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论暑症(2009-07-16 22:14:47)

 成为亨特 2013-02-10

中医论暑症

(2009-07-16 22:14:47)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狼百病论治

中医论暑症

《节斋》:暑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为证: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大渴引饮,头疼自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癍,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矣。
《本事方》:暑脉弦细芤迟。何也?盖寒伤形,热伤气,气伤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细芤迟,皆虚脉也。
《活人方》:中暑与热病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以此辨之。
《直指方》:伤暑之证,面垢自汗,身热背寒,烦闷大渴,倦怠少气,毛耸恶寒,或头疼,或霍乱,或四肢厥冷,但身体无痛。
《张仲景》:中暑之证,六脉沉伏,冷汗自出,闷绝而昏不知人矣。太阳中喝者,暑病也。发热恶寒,身重头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少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云岐》:何故洒然毛耸?盖病热则诸毛孔开,故洒然恶寒。口开前板齿燥者,齿乃骨之精,今燥者骨热也。
《医学正传》:仲景《伤寒论》中,一证曰中喝,即中暑也。脉虚而微弱,烦渴引饮,体热自汗,宜清暑益气汤等补益之剂。又,一证曰热病,即中热也,脉洪而紧盛,头痛身热,口燥心烦,宜白虎汤等清凉之剂。
《东垣十书》:静而得之为中暑,中暑者阴证,当发散也,或避暑于深深大夏得之,其证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苍术白虎汤,或六和汤加川芎、羌活、苍术,或二香散。又,动而得之为中热,中热者阳证,为热伤元气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其证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焖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天热,外伤肺气,宜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丹溪心法》:其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呕吐者,胃口有痰饮,此冒暑也,宜用黄连香薷散。又,其身热头痛,燥乱不宁,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肉分,此伤暑也,宜用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又,其咳嗽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此中暑也,宜用清肺生脉饮,白虎汤,益元散。
《世医得效方》:中暑复伤风,搐搦不省人事者,宜先服苏合香丸,候其苏省,乃与他药。
《医学入门》:暑风暑厥者,但以手足搐搦为风,手足逆冷为厥,并宜二香散,或人参羌活散合香薷散服。
《古今医鉴》:夏月感寒者,乃取凉之过也,或纳凉于凉亭水阁,风寒以伤其外;又食冰雪生冷瓜果以伤其内。其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或胸腹痛,呕吐微泻,宜藿香正气散去白术加苍术,加羌活。若感暑风,痰塞喘急,六和汤倍半夏加羌活、川芎。
《东医宝鉴》:暑毒入肠胃,致腹痛恶心呕吐泄泻,宜香薷散,六和汤。又,身热自汗,烦渴引饮,即中喝也,宜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益元散
《直指方》:人之心包络与胃口相应,胃气稍虚,或因饥冒暑,则暑毒自口鼻而入,凝之于牙颊,达之于心包,如响应声,急漱口而勿咽可也。
《张仲景》:伏暑之证,背寒面垢,少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热,小便已,洒洒然毛耸。
《医学入门》:伏暑者,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变出寒热往来,霍乱呕吐,疟痢烦渴,或腹痛下血,宜酒蒸黄连丸,消暑丸。
《丹溪心法》:人有春未夏初,头痛脚弱,食少体热,世俗谓之注夏病,属阴虚,元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黄柏、白芍、麦门冬、五味子,有痰加天南星、半夏。
《丹溪心法》:夏月多食冷物,过饮茶水、冰浆,致伤脾胃,呕吐,霍乱,故治暑药,多用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之药。又,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
