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真功夫 当代有传奇![]() ![]() 20121113/天蟾逸夫 1. 当晚四折戏,以简版《挡马》打头炮,尽管情节不完整,但杨霞云和陶永晶那干净的短打功夫令人颇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感。天下第一桥里,杨霞云所扮青蛇的独特“蛇形气质”令人印象深刻,所谓“文戏武做”在这里呈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许仙有一系列“吊毛”、“飞跪”、“抢背”等跌扑动作,十分吃重,但整体表演节奏却又极为流畅,很多动作甚至根本没有让观众提前心理准备的先兆,似乎都是极自然、极轻松地镶嵌在表演里。《辕门斩子》和《大破天门阵》是前后剧情关联,在前者,杨霞云塑造了一个娇俏动人又未脱草莽之气的穆桂英的形象,一身本事又深情可爱,灵动传神,不仅受到台上人物的‘喜欢’,对观众也极有感染力。这里的杨霞云表现出的是出色的文戏功夫,而在大轴《大破天门阵》里,则充分展示了其刀马旦的能力。看得出,最后一折每位演员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主演杨霞云尤为光芒四溢,高超的技艺加上极佳精气神撑起了强大的气场。 在时下的戏曲舞台上,很多技术动作都不少见,但动作之间的衔接如此之迅捷流畅,动作的表现又如此的规范到位,是极少见到的。而且就当晚登台的杨霞云、楼胜、巫文玲论,几乎个个都是嗓音甜美、扮相漂亮,更重要的是文武兼备,舞台生动,既能完成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又能胜任人物的塑造,即便边舞边唱也完全不见一般演员气息不稳的现象。 当下的戏曲舞台上,能有这么一班八零后青年翘楚,实乃时代的幸运。 2. 而此番来沪的演出,与传统舞台相比有变化,按说明书言为“对导演手法、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这份“创新”在《断桥》的后半段,就是一个个定格的造型,而且每一次定格必换成暗背景聚光灯模式,初看别致,实则如一道道蛮力硬生生将一出戏切成碎片,上半段演员流畅的表演、高超的技艺所营造出来的绝美的舞台气氛完全被打破。在《大破天门阵》里,则是开场部分的所谓气氛营造,以及挤满舞台的女兵男将,既失去了传统观念舞台美学里以少见多的意境,又没办法照搬真实的战场场景,两头不靠显得尴尬。 当然,此番是参评本届艺术节白玉兰奖,可以理解,因为环境使然,或者这是反映了当前评比的口味。但在这样的干扰下,相对极为出彩动作技巧,婺剧的“戏味”显得不足。《挡马》为简版,姑且不论,《断桥》前半部分在一连串精彩的动作表演之后,观众的胃口已经被提到相当的高度,如何提升后面文戏的感染力其实本身就需要精进打磨,而目前用频频的灯光变化加造型定格则反有负面作用。大轴《大破天门阵》是彻底的打戏,看得出编创的心思都在舞台动作设计之上,但固然吸引人,但相对《辕门斩子》而言,后者更像是一部戏,因为更有人物,更有情趣,尽管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却满台生辉。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谛所在恰恰是将后者尽可能地呈现出来,以最本真的自我达成特立于世之文化大美,而不是去迎合想象中的外界的审美方式。婺剧里藏着“京剧的祖宗”、拥有四百年悠久历史,重要的是至今仍鲜活地、扎实地存在民间,她既有来自传统深处和生活基层古朴粗狂的一面,又有浙江乡土充满灵气的一面。这才是婺剧真正的魅力所在,藉此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绵延和真正的文化传递。所以婺剧暌违数十年来沪演出、评奖自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将来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的存在,它不是转瞬即逝的热闹展示,也不是昙花一现的流光溢彩,而是普通到可以常来常往,成为你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有你们,我们必将重逢。 -----------------------------剧照--------------------------- 【挡马】★★★★ 杨八姐:杨霞云、焦光普:陶永晶 -------------------------------------------------------------- 白素贞:巫文玲、小青:杨霞云、许仙:楼胜 ---------------------------------------------- 穆桂英:杨霞云、杨宗保:楼胜、杨延昭:黄维龙 ------------------------------------------- 穆桂英:杨霞云、杨宗保:楼胜、萧天佐:蒋伟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