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 智者康 ■鲍世修
近读《笔会》1月9日、13日两篇漫议茶寿老人周有光先生感悟生命价值,追求坦荡、真实、多彩人生的短文,以及1月9日文汇报“教科卫新闻版”上一组报道以范绪箕百岁老人为代表的“银发教授”的事迹的文章后,感触良多。报道中提到的这些老先生均年高德劭,退休多年,可他们常年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持续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与一些年富力强的中、壮年学者相比,其精神状态和工作成果毫不逊色。我试着总结产生这些奇迹的原因。 首先,他们都有一个坦荡面对人生,不断完善自我,热爱生活的宽广胸怀。他们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又能安然对待世俗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公和自己人生道路上碰到的任何艰辛。周有光先生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其次,他们因自己掌握理论知识、具有科研专长而对国家和社会有一种责任感。这些老人,他们并不把自己经多年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所积累的知识和专长看作是个人的,而认为是国家和社会的公有财富;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那是对有用资产的极大浪费。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他们才总是力争让自己的研究、教学素养和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利于年青一代科研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优良学术传统的传承;他们总是自觉把学习知识作为生活的主题,不断追求真知。上面提到过的几位教授专家,平常的生活状态全都是这样。 第三,他们投身科研和教学活动,始终把头脑用在解决面临的各种难题上,这样勤于用脑,大大延缓了大脑的退化。甚至也可以夸张地说,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生病。而对工作他们不以为苦,相反从工作成效中得到无穷乐趣。 我想,这些“银发教授”的存在,充分验证了人们常说的“仁者寿,智者康”这一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