序,要求特别严格。它能疏通经络,调理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从而起到防病祛病,健身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功底随时间而深厚,不仅可以“外气内收”,积蓄“内劲”,而且可以“内气外放”,为患者导引治病。
    “内劲一指禅”的“内劲”,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是蕴藏在人体内的潜力,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禅”,是梵语,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指”,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必须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关键性的训练方法,即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有系统、有规律的扳动和按动的锻炼。十指和十趾,分别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或末端,手指的扳动和脚趾的按动,不仅可以积蓄“内劲”,调节释放“内劲”,而且还简便易学,可以缩短练功时间,使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热身法
    “热身法”是本功法练功时的一套准备动作。是从“心意六合拳”的精碎中总结出了摇、摩、转、压、提、拉、搓、曲、磨丹田等一套动作,并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使之既可作为练习本功法之前的准备动作,又可成为一套独立的体育医疗方法,名为“热身法”或“丹田功”。
    “热身法”在动作形状上模仿“心意六合”十大形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步法上有虚、蹬、前、后、鸡、熊步等基本步型。锻炼时要求动作协调,配合呼吸,做到既不松软飘浮,又不僵硬呆板,而是灵活自然,轻松自如,两眼平视,炯炯有神,周身充满力量。下步有力、敦实,象棵苍松,显示出很沉稳的气度。
    本功法呼吸和动作相配合的基本原则是:“开吸合呼,升吸降呼”。
    第一节  摇膀子--摇丹田
    预备姿势:
    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前弓步;右手在右膝外侧,掌心向前,手指并拢;左手拇指朝后,其余四指并拨,指尖朝前,叉腰;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1)。
    动作:
    右手臂向前上方绕环至肩上时,掌心外翻向后,同时转腰带动手臂继续向后下方绕环,经体侧复原(图2)。手臂成车轮状旋转一圈为一次,一般做20次。右侧做完了再做左侧,要求同上,全做完了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手臂要伸直,速度先慢后快,目视前方,上身保持正直;腿保持弓步,重心乎稳,脚跟不拾起,自然呼吸。
    功用:    ’
    打开“极泉”穴、“章门”穴、“京门”穴;活利关节,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对防治肩周炎、骨质增生等肩部疾患有疗效。
    歌诀:摇臂好似车轮转,风云漫舞肩臂旋;活利关节疏经络,肩臂疼痛可愈痊。
    第二节  摩肩--摩丹田
    预备姿势:
    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向左转体90度,同时屈膝下蹲;右肩在前下沉,重心偏左,右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右;左手置于左腰胯后外侧,掌心朝外,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3)
    动作:
    右肩带动肘和手直线向上拎起(似从井里打水上拎状),屈肘过头顶到最大限度,顺势向右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右转动,右手背经腋下沿右背部下行至右腰胯后外侧处,掌心向外;同时左肩下沉,向右转体至最大限度,左手背沿左腿后侧下行,再前移到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左,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图4);重心偏右;再似右臂那样上提,并顺势向左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左转动。一般左右各做20次,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头、颈、脊柱中正,目视前方,肩、肘、腕、胯、膝、踝各关节同时转动,但脚不移动,自然呼吸;手上提、下行时动作要协调。
    功用:
    活动六大关节,故又叫通“六关”(即肩、肘、腕、胯、膝、踝)。它不仅能促进气血流通,对关节痹痛、腰背酸痛有防治作用,还能内练五脏——又叫练“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即通过腰部及各大关节的转动,各内脏器官也得到有节奏的牵动和按摩,因此,对腹胀气滞、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患尤为有效。
    摩肩动作,是模仿“心意六合”拳的熊形,练习它可为以后练行功打好基础。
    歌诀:摩肩形似熊走路,导引五脏和六腑;活利关节通经络,祛病延年身心舒。
    第三节  猫洗脸--转丹田
    预备姿势:
    左脚向前方跨出半步,成左前虚步,右腿屈膝下蹲,重心在右腿上,以腰为轴,右肩向左转90度;右手掌心向内,手指朝上,距左“太阳”穴10公分处,成保护状;左手掌心向内并屈肘向后方拉足,护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5)。
    动作:
    以腰为轴,带动右肩向右转动90度,右手掌随势下行似“猫洗脸”状,经左胸腹划弧至右腰际,右肘向后方拉足成三角形,手心向内成护腰状;同时左肩亦随之向前,左手掌心向内、向上划弧至右“太阳”穴处(图6)。
    两手象“猫洗脸”似地频频在左右面部成圆形轮番转动20次;换成右前虚步再做20次,后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上身正直,上虚下实。以腰带肩,肩随腰转,手随肩转,收腹提肛,自然呼吸。
    功用:
    本节动作对内脏有按摩作用。仿生于猫洗脸,可活动带脉,同时对肩周炎、腰扭伤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虚步站桩的练习,有助于增加下肢的力量,为以后锻炼提高功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动作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用于技击则有防身进敌之功。
    歌诀:虚步站桩转丹田,形态模拟猫洗脸;收腹提肛前虚步,防治腰扭肩周炎。

