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名臣滕子京为何墓葬青阳?

 asan4098 2013-02-10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大凡读过《岳阳楼记》的人,不会不知道滕子京的名字。但是,宋代名臣滕子京最后终老何处?葬于何方?却鲜为人知。
其实,滕子京墓在安徽省青阳县城东3公里新河镇金鸡岭下。他为何墓葬青阳?
引子 滕子京墓石狮被盗
日前,有读者爆料,青阳县滕子京墓地的两只石狮子和一块石碑不见了。该读者爆料后,很多市民、网友对此十分关注,纷纷留言谴责偷盗文物者,滕子京墓作为青阳县重点保护文物,不应该“跑”掉两只石狮子。
该读者介绍,“原来滕子京墓墓碑两边原来有两尊石狮子,墓的右边原来有一块石碑,但现在都不见了。”针对读者反映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青阳县博物馆馆长朱献雄,他介绍,1994年前后,有人找到了一块明代的名臣碑放在滕子京墓前,县里又摆放了两尊石狮子(后来造的),也就是上文中读者提到丢失的石狮子。日前,该县博物馆以书面形式报了警。
回顾 国道拓宽墓葬北移
青阳金鸡岭山岭不高,因其状若金鸡而得名。岭前有一隆起的黄土岗,形如金龟,故称“金龟原”,“金龟原”西北角的田畈之中有一很小很小的孤山,形同绿珠嵌于之中,名为“抱珠墩”,滕子京墓原本位于金龟原,形成前抱珠、中骑龟、后倚金鸡之势。墓后半里处穹碑巍峙,上书“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公神道”12个大字,肃穆壮观。这是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蔡立身书刻的名臣碑,还有清光绪十二年知县能祖诒撰刻的“重修滕公墓并置田记”碑各一块,后被破坏。滕公墓地四周,山峦起伏,林木掩映,景致清丽,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1981年,青阳县ZF把滕子京墓确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但因墓地紧靠318国道,1992年国道拓宽,无法避让,只好将其墓从国道南侧的金龟原迁至国道北侧的抱珠墩复原。并重建了墓碑。
考证 其父怎葬于九华山后?
滕子京死后,没有葬于政通人和的巴陵郡,没有葬于他的出生地洛阳,也没有葬于他终老之地苏州,而是葬于安徽青阳,原因何在?
据各种历史资料分析,一是因为滕子京喜爱池州、青阳、九华一带的山水之美。《青阳县志》就有记载,滕子京著有《九华新录》、《九华图》。而且滕子京在游历时流露出了百年之后希望安卧青阳的愿望,所以滕子京死后,范仲淹为其所作的墓志铭中,就有“君昔有言,爱彼九华书契”的语句。
二是因为滕子京在这一带做官之时(徽州知府),滕氏家族便陆续迁入青阳,其年迈的父亲也到此养老,且死后葬于九华山后。以至于从宋朝到清朝中叶,在滕公墓的东北数里处形成了名门望族滕家冲,但清嘉庆之后又陆续外迁。所以滕子京于苏州任上去世以后,滕氏家人奉公遗愿将其归葬于青阳县金龟原,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史实 在青阳为父守孝九年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帝行宫遭雷击引发火灾,朝廷以为有人纵火,故下令御史府在大内从严追查。当时,身为大理寺臣的滕子京也住在内府,为避免内府居官者遭无端怀疑,抑或蒙受不白之冤,他与秘书丞刘越(亦进士出身)同时上疏,指出这是天灾而非人祸,劝皇上不必兴师动众,免得人人自危。岂知以言获罪,朝廷正愁查无根据,故将大胆言事者抓捕牢狱。
这年,刘肃太后临朝听政,奸臣得宠,忠臣受压。凡直言谏事触犯太后者,均遭政治打击。不过,刘太后并无追究滕、刘二人的真凭实据,不久后即宣告二人还政。但刘越受惊吓去世,滕子京则遭贬谪调出京城,至知信州,监鄱阳郡榷酤。这榷酤是监管酒税的官职,滕子京胸怀大志,对这样的职务显然不满,便退而求其次,向朝廷提出改任池州郡榷酤,不准。滕子京又提出以葬父为由,请求辞官回青阳邑九华山为父守孝,被恩准。这一“守”就是九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