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蛇乃“冤屈垂尾形”<BR/>“长虫”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11

  “蛇”,异体为“虵”。象形字。

  “蛇”的甲骨文像一条长着三角形头的蛇,金文形象化,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成“它”,“它”为“蛇”的本字。《说文·它部》:“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屈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楷书之后,人们另加“虫”写作“蛇”,意为它也是虫。人们把蛇也叫作“长虫”。异体“虵”从也,表示同样也是虫的意思。

  “蛇”为一种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捕食蛙等小动物。蛇类是鼠类的主要天敌,毒蛇咬人可造成蛇伤,甚至有生命危险。《左传·庄公十四年》:“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永州的郊外盛产一种特殊的蛇,黑色的底白色的花纹。“螣蛇”也作“腾蛇”,是古书上说的能飞的蛇。《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

  蛇大体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一般圆形蛇头的蛇为无毒蛇,而三角头的蛇为毒蛇。陆地的蛇除了眼镜王蛇之外,其他的蛇一般不主动攻击人。大多数人对蛇都没有好感,但蛇却浑身是宝,蛇蜕俗称龙衣,可以制皮革;蛇油可以合成化妆品;此外,蛇胆、蛇肉、蛇卵、蛇血、蛇毒等都有很多用途。

  蛇是很有灵性、富于变化的动物,所以在历史上关于它的传说故事非常多。“一龙一蛇”指忽而像龙的出现,忽而像蛇的蛰伏,变化多端。比喻人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巴蛇吞象”比喻贪得无厌。“巴蛇”是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成语“蛇毛马角”指蛇生毛,马出角,以世界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指有名无实者。“蛇雀之报”指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隋侯出行时看见一大蛇受伤,身体断成两段,就停下来拿药把它敷接上,一年后蛇衔来明珠以报救命之恩;汉代的杨宝小时候看见一受伤的黄雀从树上坠下来,被蚂蚁所困,杨宝救下它,养了几个月后放生,后黄雀变成黄衣童子,手拿四枚白环前来报恩,并说这四枚白环可以永保其子孙清廉,官居高位。后来人们把这两则故事合起来称为“蛇雀之报”,作知恩图报的典故。

  在日常生活中,“蛇”还指形状似蛇的东西,如:“蛇弓”为弓名,弓身似蛇样弯曲;“蛇丹”为中医病名,皮肤上潮红、疱疹簇集,形成带状如蛇,因名蛇丹;“蛇矛”是古兵器名,状如蛇的长矛。

  “蛇”常用于比喻,比喻性质像蛇,如“蛇蝎”比喻狠毒的人;“蛇足”比喻多余无用的事物;“蛇行”指像蛇一样蜿蜒爬行。“蛇头蝎尾”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之毒在尾刺,故称。“蛇心佛口”指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神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杯弓蛇影”指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蛇”的另外一个读音为“yí”。“委蛇”同“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委蛇”指随便应顺。《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岁有龙蛇”指命数当终。“岁”为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