第四节  恨天无环--压丹田
    预备姿势:
    直立。
    动作:
    右脚向前跨半步,屈膝,同时右手五指并拢经右耳向上将臂举直,使右肋全部伸张开,似手风琴样地拉足,左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右肘下作保护右肋势。同时用鼻吸气①(图7)。接着,右手成鹰爪用力抓物势,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好似抓住“天的环”,把天拉下来一样,肋骨此时就像手风琴似地合拢,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顶住上面向下挤压的力,使内脏受到上下两个力的挤压作用,左手护右助,并用口迅速呼气(图8)。
    要求:
    手臂上举尽量伸直,下拉时要迅速有力,动作要清楚,一下一下地不能拖泥带水,动作过程中身体要保持正直,目视前方,右手右脚做完了即换左手左脚,重复交替进行,左右各做7次,恢复直立。
    功用:
    锻炼“内五行”。通过上下肢肌群的相对力、腹肌的收缩以及深吸气后的突然快速呼气,使隔肌得到大幅度运动,从而扩大肺活量,增强胸肌、背阔肌、肱二头和腹肌的劲力,并对减肥(皮下脂肪)有成效,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高血压和内脏下垂及肝脾肿大患者宜轻做。
    歌诀:举手护肋竖丹田,恨天无环“顶、压”劲;排除浊气身舒展,久练气顺体太平。
    第五节  野马奔糟--提丹田
    预备姿势:
    成立正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两臂伸直在左腿上方,十指松直,手背相靠,上身倾向出腿方向,目仍视正前方(图9)。
    动作,
    两臂随掌心向下、向侧后方拉至最大限度,同时用鼻吸气,重心随势后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身后仰(图10);两臂继续下行,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同时用口顺势短促呼气有声,上身也随势前移,右腿用力蹬直,但脚不离地。两拳眼向外翻转,左拳在前与眉齐,右拳在后,靠近左手腕处与鼻平。头颈正直,目视正前方(图11)。做完7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次,而后恢复直立。 

    要求:
    在两臂后拉至最大限度时,前腿要伸直,与上体、头颈成一直线;冲拳后,头颈、躯干与后腿成一直线。
    功用:
    加速吐故纳新(调息)。对治疗肺气肿、胸膜粘连、肠粘连、胃下垂、肾下垂等疾患有疗效。
    通过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肘、肘推手连贯动作的导引,以提升中气,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下肢、腰背和上肢的劲力。本动作有较大的技击实用价值。
    注意:高血压患者禁忌。
    歌诀:野马奔槽气门开,收腹提肛暖气海,肺与腹腔活量大,血压高者慎重来。
第六节  扁担--拉丹田
    预备姿势:
    左脚向前跨出半步,两脚尖朝前,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臂自然下垂。
    动作:
    向右转体90度,掌心向上,两劈冉冉向上成侧平举(扁担式),左手臂在前,右手臂在后,转颈目视有手“劳宫”穴,同时吸气;两手翻掌向下划弧,下落于大腿两侧,重心下降并随势屈膝,向左转体至最大限度,随即直立,两臂平举,掌心向上,右手臂在前,左手臂在后,并转颈目视左手“劳宫”穴,同时呼气(图12)。做完10次后,右脚在前,再做10次,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
    两脚站立要稳实,转动时不要移动;动作要缓慢、协调、柔和,上身转动要以腰为轴,头随上身转动;两臂前后乎举,一定要象“扁担”那样尽量做到与肩成“一”字水平,两臂不能高举过肩,或低垂倾斜;头颈一定要转动,目视后掌“劳宫”穴。
    功用:
    颈椎、腰椎,为人体枢纽,经常练习本节转腰回顾动作,可使督脉、任脉、带脉通畅,脊柱灵活,增强平衡性。对眩晕症、咽喉炎、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椎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展臂扩胸动作,可使上下肢肌肉放松,血压降低,所以本节动作对防治高血压、肩周炎、胸膜粘连、肺气肿等疾患也有一定的作用。
    歌诀:肢体放松前后步,颈腰后转手平举;脊柱灵活通带脉,诸多疾患皆可去。
    第七节  搓草绳--搓丹田
    预备姿势:
    立正势。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左膝上,右手合左手上,手指松直,头颈、腰、背均自然放松(图13)。
    动作:
    收腹提气,右手用内劲沿左臂内侧向上提至左肩,再经胸前至右肩上,同时用鼻吸气(图14);接着,右手再沿原路线下搓复原,同时用口呼气。上提下搓各一次为一遍,做完7遍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遍,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
    上提时上身随势向侧后转动、扩胸,手尽量上提至肩上,前腿随势伸直。后腿略屈;下按后上身和两腿随之恢复原势;上下搓动时两脚均不得移动;一提一搓走内劲,气贯五指;呼吸要细、匀、深、长。
    功用:
    本节动作又称“吐纳功”,一提一搓走内劲,有疏通手三阴经和壮大脏腑之气的作用。通过细、匀、深、长的呼吸,吐尽浊气,纳入清气,故又称为“调息功”,可增强肺部和机体f的气体交换功能,提高血液的含氧量,保证了对大脑和各脏腑器官氧气的供应,进而可消除脑部的瘀血现象,振奋神经系统机能。本动作的前俯后仰,对腰、腹、肩、背也是良好的锻炼。
    歌诀:一堤一搓走内劲,深细匀长当记详;疾病可防身体健,吐故纳新元气壮。
    第八节  乌牛摆头--曲丹田
    预备姿势:
    直立。左脚向左侧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目视前方,右手背贴近右腮,左臂在体前伸直,掌心朝下护挡(图15)。
    动作;
    屈右膝,左腿蹬直,重心右移,同时上身向右下侧倾倒至最大限度、吐气(图16);随后立直身体,同时吸气,右手经胸前换成护档掌、左手经胸前向面部划弧,手背随势贴近左腮;重心左移,上身向左下侧倾至最大限度,屈左膝,右腿蹬直(同图16,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做7次,恢复直立。
    要求:
    上身侧曲时,不要前俯后仰,头颈、躯干和腿成“拱形”曲线;目视前方;立直身体时用鼻吸气,侧曲时用口呼气。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做。

