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厉害女士”看《人物》之诡

 风临酒把2 2013-02-08

龙年即将结束,蛇年即将开始。

谁能想到?《人物》记者如毒蛇之口,开了蛇年之先河。

对《人物》不了解,只看封面,三俗明星郭德纲鹤立鸡群。发型如鸡冠,挺拔如长鹤。大概这就是《人物》之人物了,可他们为什么去采访袁厉害?不知道!

但,“厉害女士”一文对于一个劫后余生的女人,无疑如匕首和投枪,杀伤力不容小觑。虽然袁厉害在兰考是个收养孤儿的中年老太,但与郭德纲这娱乐大家相比实在是沙砾与高山之比。真不知道,《人物》记者为何如此垂青,花了七天时间,草成此文,来讨伐这个无力的女人?

还是先看看《人物》记者对袁厉害的定义吧!

她精明、警惕、狡猾、心思缜密,自我保护欲望强烈。她熟悉明里暗里的各种规则,甚至是掌控媒体心理的好手,多数时候都能取得采访者信任,达成自身目的,并巧妙隐藏秘密。

从这段“声情并茂”的文字中,袁厉害还是一个兰考县中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吗?不是袭爱爱,也应该是丁书苗。

“精明、狡猾”,其实是一个意思,说明这个女人狐狸一般,其褒贬之义一句自明。“她熟悉明里暗里的各种规则”,如此夸张的用词,形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老太太,这位记者竟然不知道脸红为何物?还有:“掌控媒体心理的好手”,能享有这样的评价,她该是何等样人?能与记者打交道,而且,掌控记者,恐怕这是很多国家领导人都难以做到的。袁厉害,如此厉害?

此次采访,其它的好像都是铺垫,主要是说袁厉害有20余套房产。似乎这又是一个兰考版的“房婶”,人物杂志又在为我们的反腐运动推波助澜。可是,后来河南大河报说:《人物》目前公布的四套房产,其实为一处。而袁厉害投资的房产,竟然是一堆废墟。而当地房产主管部门也声明,人物杂志并没有向他们采访。而且,据房管部门掌握,袁厉害根本没有什么20余处房产。袁厉害本人也在喊冤:难道我儿子结婚的房产也要算在我的名下吗?

而且,2月7日,袁厉害女婿公布岳母房产,仅三处。

《人物》杂志这篇文章,抛弃了新闻报道必须的客观与公正。除了先入为主的对袁厉害的定义外,写实的不多,小说般的演绎却处处皆是。

如:听说哪儿有无主土地,她就率领“童子军”前往占领,搭个铁皮屋棚“火线入主”,以造成土地归其所有的既成事实。

来人走后,她会费力弓起身子,让儿媳妇从她屁股底下把钱摸出来,数数有多少。

类似这样的形容文字,无不带有笔者的主观联想,什么叫“童子军”?什么叫“火线入主”?记者主观臆加的东西太多。而且,这主观的臆加,让我们感觉的是记者的不良之心,大有泼妇骂街之意。根本缺乏一个记者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与水准。

先说土地占领,如果在兰考,占领一块土地如此容易,那兰考成了什么了。何况土地怎么能无主?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所有,这不是起码的常识吗?即使你获得土地,也仅是使用权,时间最长为70年。怎么这位记者连这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

至于对其数钱的描写,更像一个小说。无非是使用形象语言,想感染读者。在这一描写过程中,记者的恶意更是跃然纸上。

一个没有文化的妇女,数个钱怎么了?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你何必如此,直接说她爱钱如命不就完了吗?我觉得,一个农村妇女爱钱没有错,因为,那是她生活的必须。

再看看这段文字:

火灾之后,兰考城里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沉默。记者随机采访路人,对袁厉害三个字大多讳莫如深,有知情人提醒,当地人已被封口。焦裕禄陵园中,一对打扮“洋气”、本地口音的老太太听到记者问袁厉害,马上说,“我们都是农村来进城玩的,我们啥也不知道”。而在“花园”旧址,做花鸟营生的老邻居对记者撒谎道:“袁厉害天天都在,孩子吃得很好,过得也很好,没有条件差,我一直都看着他们长大。”

这段话更有意思,记者拉了两个莫须有的人来作证。前者,记者称其打扮“洋气”。何谓“洋气”呢?兰考人看她洋气,北京人可能看她土气。这样的语言不就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呢?后者向记者说的话,记者一点儿依据都没有,竟然断定他是“撒谎”!毫不客气地说其是“撒谎道”。这人到底是记者、还是“神探”?

就是王力军作为一局之长,在重庆,他也制造不了这样的氛围,去打造诡异的沉默。袁厉害是什么人,竟然能让一个县城的人三缄其口。

总之,这篇文章一看就能感觉到作者的出发点,其中的臆想和猜测,使人们十分露骨地感觉到作者的卑鄙意图。

在中国,很多人喜欢造神。一个英雄出现,立刻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紧接着就是文人的吹捧。于是,英雄就变得不像个正常人。连平常的言谈举止都要登高望远。

其实,正常的英雄只是某一阶段,某一事件上有了英雄的行为,他怎么可能事事英雄,处处英雄,超凡而脱俗呢?

英雄也有狗熊的时候,狗熊也会有英雄的闪光。看一个人,要看她的主流,看她的大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医院门前摆个小摊,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别有用心的人的指责,甚至是要承受《人物》这样的攻击,而能收养成百的孤儿。就这一点人性的闪光就足以射进世人的心理,她的慈善之心,本身就是英雄的善举。

可以很简单的做一个考证:这位洋洋千言的《人物》记者,你可以收养一个残疾孤儿吗?

用你那样的笔调,用你那样的语言,用你那样的视角去报道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老太。难道你就没有一点儿良心的愧疚?

是的,袁厉害不是圣人,她是一个没有文化,而且需要金钱的农村女人。可她根本不精明,更不狡猾,否则,她也不能向这位别有用心的记者和盘托出自己的一切。

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她完全有权力生活的好一点。有权力让她的住房宽畅一点,有权力拓展她的收入渠道。不管她是不是收养孤儿,在这一点上,任何人无权指责。

至于,修几条路,包一点工程,恰恰说明我们的政府还有良心未泯的官员。这是兰考唯一应该肯定的政绩,尤其是社会福利这点上。而接受一点儿捐助,更是无可厚非。她不是在真空中生活,她需要接地气。

正像有一篇报道所说:袁厉害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她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一切,包括自私、愚昧,以及性格中的泼辣、大胆和爽快。但她怀有的慈善和关爱之心,足以使她成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其它的,那都是“中国故事”。

当然,如毒蛇之口开蛇年之先河的《人物》记者也属于这“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