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人间惟有老难瞒
顾云卿
天增岁月人增寿。如何看待变老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课题。孔子说他学生子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老,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来到的。李白有《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读此,我感到他在明白之余,多少有点惊讶。苏轼之弟苏辙,写过“老去生经废不行,镜中白发见空惊”,在惊见白发的同时,他得出了“一悟少年难久恃”的结论。明代有个杨循吉,在《见白发》一诗中说:“料应白发有来时,三十登头似未宜。愁已生根从汝摘,老先呈态要人知。莫劳晓日梳千下,终见秋霜起一丝。若道只因诗故白,邻翁元不会吟诗。” “老,要人知”与“老,不让人知”是两种不同态度。老,不让人知,那就得瞒。瞒,本意是闭目状,引申为隐瞒、欺骗的意思。瞒老又分瞒他人与瞒自己。直接改小自己的年龄,是最原始的一种拙劣“瞒老”手法,而刻意地修饰自己的容貌,则是间接巧妙的瞒老手法。有的人硬做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活儿(不论体力还是脑力),其本质也是瞒老。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从精神状态而言是值得赞许的,但如果陷入自不量力之境,那就成了误区,应归入“瞒老”之列。 老是瞒不住的。宋代刘克庄写过一《绝句》:“潘郎鬓岂春能绿,东野肩非雪亦寒。世外那无仙可学,人间惟有老难瞒。”他明确提出了“老难瞒”的观点,值得今人深思。潘郎,指西晋时美男子潘岳,他有“掷果盈车”潘郎之外号。潘郎年迈,两鬓发白了,不会因为春风吹过而变绿。东野,指唐诗人孟郊,苏轼对他评价是“郊寒岛瘦”。世界上哪有什么仙术学不到的呢?但是在人世间要“瞒老”却是绝对做不到的,难! 刘克庄不止一次谈到“老难瞒”,如“老丑难瞒青镜,纯白不生黑丝”,“新来衰态见,书懒读,镜体看……思量减些年甲,怎奈何,须与鬓难瞒”。至于在刘克庄前后,持此观点的更多——在唐朝,有杜荀鹤“头上苍苍没瞒处,不如平取一生心”;在宋朝,有葛长庚“看看皓首,瞒不过镜台儿”;吴儆“此身已老……难瞒明眼,只有青山堪作伴”;释延寿“平生正直须甘取,虚纪门中莫自瞒”……看来,知老、认老、甘老,并不是消极和沉沦,只有彻底明白了“老难瞒”的道理,我们才会变得更加清醒自觉,豁达潇洒。
![[老年感悟]:(164)人间惟有老难瞒 [老年感悟]:(164)人间惟有老难瞒](http://image58.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2/1406/30287874_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