    功用:
    本动作以较大幅度的左右侧弯运动,更好地加强腰腹背部、脊柱、肌肉韧带的锻炼。“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腿”,故本埈有外健腰腿、内固肝肾之功,也属武术防护技击法之一。
    歌诀:乌午摆头幅度大,心血管病莫练它;;速度快慢量力为,内健肝肾外腰胯。
  第九节  磨豆腐--磨丹田
    预备姿势:
    立正势。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右前弓步,右手掌心朝下,五指松直,置于右胯前10公分处;左手拇指朝后,另四指朝前叉腰,头颈正直,目视右手“外劳宫”(图17)。
    动作:
    右手向左→向前→向右→向后成推磨状水平划圆至右胯前(图18、19);腰随势转动,先向外转再向内转,各划圆5次。换手、换脚后,同上再各做5次,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
    全身放松,动作要缓慢、柔和,上下协调,呼吸自然;划圆要平稳,手平带脉,目视“外劳宫”。
    功用:
    本节动作有启动带脉、平肝顺气和平衡阴阳的功效。它也是为实现“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打基础的必不可少的锻炼项目之一,可单独在花本丛中或空气清新之地反复做,持之以恒者,必将受益无穷。
    歌诀:弓步旋膝来推磨,轻松缓慢“得气”多;启运带脉作用大,平肝顺气益于我。
    “热身法”整套动作锻炼至此,周身会微微出汗,掌心会有不同程度的胀、麻、冷、热之感,神清目明,筋骨柔软,关节灵活,实为全身气机通畅之征,为在马步站桩后能尽快地进入“气功态”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马步站桩功
    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即筑基功。
    预备姿势:
    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度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图20)。
    起势:
    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图21);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图22);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图23)。
    站桩要领:
    1、两脚与肩同宽;
    2、两脚尖内扣10度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
  5、收腹,提肛;
  6、圆档,松腰,松腰;
  7、含胸拔背;
  8、虚领顶颈;
  9、舌舐上腭;
  10、目视前方;
    11、鼻尖和肚脐成垂直线(即鼻尖和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2、百会和会阴成垂直线(即“百合”穴和“会阴”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3、虚腋;
    14、沉肩坠肘;
    15、小臂和地面平行;
    16、两小臂互相平行;
    17、中指和小臂成一直线;
    18、手掌成瓦状;
    19、手指成梯形,拇指和食指成鸭嘴形;
    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
    21、马步站较时要做到三个不要:不需入静,不要意守,不要把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一个强调: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
    22、要做到三个稳: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要求:
    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暴发力”越大)。
三、扳指(趾)法
    扳指(趾)法,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功法的关键所在。
    练功中,当我们在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按照“2、4、1、5、3”的顺序(图24—28),有规律地扳动手指(同时也尽可能地随之按压相应的脚趾)时,体内会有温煦之感,手上的“气感”亦随之增强。有的人还会出现随着指趾的扳动,身体不自主地前俯后仰的微动,甚至剧烈地震动,井感到有一股热流在体内循环,周流不息。坚持练功3—6个月者,不仅能很快地祛除疾病,体力大增,而且会变得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其功力可达到一般“内气外放”气功师的水平。
    第一节  第一套扳指(趾)法(抗老益寿扳指法) 

    起势:
  继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开始扳指。
  扳指顺序:
  1、食指;2、无名指;3、拇指,4、小指;5、中指。
  扳指要领:
    两手放平,掌心朝下,手指放松伸直(此时脚趾也同时放松),屈食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伸直),慢慢地压下食指;停1.5—2分钟后,食指慢慢抬至略高于原位后复原。停1--2秒钟后,再用此方法依次扳动各指(图24—28)。五指均扳过一次为一遍,如有时间,可连续扳三遍或五遍,再继续马步站桩5分钟左右,即可做收势收功,或做后面的动功。
    要求;
    1、不要多扼、少扳和错扳;
    2、手指压下和扳起的速度要缓慢,以免发生意外;
    3、板指时要尽可能地同时按压相应的脚趾;
    4、如发现有头晕现象,不必害怕,做收势后休息片刻,唱点热茶即可消失。
第二节  第二套扳指(趾)法
  第二套扳指法的起势、扳指要领和要求都和第一套扳指法相同,只是扳指的顺序、次数和停留的时间不同。
   扳指顺序及其次数:
   1、拇指:连续扳动3次;
   2、中指:连续扳动5次;
   3、小指:连续扳动3次;
   4、食指:连续扳动7次;
   5、无名指:连续扳动9次,
   6、中指;再扳动1次。
   扳指时间:
   每扳动一次手指的前后时间约15秒,即手指扳下,时间为10秒;手指复原,时间为3—5秒。
  四、动  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它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进行锻炼的桩势。它仍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并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它主要练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
  第一节 双臂揽月
  预备姿势'
  继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
    屈肘,两小臂收向胸前,离体约10厘米,中指相对,两臂交错,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平行,相距约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劳宫”对准右臂的“少海”穴(图29)。揽月5--10分钟后手指松直,随即两臂向两侧同时缓缓拉开,如同大鹏展翅--谓之“拉气”(图30);略停1--3秒钟,然后再沿原路复原--谓之“进气”。反复做7次。
  要求:
   不要耸肩缩颈,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揽月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拉开后,两臂不伸直,两“合谷”穴相对。
   功理:
   通过“劳宫”穴作用于“曲池”和“少海”二穴,使两臂酌经气互相渗透,气血贯通,从而加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之气的运行,并调节其平衡。
  第二节 十字手
  预备姿势:
   继双臂揽月,直立,双肘下落,两手在胸前10厘米处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图31)。
    动作:
    十趾抓地,收腹提气,腿部发力推动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两臂同时用内劲向前推山,将劲、气推运至十指末梢,推到尽头(图32);然后放松,将手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小时吐气,收回时吸气,一推—收为一遍,做7遍。
    要求:
    力发于根、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前推时用七分劲,填背;收回时带三分劲,坐背;前推时不要耸肩缩颈,头颈切忌用力,以免血压升高。
    功理:
    两臂用内劲尽量前推时,背部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脊髓也随之上升,劲、气由下而上贯通督脉;放松收回时,劲、气仍循督脉而回。这样,一紧—松,久练之则劲气相随,气大力粗,督脉自然通畅。
 第三节 抱球
  预备姿势:
  继十字手后恢复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
    两手距胸腹约10厘米,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神阙”穴,翻掌朝上;两手“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图33)。抱球5—10分钟后,两手同时缓缓地上下拉开,右手向上拉至平“百会”穴,左手向下至“会阴”穴(图34)--谓之“拉气”;到位后停1--3秒再缓缓地合拢至肚脐前,两手相距约10厘米--谓之“压气”,停1--3秒后再拉,如此反复拉压7次。
 
