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下旬,一座由日本冲绳县人民集资建造的石亭葆光亭竣工。 该亭坐落于石湖景区上方山森林公园内,为五柱圆形攒尖顶,全部为花岗石结构,并置有坐槛和吴王靠,具有中国亭式结构的典型特征。四周辅以花岗石地坪,种植山茶、杜鹃等植物。亭取名“葆光”,为纪念颂扬清代徐葆光之品德和功绩。 以上是年年送我水仙花的朋友左彬森为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07年工作年鉴所写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亭子建造精致,亭名还镏了金,就在上方山东麓的山脚下,一片绿色中,一眼就能看到。 根据亭后一块石碑上的文字,知道建此亭的是日本冲绳民间团体徐葆光纪念会所建。他们纪念的是一位叫徐葆光(1671—1740)的苏州人,并在石碑上说:“为了纪念徐葆光的高尚品德和功绩,祝愿日中两国世代友好,日本冲绳县民满怀感恩之情建立葆光亭。” 徐葆光的藉贯有苏州府长洲县人和吴江人两种说法,据《江苏艺文志》载:“徐葆光(1671—1740),字亮直,号澄齐(应该是斋),别号二友老人。榜姓潘,清长洲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以诸生献诗赋,被取至京。四十七年举顺天乡试,五十一年以第三人进士及第,授编修。五十七年奉旨充册封琉球副使,赐正一品服。五十九年还国。长身玉立,仪度秀伟,诗文雅赡,兼工书法。喜交当世名士,名满一时……乾隆三年(1738)解京还里。五年病卒。”(这段文字主要引自《吴县志》卷六十八“列传六”)他的作品叫《二友斋文集》,可惜查找了苏州市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都没有收藏,因此关于他的事迹、交友情况等,还有待进一步了解。 现在徐葆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清康熙五十七年六月,皇帝命翰林院检讨海宝、编修徐葆光充正副使,他代表国家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世曾孙尚敬为王。在这过程中,他除完成册封使命外,还在琉球作了大量采访调查,对琉球王国的方方面面作了详细记载,除文字外,还有绘图,极为周到、细心,收集的材料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这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保留了将近三百年前琉球完整的国情和文化信息。今天,冲绳(琉球为其古名)有人将他称之为“文化恩人”,并成立了徐葆光纪念事业期成会,在冲绳首府那霸立碑纪念。
徐等一行是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五月二十二日在琉球接封陪臣正议大夫陈其湘的陪同下,乘潮出福州五虎门前往琉球,次年二月还朝,一共在琉球时间是八个月。徐葆光将这次出使写了《中山传信录》六卷。这本书的价值非常高,其中无可辩驳地证明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为中国固有领土。《中山传信录》的“针路”章(针路意即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海路或航程)中记载: 琉球在海中……《指南广义》云:“福州往琉球,由闽安镇出五虎门东沙外开洋,用单(或作乙)辰针十更,取鸡笼头(见山,即从山北边过船。以下、诸山皆同)、花瓶屿、彭家山;用乙卯并单卯针十更,取钓鱼台;用单卯针四更,取黄尾屿;用甲寅(或作卯)针十(或作一)更,取赤尾屿;用乙卯针六更,取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用单卯针取马齿,甲卯及甲寅针收入琉球那霸港(福州五虎门至琉球姑米山,共四十更船) 程顺则在《指南广义》这本书里,明确说明,琉球的界山(海中之岛)为姑米山,琉球的边界到姑米山为止。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等均属中国。 《指南广义》,是一本琉球国航海图书。作者自叙中称“康熈四十七年(1708),岁次戊子,麦秋既望,琉球国中山王府进贡正议大夫程顺则,书於琼河之古驿。”因为琉球是中国的属国,所以作者纪年用康熙年号。此书作者程顺则(1663—1734),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琉球那霸久米村一个书香仕宦之家,是华裔琉球人,琉球人尊称他为“名护亲方”,“名护”是地名,“亲方”是“师傅”的意思,他还有“琉球圣人”之誉。程顺则之父程泰祚和苏州也有关系,他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朝京都通事(首席翻译)身份随进贡使团赴华,海上遇盗,不幸负伤。在福州伤愈后,于次年赴京朝贡。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十六日离京,五月初至苏州。因靖南王耿精忠叛乱,被迫滞留苏州,期间旧病复发,医治无效,九月二十六日不幸在苏州逝世,享年42岁。苏州官府将之厚葬于当地。康熙十六年(1677年),琉球国王尚贞追封程泰祚为进贡正使。 1993日本冲绳县曾有代表团来苏州,在苏州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陪同下,在胥门外一带寻找程泰祚墓,并洒酒祭奠。墓在苏州市三十三中学内,2007年1月30日上午,日本冲绳县名护市市长、市政府秘书长和议员一行六人,在苏州市外事办公室陪同下,来到该校拜谒了校园内的程泰祚墓地。 葆光亭可以作证,苏州和冲绳的关系,还不一般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