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扑蝶》 红楼梦彩色银币之八

“宝钗扑蝶”是彩色银币“红楼梦”二组四枚中的重头戏,我想也是设计者花精力最多的一款。与前三枚银币不同,“宝钗扑蝶”动的色彩更浓一些,这种动,也是她性格与命运的象征。 “宝钗扑蝶” 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你看“宝钗扑蝶”彩色银币上的宝钗左手择香扇、右手择罗带,正追着一对彩蝶。然而,她自身艳丽的裙裾与罗带迎风飘舞,也恰若彩蝶翩跹,过树穿花,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由于色彩的巧妙应用,使得整个人物鲜明灵动,妩媚艳丽,从容闲雅。还有那紫色百摺裙,因色彩的调制而更具立体感,逼真传神。 “金陵十二钗”中,薛宝钗既才貌兼具,又通达人意,按现在的话,是上上下下都行得通的人物。在贾府,她特别受到贾母赏识,而贾母,又是贾府当权人物。因此她与宝玉的婚姻,实际早在内部一锤定音。薛宝钗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和林黛玉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在“金陵十二钗”前后三组十二枚银币中,成为命运的两极。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同一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我直言不讳:喜欢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 .在我眼中的薛宝钗是:端庄,勤劳,雅洁,朴素,大方,凝练。 宝钗外表自然美。“唇不点而朱,眉不描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体香幽淡,秀发如峰”。衣着朴素却荡尽铅华。端庄,娴静,雅致。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之风范。 宝钗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才思敏捷,睿智聪颖,极富才情。她才思过人却不张扬。罕言寡语,看似藏愚;安分守时,貌似守拙。例如在元春省亲众姐妹题诗一回中,比起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的争强好胜,她的“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的谦逊则显得尤为可爱,可敬,也更招人喜爱。她的无意争春,藏愚守拙给人一种恬淡和冷静。这是才华更是人品。 宝钗她活泼可爱,调皮,聪慧。起诗社,行酒令,读禁书,扑蝴蝶。也曾活泼好动的她只是被封建社会的种种制度束缚了手脚压抑了心灵,学会了敏言慎行。 宝钗尊老爱幼。她在金钏之死后劝慰王夫人常被作为阴冷的一个确凿理由。其实死者长已也。而活着的人还要继续自己的人生,不论对死者有多少愧疚,所谓世上无后悔药,一切皆悔之晚矣。她宽慰王夫人的心,其实只是对亲人的一种爱护。她善查上意,尊重长者,为贾母点戏,用心其苦,岂一个“孝”字了得?!她宽宏大度,不计较黛玉的冷嘲热讽,平心静气,置若罔闻。气不过也只是借机旁敲侧击且适可而止。依旧嘘寒问暖。她送燕窝给黛玉,陪湘云做针线,替岫烟赎衣物,用自己的衣服给死去的金钏做殓衣。其出言稳妥,爱护姊妹,尊敬长辈,体谅下人...堪称楷模。 宝钗她温婉含蓄但不乏真实。对爱情也是发乎情止乎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她懂得避嫌,远远的离着宝玉。未成大礼前她如姐关爱宝玉,婚后她端庄贤孝。王夫人一语概括“若说无福怎修的如此儿媳?”这也是长辈对她的最大肯定。她对爱情“自有那另一个玉来配”的平和比起黛玉钻牛角尖的爱导致自己最终抑郁而亡尤显超然。其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释怀,放爱一条生路,更放自己一条活路。她真实。希望宝玉能步入仕途。现实生活中谁不望夫成龙,试问谁又望夫成虫呢?!何况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 这就是我眼中的宝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她重情,如黛玉,而不溺于情;她和善,如迎春,而不妥协;她自尊,如探春,而不张扬;她乐观,如湘云,而不盲目;她精干,如熙凤,而不专横;她傲然,如惜春,而不苛刻;她清高,如妙玉,而不古怪;她稳重,如李纨,而不板滞。她就是尽乎完美的宝钗,她活得美,活得有光彩! 然而,就这么完美的女人,最后也落了个丈夫出家,独守空房.唉,红楼呀,红楼...... 第二组红楼梦彩色银币,赏析完了.下篇日志,咱们一起赏析第三组银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