    要求:
    姿势同马步站桩时要求,右手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抱球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
    功理:
    两手“劳宫”穴相对在体前成“抱球”状,两掌心可有明显的相斥或相吸(因人而异)的“气感”,当两手在胸腹前上下拉动时,则导引三焦之气贯穿带脉,作用于任脉的承浆、天突、膻中、中皖、神阙、关元等穴,而调理并强化任脉、冲脉(因其夹行于两侧)和带脉之经气。久练之可促进“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并可防治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四节 丹凤朝阳
  预备姿势:
  继抱球后,直立,双手成仰掌护腰待发势(图35)。
  动作:
   右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劲自下而上发于脚跟而贯通到掌指,用内劲向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图36),向左手方向划弧,在左手上约10厘米处两手“劳宫”穴相对(图37),停2--3秒钟,然后原路返回,至手臂伸直时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际仍成待发势。左手动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共做7遍。
    要求:
    前推时收腹提气用顶劲,同时用口呼气,收手时用鼻吸气,头颈正直,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理:
    手前推时,劲气由脏腑而出,“内气外放”,经手三阳经而达掌指;收手时则“外气内收”,经手三阴经而回。练此功气的脉冲量增大,内外气的交换循环大大增强,久练之则气大力粗。
第五节  仙人指路
    预备姿势:
    当“丹风朝阳”预备姿势同(见图38)。
    动作:
    两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掌、肘、肩运动,均匀地用内劲向前推出,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图38),蓄劲而收回腰际(图39),再恢复原持发势。做7遍。
    要求:
    推手时劲气的走向是以脚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推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头颈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理:
   本桩势是将全身的劲气运至双手,经手三阳经而发,由手三阴经而回。久练之不仅可以增强肩、臂、掌、指的劲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双手内外气的交换,增大气量,达到能双手发气的目的。
  第六节  力劈华山
    预备姿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厘米处,上缺口对“天突”穴,指尖朝上(图40)。
    动作:
    手指朝上,用内劲向上举起,直插云霄,双僧伸直(图41),同时吸气;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图42),同时呼气:略停1--3秒,双手保持手指朝下,不可打弯,直线缓缓向上,肘打弯,提至胸前,同时吸气;直腰,两手松直,指尖朝上,核复预备姿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
    下劈时腿要挺直,劈下后不低头,目视前方。
    功理:
    本动作劲发于腰部,力运四肢末梢,气走手、足三阴、三阳经。久练之则百脉通畅。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力过猛。
 第七节 海底捞月、怀中抱月
  预备姿势:
  同“力劈华山”的预备姿势(见图40)。
    动作:
    两手掌心朝前,成拉幕状缓缓向左右水平分开,贯气于掌指,坐腕,用力向两侧平推成“大字桩”(图43),同时吸气;松腕,手指朝下,弯腰,缓缓下落捞月(海底捞月),屈腕,指尖相对(图44)。同时呼气,向上捞起,上身随势而起,直腰屈肘,两臂运动,掌指着力,似抱重物状,缓缓端起至胸前(怀中抱月),同时吸气(图45);两手交叉于胸前,同时呼气,饶复预备姿势。反复做7遍。
    要求:
    弯腰捞月时两腿要挺直,不低头,目视前方;上身随势而起时,要垂肩坠肘,颈部不僵直。
    功理:
    海底捞月,气贯掌指,蓄劲待发;向上捞起,则锻炼腰背,通手六经脉,并可提升“中气”,对内脏下垂疾思有一定疗效。
  第八节 霸王举鼎
  预备姿势:
  继“海底捞月”中的“怀中抱月”势(见图45)
  动作:
    接上式,两手缓缓上托至锁骨处后,小臂内旋,翻掌向上,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中指相对,用内劲徐徐上举,腰、腿、臂均用力挺紧勿松,成“举鼎”状(图46),同时吸气;随即两臂放松,从两侧缓缓下落--“八卦圈”,同时呼气;当两臂落至与肩平时坐腕,运劲外撑成“大字桩”(见图43),同时吸气;停1—3秒钟,再放松,徐徐下落,恢复原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
    上举时臂要挺紧,并保持指端相对。成大字桩时,要收腹挺胸,两腿夹紧,劲往下沉至脚心,上肢用多大力,下肢也用多大力。
    功理:
    双手托起上举,则导引气在胸腹中运行,以升举阳气,充养髓海,调理三焦。
    注:第七、八两节通常合在一起练习。
五、调气功
  第一节 拉气
    预备姿势:
    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手在腹前约10厘米处,“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在下,平“神阙”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和右手相距约10厘米(图47)。
    动作;
    滚气:左手在里向内、向上滚动,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滚动(图48),滚至右手心向上,并和“神阙”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约10厘米,两“劳宫”穴相对;
  拉气: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时缓缓拉开,停1--3秒(图49);
  压气:两手按原路线缓缓合拢,恢复抱球状。
  然后再“滚气”、“拉气”、“压气”,要领同上。左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做3--5遍。
    要求:
    两手成斜对角拉开,并始终保持掌心相对;拉开时吸气,合拢时呼气。
    功理:
    久练之则手掌“气感”日益增强,蓄积内气,导至掌指,即能“内气外放”,为人治病。
  第二节 转气
  预备姿势:
    同“拉气”预备姿势(见图47)。
    动作:
    右手心向外向上、左手心向里向下一齐翻转,右手向上推成“托天势”,左手向下成“按地势”,两手再用力上下推按到尽头,同时吸气--谓之“顶天立地”或“金刚托天”(图50);向左体侧弯腰,找开气门--谓之“转气”  (图51)。放松,直腰,右手从右侧向下转,左手在左侧向上转--谓之“八卦圈”,同时呼气。两臂转至与肩平时,掌指上翘90度,用力向左右平推,气贯“大陵”穴,同时吸气--谓之“大字桩”(图52)。放松,同时呼气,“八卦圈”--右手向下转,左手向上转,成左手托天、右手按地势;向右体侧弯腰--“转气”,再放松,直腰,“八卦圈”--左手向下转,右手向上转,至两臂与肩平,坐腕,掌指上翘90度,左右用力推成“大字桩”。做3—5遍。
    功理:
  调整阴阳,练气、练力。久练之自能运气外放,造福人民。
 六、收 势
    接“转气”结束时的“大字桩”0势(见图52)。小臂外旋,掌心向上,屈肘,手向头上方划弧,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吸气;掌心向下,经头前慢慢下落,同时呼气,导气至“涌泉”穴(图53、54)。提手、落手反复做3遍,恢复直立。
    要求:
    1、收势是防偏、纠偏的基本方法,因此,每次练功完毕,都必须认真做好收功导气的动作。如选练功法中的某桩势,在结束时先将左脚收回,手心向上从两侧提起至与肩平,然后再按上述动作做即可。
    2、两手内收时,手心不可对着耳朵。
  第二节 压气--雷声
    动作:
    做完收势后,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在挥右臂用手猛击左手的同时,收服提气,发出一声短促有力的“咦!”字声(图55);随即全身用劲,两脚用力抓地,后腿猛蹬起,瞪眼,直颈,大有怒发冲冠、排山倒海之势,其形好似战士在演练刺杀中的“跃进刺”一样,表现出一股神威。
    作用:
    虎有抖毛之威。每次练功完毕,大喊一声“咦!”不仅有先声夺人之感,表示练功完毕还有余力--振奋精神,更重要的是使你的五脏六腑震感憾一下,从而避免有气阻、气塞现象留在体内,以防止出偏差,同时,这也是“内练一口气”。
七、坐功
  第一节 平坐式
    平坐(也可盘坐)于凳上,两腿交叉。起势和其他有关要求同马步站桩—样(图56),在收功前也可做扳指法。
    收势:
    站起,同第七章收势。
    要求:
    凳子不宜过高或过低,两脚不能悬空;背部不靠椅背;不要意守,不需入静,自然呼吸。
    功理:
    其作用同马步站桩,只是得气较慢,适合于体弱而无力练站桩者,也适合于坐着看电视等情况下练功。
 
