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的科学:积极性共鸣怎样形成我们联系的方式

 昵称535749 2013-02-12
2013-02-11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炽烈的情感怎样模糊自己与非己之间的界限。 

我们以历史上对爱的一些美好定义来开启这一年。然而,不管这些辞藻显得多么隽永,诗人和哲学家却善于躲进抽象、形而上的天国,没有回答物理、生理、神经生物学等枯燥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爱到底是什么、爱是怎样形成那些高雅抽象的体验。这正是心理学家芭芭拉·弗莱德里克森在《爱情2.0:我们至上的情感怎样影响我们的感受、想法、行为和结果》的文中所探讨的问题。弗莱德里克森数十年来研究积极情感,在这篇题目平淡而内容精彩的文章中,她运用自己从实验室中得到的数据、并且旁征博引,仔细地剖析了爱的运作机理,揭开爱的谜团和运作机制。

 

她在文章开篇下了一则定义。这则定义与Dorion Sagan的《科学地对性沉思默想》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爱是一种情感,油然而生遍布头脑和身体的片刻状态。如同所有的情感,爱表面上看像清晰而又快速运动的天气形态、微妙而又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动力。在积极的情感方面,爱所带来的内在感受是本身体会到的极大欢愉——无与伦比的美好感觉,如同在炙热的天气中喝水所带来的良久清凉感受。而除了感觉良好之外,爱的微妙时刻能够和别的积极情感一样转变人们的想法。它拓宽了人对周围的意识范围,甚至还拓宽了自我的意识。隔着皮肤存在于自己和非己之间的界限一旦松懈下来,变得可以穿透。爱在充溢全身的时候,人们看不到自己与他人存在那么多的区别。的确,理解他人的能力——真正全身心地理解他人的能力突飞猛进。爱甚至明显让人体会到整体感和牵连感。这种跨越令人感受到自身成为远比自己意义大得多的某一部分。 

[…]  

可能与人们的预料的相反,至于爱是联系的简单事实,爱要远比人想象的无处不在。爱是人们第一次凝望着新生儿的眼睛,或者拥抱告别好友的时候,感受到的心灵意味深长的延伸;是与一群陌生人聚集在一起为捕捉到的海龟赞叹不已、为一场足球比赛欢呼雀跃时,不期体会到的喜悦和怀有共同目的的感受。而我想分享对爱的新的看法是,只要两个人或者更过的人——即使是陌生人——因为共享积极的情感而联系到一起,爱就会绽放,不管情感温和还是强烈。

   

弗莱德里克森在爱的游戏中锁定了三个起关键作用的神经生理要素——大脑、后叶催产素以及将大脑与身体联系的迷走神经;作为爱的核心机制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结道:

爱是三件紧密交织事件的片刻涌现:首先:与他人共同体验积极的情感;其次:与他人生物化学反应及行为的协调同步;第三:表现出来投资改善彼此生活的动机,令双方互相关心。

她将这三要素统称为“积极性共鸣”——这一概念类似于“大脑边缘系统回顾”——并且她将这一过程比作照镜子,镜中伴侣们的情感形成同步,相互反映又彼此加强。 

这可不是寻常时刻。在这个镜像反思里,在自己的延展状态中,人们看到许多。一股强有力的能量产生于两人之间,反复汇合,如同电击。  

“积极性共鸣”的概念之所以具有如此说服力,比“爱”的传统公式具备更充分的论据,正是概念中暗含的反复性和广泛性。弗莱德里克森提醒人们要提防爱的唯我论,这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相当普遍。 

在西方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人们多半会认为情感很大程度属于私人事情。人们会把情感确定在个人范畴里,局限在个人的想法和身体之内。在交流情感的时候,人们使用单数物主形容词时就透露出唯我论观点。人们提到“我的焦虑”、“他的愤怒”或“她的兴趣”。按照这个逻辑,爱似乎属于感受到它的人。把爱定义成积极性共鸣挑战了这一观点。爱在两人或多人之间——在人际交往之间延展共振,因此属于参与其中的所有方,属于把人们栓到一起的关联神经,即便只是暂时……不同于其他所有积极情感,爱更不属于一个人,而属于成对成群的人们。爱栖息在人们的联系中。

    

弗莱德里克森引用了多项研究,为阿娜伊斯·宁半个多世纪前充满诗意而又富于直觉的提醒找出了科学支撑: 

人们焦虑、沮丧、感到孤独或低自尊时,频频地觉察出威胁,远超出实际情形之上。不幸的是,这种过度提防的状态阻挠了积极性和积极性共鸣。因为,不安全感是爱的第一大敌。 

不过,在如今人为的半联系时代,这个见解可能最不易为人们理解。早在因特网兴起的数十年前,宁就预知到这种人为的半联系状态,并给人们提醒。人为的半联系跟爱的物理必然性密切相关。 

爱的第二前提条件是联系,与另一个生物真实、有接触、并且跨越时间的交往。当距离将情人们分开时,人们毫无疑问会努力保持联系。使用手机、邮件,频繁发短信或登录脸书。这么做的确很重要。然而我们的身体经过千年自然选择淘汰的打磨,设计出来却不是为了长距离的爱情抽象而存在。身体渴望更多。  

[…]  

真实的联系是爱情牢固的一个先决条件;主要是因为爱并非是无条件的;与此相反,爱需要人们做出特殊的姿态。真实的联系既不抽象也不需要苦思冥想;它是实际的接触,实时地进展。它需要身体同时存在于感官和时间。科学家们认为,感官联系的主要模式是眼神交流。 实时感官接触的其他方式通过触摸、声音、看到的身体姿势和手势——毫无疑问把人们联系到一起并不时代替眼神交流。尽管如此,眼神交流可能最能够引发人的牵连感和整体感。 

[…]  

实际的出现是爱的关键,也是积极性共鸣的关键。  

弗莱德里克森认为,作为一种现象,积极性共鸣能够展现在人们任何组群中,而不仅仅是恋人之间;同时她也强调了将亲密的爱与其他的爱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时间。  

爱情多么美好。这个经典的说法恰如其分,不仅因为爱根植于人们体验过的所有积极情感,不管是欢愉、真诚还是感激,而且因为人们感受着的爱的时候有许多不同的合作者,从姐妹到知己、到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邻居、甚至某个未曾谋面的人。 

[…]  

从积极共鸣性的角度上看,爱的微妙片刻都是完全相同的,不管这些时刻生发于陌生人之间、知己之间、成人与婴孩之间还是终生挚友之间。亲密爱人之间的爱与相互联系着的人之间的爱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频率。花更多的时间相处增加享受积极性共鸣时刻的可能。这些微妙时刻改变着人们。  

[…]  

尽管产生于相互联系的大脑和身体的生物同步性也许不会因为对象而不具备可比性,而引发亲密爱爱人之间爱的微妙时刻的要素却会完全不同。亲密的特征表现在共同反应。这种感觉确保知己好友之间真正彼此理解。这就意味着人们在充分了解彼此内心活动的基础上交流互动,并且审慎地运用这一有利的了解来使双方受益。亲密是种安全、慰藉的感受,是人们沉浸在对方真正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想法时产生的感受。在这个人面前,人们可以放松,放下戒心。双方的信任感因为彼此对忠诚的承诺而得到加强,并令任何一方在对方面前做到最大程度的开诚布公。  

(正如《潘恩和泰勒》[一档娱乐节目:译注]中沉默的一方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有的时候,魔力就是一个人在某件事上花费了过多旁人或许觉得合理的时间。”) 

爱情心理学系列的重要著作增添了《爱情2.0》和不可或缺的《爱情通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