中暑急救
《丹溪心法》:凡觉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闷,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不能嚼,水研灌之,或灌人尿半碗,或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饮之。
《丹溪心法》:中暑昏闷,痰壅不省至圣来复汤为末,水调下。
《三因》:中暑闷倒,急扶阴凉处,切不可与冷水,以布巾、衣物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续以热布、衣物热土,积于脐上,冷而易之。又,夏月在道中,中热喝死者,急扶在阴凉处,取途中热尘土,积死人心,又积脐上作窝,令人尿其中,即活。
《世医得效方》:中暑不省,皂荚灰,甘草炒为末,温水调服。
《医学入门》:中暑神昏,惊悸妄言,辰砂益元散,水调服。
《万病回春》:虚人及老人中暑,迷厥不省,宜竹叶石膏汤加附子,冷服之。
《东垣十书》:火炽之极,金伏之际,心火盛则甘以泻之,故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孙真人曰: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是也。麦门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而清肃肺气,微加黄柏之苦寒,以滋水之源,除两足之痿弱也。又,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
【生脉饮】麦门冬二钱,人参、五味子各一钱,水煎,夏月代熟水饮之,或加黄芪、甘草各一钱。或加黄柏二分,服之则令人气力涌出。(《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三伏之时,大热伤气,养生家于此时尤慎之,若纵欲恣酒,则令人内肾腐烂而死。
《活人方》: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始凝,及冬乃坚,是故慎房室,固养精气。又,凡盛夏冲热,切不可以冷水洗手面,大损人目。
《卫生歌》:四时惟夏难将摄,伏阴在内腹冷滑,补肾汤药不可无,食饮稍冷休哺,心旺肾衰何所禁,特忌疏泄通精气,寝处惟宜谨密间,默静志虑和心意,米浆菜茹不宜人,必到秋来疟痢。
[卷中 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王宇泰·《证治准绳》论暑
论曰∶此事难知,伤暑有二,动而伤暑,心火大盛,肺气全亏,故身脉洪大,动而火胜者,热伤气也,辛苦人多得之,白虎加人参汤。静而伤暑,火胜金位,肺气出表,故恶寒脉沉疾,静而湿胜者,身重也,安乐之人多受之,白虎加苍术汤。伤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热烦闷,或头疼发热,亦有身痛者,更有痛甚,身如骨碎者,神思倦怠殊甚,暑伤气而不伤形故也。但身体不痛,与感风寒异,宜香薷饮、六和汤。呕而渴者,浸冷香薷汤,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呕不止者,枇杷叶散去茅根,吞来复丹。呕而痰,却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汤,或消暑饮。又有不泻而腹干痛者,六和汤煎熟,调苏合香丸。暑先入心者,心属南方离火,各从其类,小肠为心之府,利心经,暑毒使由小肠中出,五苓散利小便,治暑上剂也。暑月身痒如针刺,间有赤肿处,亦名暑风,末子六和汤,和消风散,酒调服。暑风而加以吐泻交作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贴,加全蝎三个。有暑毒客于上焦,胸膈痞塞,汤药至口即出,不能过关,或上气喘急,六和汤浸冷,调入麝香少许。暑气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烦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继进白虎汤。若服药不愈者,暑毒深入,结热在里,谵语烦汤,不欲近衣,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当用调胃承气汤,或三黄石膏汤。按∶承气汤必不可转用。
本人心得:现正值夏月,夏日炎炎。为医者当知时令,气候对身体的影响。
(1) 夏为火,易耗气伤阴。气虚卫气不固而自汗,汗多阴虚而内热,少气则倦怠,身热则烦躁。热郁生湿而发黄,热入营血而发癍。
(2)心旺肾衰,心脏病患者倍加防范。阳虚者,气更虚,无力以动;阴虚者,无水制火,心火更炽。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搐搦不省人事。
(3)热怫郁则易生湿。湿气熏袭,人不自觉,冷水洗手面,冒雨行湿,纳凉水阁,风寒伤其外;饮冰雪凉水,生冷瓜果,滞脾生湿,郁遏气机,湿滞伤其内。阳气不升,故头痛闷绝;浊气不降,故恶心呕吐。湿伏三焦肠胃,寒热往来,腹痛胀满,霍乱疟痢。
(4)中暑中暑有别。中热阳证,热伤元气,宜清暑益气;中暑阴证,寒遏阳气,宜清化湿热。

老狼整理
2009年7月12日14点2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