  第二节  单手合什式
   动作和要求:
   平坐(也可盘坐)于凳上,两腿交叉。右臂屈肘内收,掌心朝左,拇指对准鼻尖,相距约10厘米,其余四指松直朝上;同时左臂屈肘,小臂和地面平行,五指放松,掌心朝上,“劳宫”穴对准右肘尖,成单手合什式。两眼睁开,平视前方,虚领顶颈,舌舐上腭,含胸拔背,收腹提肛,自然呼吸(图57)。时间不要少于30分钟,两手可交换。
    收势:
    站起,同第七章收势。
    功理:
    本功主要用于养气、练气。几分钟后,下面一手的掌心可有明显的“气感”,或觉有股气从肘尖向下面手的“劳宫”穴压进,手举可有冷、热、麻、胀之感,甚至有撕裂感。上面手的指尖也有胀、麻之感。久练可疏通经脉,打开“劳宫”穴,不仅可以养气健身,而且可为“内气外放”打下基础。
  第三节  双手合什式
   动作和要求;
   平坐或盘坐于凳上,两腿交叉。上身自然松直端正,虚领顶颈,舌舐上腭,两眼睁开,平视前方。两手(手心向上)臂从两侧缓缓地抬起,略过头顶,随后从头面前慢慢地下落至中指约与鼻尖同高处,双手轻轻地合拢于面前,成“双手合什”式(图58)。练功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收势:
    两腿分开站起,两脚并拢,两手顺势而下,导气至“涌泉”穴,接拳再按第七章做收势。
    功理;
    本功是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功法。两手相合,则使两手臂之经络、穴位完全相对,从而不仅有利于疏通经络,充养内气,而且还有助于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第四节  盘坐式
   动作和要求;
   两腿交叉,自然盘坐(单盘或双盘皆可)于普通床或炕上(地面上铺坐垫,或同坐功第一式,平坐于椅子上),臀部可稍垫高一些,上身自然松直端正,虚领顶颈,舌舐上腭,两眼睁开,松肩含胸。肘可置于腿上,两手掌心朝上,重叠于腹前,拇指相对或相接,另四指并拢;自然呼吸,深、细、匀、长。时间要30分钟以上(图59)。
   功理:
   本功主要用于养气。室外气候不适或年老体质虚弱者,均可锻炼。
八、卧 功
  预备姿势:
  仰卧,两腿伸直,双臂置于体侧。
  动作和要求:
    宽衣解带,全身放松,舌舐上腭,两眼睁开,两脚交叉。两小臂弯曲,大小臂间夹角大于90度,手势同马步站桩时一样(图60)。自然呼吸,深、细、匀、长。练功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收势:    。
   两脚分开,双手由两侧向头顶划弧,再沿任脉下按,将气导至“涌泉”穴,反复做3次。不需马上入睡时,可站起来收功,方法同六章收势。
    功理:
    卧功主要用于养气,室外气候不适或体质虚弱无力练站桩功者均可进行卧功锻炼,年老体衰、气血两亏者尤为适宜。有失眠现象者,可借助卧功诱导入睡,当练至睡意袭来时,可自然睡去。
 

