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木柳书屋 2013-02-13

漫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类别:处事之道 作者:Zellan  
日期:2013-2-2 10:04:21  
(转自好心情原创文学网)
 
 
编者按:“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这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本意。作者提出:人与人相处,应该需要博大的胸怀和耐心,宽容和理解。这是社会和谐的要素之一,值得弘扬。
 
 
 
 有时候会忽然很感叹,为什么与有的人那么投缘,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哪怕两个字,甚至一个眼神,某个举止,他(她)都会领悟你的意思,你的想法。他(她)绝对完全正确地领悟,从不会曲解,更不会误解,那么准确,让你感觉这样的沟通是多么地轻松愉快啊!对方真的是很聪颖,很善解人意,很了解你,很理解你。而你也很善解他(她),感觉你们之间仿佛就是那种,就用知己两字来形容也是可以的。因为我相信,在某些时候,你常常会非常开心并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己啊!虽然并非真的知己。因为知己的定义应该更严格些。
  而有些人,却与你永远隔着万水千山,哪怕近在咫尺,哪怕朝夕相处,哪怕相识几十年。哪怕两张脸只是隔着透明的空气,明明对方就在眼前,可是眼神那么陌生,话语那么不投机,仿佛两个世界的人。这样的时候,你会忽然感觉很寂寞,很累,不想再说什么,只会在心里默默地叹息:人真的是很奇怪的。我想大概用那句话来概括真的是很恰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人类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同吃五谷,却养百样人。人的性格脾气后天的修养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受同等教育的,就是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他们之间也不定能够有“知己”的感觉。为什么人以群分呢?我觉得是一种缘分,一种莫名的缘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又仿佛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了,这世你们注定是要惺惺相惜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气味,仿佛人之所能够成为朋友,就是这种气味使然。这种气味是我们说不明道不白的,只是茫茫人海,气味相投的应该很多,只是能够相遇的却很少。人生中能拥有三两个知己已经很不错了。我想人们之所以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其实是无奈之举,虽然也反应了一种珍惜与满足的情怀。可谁不希望多些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呢?得不到的话,退一步也海阔天空啊!
  如果是真知己,哪怕隔着万水千山,哪怕隔着漫漫岁月,你们之间的那种感觉永远不会消失,就像有一根无形的非常韧性的线连系着你们,即使不常常联系,那种感情也永远在那里,正所谓“见与不见,它总在那里,不多也不减”。可是当你伤心不顺的时候,首先想到一定是他“她”,拿起手机第一个向他“她”诉说。但在你心里再清楚不过,只有他“她”,唯有他“她”不会笑话你,不会看不起你,不会“撇下你”不管,即使再忙,都会用心耐心地听你诉说。他或她开导安慰的话语那么贴切,也许是很平常的话语,也许是不怎么好听的,也许只是默默的倾听,在你却已足够。这就是知己之间的一种感觉--懂你。他(她)懂你,你也懂他(她),不需要华丽语?言的修饰,甚至不需要语言的表达!你们之间就是知道对方的需要,对方的性情。
  人们常说“臭味相投”,是的,那也是一种类聚群分。
  人以群分,不是靠硬性的一种划分,恰恰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仿佛这世间有很多种气味,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一走近就可以嗅出来的。眼神,话语,举手投足.....当你嗅到一种让你很开心的气味,那么恭喜你,你找到“知己”了。虽然很多时候因为条件的限制成不了真正的知己,起码也是可靠的朋友。虽然和“同类”共事,相处很愉快,但是我们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是与不一类的人共处,这就需要博大的胸怀与耐心,宽容与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和谐,可爱。
 
 
 

木柳书屋欢迎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