 

 

 

 

 

 

 

 

 

 

 

 

 

 


 
 
 
 

 

 

 
少林内经一指禅扳指(趾)
 
一、扳指(趾)功法 扳指(趾)功法是少林内经一指禅独特的有意念的练功功法,是本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到达本功上乘功夫的桥梁。 扳指(趾)功法在其他练功方法中是罕见的,谓之独特; 它是在站桩的过程中,按一定的指(趾)法规则扳动手指(脚趾),是有意念的; 少林内经一指禅由桩架、扳指(趾)、导引三部分组成,扳指(趾)是其中之一; 通过扳动手指(脚趾),调动内气的流动,疏通经络,加速内气的增长,是到达本功上乘功夫的桥梁。 二、练习扳指(趾)功法的前提 王瑞亭老师的著作中,在马步站桩后接着介绍了两套扳指(趾)法;姚金圣老师的著作中把马步站桩(高姿)和两套扳指(趾)法作为初级功法,将罗汉桩与其他的扳指法作为中级功法;徐鹤年老师将扳指法作为高级功法。其说法不一。但从“通过扳动手指(脚趾),调动内气的流动,疏通经络,加速内气的增长,是达到本功上乘功夫的桥梁”来说,应该是先通过站马步桩积聚内气,在疏通经络的基础上调动内气流动,才能达到治病及加速内气增长的目的。 (1)按照徐鹤年老师的说法,扳指法是内经一指禅的高级功法,必须要有一定的内气基础才能用于练习,否则是徒劳的。虽然人们活动手指的机会很多,但不是练功的手指活动是不会增加内劲的,譬如弹钢琴之类的活动,要扳动大量次数的手指,却不可能练出内劲功夫。少林内经一指禅运用特殊的桩架形式,加之气功师的布气导引法,练功者只要经过半年以上的桩架习练,经筋之力就会有所增强,脏腑对内气的承受能力就会有所改善,桩架在一段时间内就不会变形,内气就会随之产生,此时再配以适当指法,对练功者促发内气,加大力量,调顺十二经脉,增长内劲是有益的。因此,初练者不宜急于求成,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见到指法就练,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而且会产生偏差。即使到了习练扳指的时候,初练者最好在气功师指导下进行,以便随时纠正错误。平时摆架时,不要胡乱扳动手指。个人认为: 1. 从“通过扳动手指(脚趾),调动内气的流动,疏通经络,加速内气的增长,是到达本功上乘功夫的桥梁”来说,应该是先通过站马步桩积聚内气,在疏通经络的基础上调动内气流动,才能达到治病及加速内气增长的目的,否则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木之林。站桩好比道家功法筑基,初练者应以站桩为主; 2. 一套扳指法至少要四、五十分钟,在扳指前、后要各站马步桩五分钟,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小时以上。所以扳指的前提是站桩时间达到一小时以上,才能练习扳指法。 3. 我学一指禅功时已经跟了两位师长,已经能够发气。是老师手把手教的一指禅,老师叮嘱:三年之内不得与他人发气治病。现在想来,老师是真心爱护弟子,主要是积聚,避免损耗。当前网上有些人练此功造成虚脱,也许与练功不得法有关。关于早扳指还是晚扳指好问题,个人认为晚扳指好。只有经络通了(这里区别于常人的经络通畅),身体各部在站桩后调理好了,才能很好的调动内脏的气机。如果身体某个脏腑虚弱或有毛病,扳指调动该脏气机,气衰血衰,越调越衰,那就适得其反了; 4. 我扳指是在练一指禅多年后,并且大多数主要的桩架都练到家进行的。所以,扳指时与所属脏腑相通。记得在87年,老单位有位青年电工患乙肝,同我一起学练功。为不影响其练功,我就扳指。他感到我扳拇指时,肠子在动。我特地试了常速扳和快速扳,均是如此。我想,拇指是手太阴肺经,络大肠。故大肠-肺出中府到肩胸-手臂-拇指。 三、手指扳动时间和动作要领 1. 手指扳动时间 现在扳指的动作版本很多,大多数是一上一下1分钟,扳下、停留、复原。看是简单多了,但与快速扳指法,只区别在多了一个停留。我学的时候,书都没出来,扳指一上一下是2分钟,上下各是1分钟,而且是很缓慢地扳,有些像气催动手指扳动。情况大不动呀。我认为,再早的版本《达摩内劲气功一指禅功法》俞建明著,所述内容保持了阙老功法精华。 2. 动作要领 (1)马步站桩5分钟后可以开始扳指,扳下的手指恢复松直状态后,略微停顿可接着下扳另一指;不用恢复梯形掌式; (2)在扳指前,轮到该指扳动前,先要将该指稍微上翘(为说明问题,量化为上翘2-3毫米)下扳。下扳时,该手指的关节是松直的(不是指掌指关节,即靠近手掌的关节,此关节也要求比较松,不要求直); (3)除下扳的手指外,其邻近手指不能跟着动。意思是说,当邻近的手指受下扳手指影响跟着动时,该手指就不要再往下扳,这是该手指现时下扳的极限,随着扳指练习,会逐步不断突破现时下扳的极限。 平时没事时,用另一手帮着扳屈手指,使其他手指不动扳到最大限度,注意不要硬来,以免扭伤。 (4)手指扳到位后,几乎不停顿,接着往上缓慢地复原成松直状态后,再按上述操作。 (5)整套指法扳完,恢复马步站桩手势站桩5分钟后收功。 四、扳指时扳错或忘记了扳指次数怎么办? (1) 遇到上述情况,马上握紧拳头,从该扳指法的第一指第一次重新开始扳指。 (2) 扳指时遇到突发事件,可以记住已扳手指的次数,下次接着往下扳,一般应当天完成该扳指法。 由于发的匆促,错误难免,也不够完整,我会根据大家的提出的问题,逐步完善有关内容。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教程18

是手补手泻:施治者用双(单)手劳宫穴或剑指在病区或穴位先顺时针方向施转发放外气,然后逆时针方向旋转,但顺逆次数要相等,如果顺多逆少是补中有泻,逆多顺少是泻中有补。

⑤推

推包括拉,也有三种手法三种作用。施治者运用双(单)手劳宫穴或剑指,在病区或循经上下、右左推拉,推与拉次数相等,即手补手泻,推多拉少或拉多推少是补中有泻或泻中有补,循往为补、逆往为泻。

⑥拔

此法只用于热、实、湿、邪气过多。施治者立于患者足后,用鼎立指(拇、食、中指)在患者涌泉穴捏住病气撂下入地,如此反复几次,注意不能过多(10次),防止过极。

⑦泻

补的反方向,即逆时针,逆往为泻。

⑧镇

也是震荡。施治者掌心成瓦状朝向患者病位,离体约一尺,向下猛打似用气镇,离体五厘米处停止,手掌猛然撑手压气,然后手握拳上提原处,如此往复多次。

这八法归纳起来为补、平、泻三法。“补”、“烤”为补法。患者—般有温、热、涨和舒适感觉,有温经散寒、补充患者元气、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和、推、疏、镇为平法。旋转、提、拉、推、压、顺逆次数相等即平补平泻。患者一般为酸、麻、痒、虫爬感串通,有活血、散淤、祛风、消积解郁,行气止痛的作用。

泻、拔为泻法。逆往方向推拉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患者有凉或沉痛的感觉。有泻火退热、镇静、祛除体内经络及脏腑内的实热等作用。概括地说一分为二:补法适应虚症、寒症、阳症。在治疗中要服从需要,有的病用一种治法即可,有的则需要几种治法方能奏效,所以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疏法只能开始治疗时使用,镇法只能在补、烤合法的基础上运用。在一次治疗中泻法只能用一次,以防止过极。在治疗前根据病体、病情,周密制定医案,认真施治,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几点注意事项:

①在施治前要诊断正确,同时要问患者是否穿有丝绸物,因外气不能穿透丝绸物。要观察患者面色,时间不少于15分钟,结束前从头至足在背后拉三下气,即收功。

②对患者进行卧位治疗,施术者要站后为宜,从上而下发气,施治者与患者要形成一个水位差。

③施治温度,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0℃以上较为理想,不宜开空调和电扇及吃冷饮。

④疗程一般为七天,每天一次,七天中要休息一至二天再进行。一般三天后即有明显感觉。

注意修德:具有奉献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外气治病是能量物质的转移,需要补充营养、休息,收费要合理。

初练气功者不得放气治病。

自身体力虚弱者不得放气治病。

上了年纪者不得放气治病。

6.外气调频七法

调频七法是临床实践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1)手控法

术者一只手施放外气给患者治病,另一只手置于自己身后(胯后,掌心朝后),有节奏的一捏(紧),一放(松),如捏“橡皮圈”似的,如此反复进行。

(2)足压法

在施治中,术者一只脚站立,足趾抓地,另一只脚足趾点地,后跟抬起来,有节奏的一踏(紧),一抬(松)如此反复进行。

(3)肩摇法

术者一只手发放外气治病,另一只手像火车轴连杆似的向前、向下、向后做摩肩动作,反复进行。

(4)添温法

施治中,术者一边施治一边喝热水,以及营养冲剂、红参、蜂蜜等,热量高的为宜。

(5)腹鼓法

术者在施治中,将自己小腹有节奏地一吸一鼓,以调动带脉之气。如此反复进行。

(6)采气法

施治中,术者背朝太阳或背朝月亮,用一只手施治,另一只手置于自己身后,用手心和后背采太阳之气。

(7)眼视法

在用一只手施治时,术者用眼睛从自己治病的这只手的肩上开始,从臂上缓缓向下扫描至外劳宫穴,以意领气的收视,重复进行。

以上是我的经验之谈,也可以说是我的成功之谈,但不是定律。气功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治百病。我们是人,不能把自己标榜是神、救世主,故此仅供参考。本功的每节动作,就是康复体疗自治的方法。“健康长寿何处求,一指禅功解君愁!”

7.外气施治的临床经验

给患者治病,首先要让病人放松,根据病情采取病灶局部治疗,循经导引或按经穴治疗,采取相应的手段。

(1)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病,要学点心理学,要当“灭火队”,不要火上加油,使患者有个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治病。待患者心静下来后,取坐势,双手搭在膝盖上,脚超过膝盖放松,气功师站在患者旁边或身后,用“劳宫穴”在患者“百会穴”贯气,用下压之势。对于严重者要用鼎立手法,从脚心涌泉穴向外拉气。收功时,食指在百会穴转三圈,然后用手掌从头顶背后缓缓拉至长强穴。

(2)气管炎

用指功对天突穴发功,放气前,先用拇指在天突穴顺时针按摩50下。

(3)聋哑

①鸣天鼓以震动,时间可长一点。

②烘法,两边耳朵内放一小钢球用劳宫穴放气,两耳同时烘烤。

③在哑门穴放气。

④在百会穴放气。

⑤骨导:用中指插入患者耳孔,在手臂上打击进行测试(辅助动作)。

⑥语言口型训练。

(4)面部神经麻痹

嘴歪,用劳宫穴烤患者两颊车穴、地仓穴,5分钟后用一手推一手拉,如此反复进行。要拉得过一些,即矫枉过正。

(5)偏头痛

①疏导法:一只手托住患者后脑,用另一指手从患者前发髻往后梳,或用双手劳宫穴发功往后梳。

②振烫法:用一只手盖住患者百会穴在百会穴用手背击外劳宫三下。

(6)脑溢血

即半身麻木(指头痛),用劳宫穴在患者头部麻木的另一侧烘烤,然后按揉抬肩穴、举臂穴并用剑指发气。

(7)手麻

手麻一般是颈椎引起的,先治颈椎。

(8)漏肩风

指肩髃穴、肩井穴,先按揉后烘烤。

(9)心闷

用劳宫穴在胸前后对称地从上至下来回缓缓拉(往下平行)。

(10) 胃

用劳宫穴发气,前后烘烤胃部以及前后平拉。肚子痛烤神阙穴。

(11)胃下垂

用手往上托。

(12)腰腿痛

腰腿痛,“委中”求,下腿痛,在腿肚上“承山穴”贯气。

(13)坐骨神经痛

患者手朝后,在环跳穴、风市穴治疗。

(14)脚踝痛

指昆仑穴,配合按摩推拿。

(15)瘫痪

先在头部烘烤,左侧偏瘫在右边头部烘烤,右边偏瘫在左边头部烘烤,然后点穴拔经,抬肩、举臂,曲池穴、合谷穴用剑指贯气,并配合推拿手法。下肢点穴痹关、迈步。

①金属球导入法

适应症:较严重的下肢瘫痪症等。

治疗时,置于患者下肢相应的一个或多个穴位。施治者手掌上放置若干个金属球,手心成正状,托住金属球,手指自然伸屈对着患肢部位,手掌上的金属球越多,效果就越好。

②铜线导入法

适应症:骨不连(骨折后不能愈合)。

治疗时,在患者骨断外用铜丝缠七八圈,施治者用食指、拇指分别捏住铜丝两头,放气导入。但施治前要查看片子诊断清楚,不能盲目治疗。

注意:内气外放气功师必须注意自身保护和保健。古人云:“放气等于放血,是能量的转移,黄金有价气无价。”气是人的生命之源,不能过量,适时进补。要学会采气法:向大自然索取能量;采太阳气、月亮气、树木花草气等。睡眠休息要好,注意养身之道,收入和支出要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网络的有机体。疾病的本质是五脏之间的不平衡。五脏扳指功通过扳指,默念字诀,结合方位来调节五脏气机,使五脏之间恢复协调,产生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效果,该功法起源于佛家密宗气功,原释家八式的第三式合五脏。

 

五脏扳指功 - 气功人网
http://www./qigong/gongfa/2012/467.html

五脏扳指功-国家医学考试网

http://www./thread-206527-1-1.html

 





内劲一指禅振抖催气功

振抖催气功
   振抖催气功是本师门的传统功法之一,是练功者通常在经过半年至一年马步站桩训练的基础上,为了把气练活,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练功法.
 
动作要领:练功者,按照马步站桩的要领调整好姿势后,在两脚不离地的情况下,两腿有规律的上下抖动,犹如骑在跑动着的马上一样.
 
功理:本人从几十年的练功实践中体会到,就某种意义上说,久卧不如一坐,久坐不如一站,久站不如一抖.在马步桩中,通过两腿有规律的上下抖动,致使腿上的肌肉产生有规律的收缩,放松.这不仅强化了马步站桩的体内反搏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活化全身气机,疏通经络,打开穴道---特别是劳宫穴等,而且还有利于加快体内生物分子和磁性物质的有序化,从而达到增大功力,增强内气外放,外气内收的功能.
 
要求:1-通常应在站马步桩5分钟以后才开始振抖.
          2-振抖频率应慢-快-慢.一般每秒1-2次,振幅10公分左右,时间3-5分钟左右.
          3-量力而行,年老体弱,严重心脑血管病患者,应以把握到身感温热,微汗,舒适为度.
 
自学指导:马步站桩姿势待有气感后进行振抖,随着上下振抖,手上有气息脉冲式感觉,注意脏腑的放松,则会伴有自我按摩脏腑的作用,为体会不同体态时的气感情况,站桩姿势高低,振抖的幅度和频率可以酌情改变,以进行比较.
 
           振抖催气功的原理: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的功法,经过30年的练功教学实践,大彻大悟,深深体会到久卧不如一坐,久坐不如一站,久站不如一行,久行不如一抖.因此谐振荡颤抖是缩短练功的进程,快速进入气功态,打通全身经络,穴位,气门.开天目的钥匙和锁的关系.
          .谐振荡颤抖运动的由来:物质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的往复运动,就是震荡性的运动,颤抖运动就是震荡.自然界一切都在变化,物质和物质紧密接触就是摩,加上推就是震动.世界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振动,宇宙间的天地,星辰,河海等,乌云的相撞就产生闪电,发电机转动就能发电,古代的钻木取火等等.我们的祖先早就不自觉的运用到这一有益健康的运动原理了.




少林內勁一指禪(附圖)  

 

(附图)
少林內勁一指禪練功圖 - 释诚子龙 - 释诚子龙
少林內勁一指禪練功圖 - 释诚子龙 - 释诚子龙
少林內勁一指禪練功圖 - 释诚子龙 - 释诚子龙
少林內勁一指禪練功圖 - 释诚子龙 - 释诚子龙




 
【合成音画】嘀嗒
 

flash文件较大,请耐心等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