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更需要心灵的赡养

 怡得留香 2013-02-14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家中有望眼欲穿的年迈父母,路上有思归心切的远方游子,这是中国当下最温暖人心的一道风景线。

  游子归来暂时冲淡了老人寂寥的心情,春节的祥和热闹也掩饰了老人惆怅孤寂之情。但春节之外,人们也应当关注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生理衰退导致心理变化

  进入老年,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使老年人的心理具有特殊状态。同时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也必然引起其特有的心理变化。表现在:

  衰老:外表变化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会给生活和社交带来诸多不便。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缓慢、不准确、不协调,甚至笨拙,都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体弱多病:老年人常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体弱多病,会想到与“死”有关的问题,不得不做出随时迎接死亡的准备,导致情绪悲观甚至抑郁。

  离退休:有些老人对离退休的思想准备不够,会出现强烈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孤独感和被社会抛弃感。对生活方式改变,出现适应不良。

  生活事件:丧偶造成形影孤单,寂寞难熬,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于孤独、空虚、抑郁之中。再婚常有阻力,令人苦恼。老年丧子是人生一大痛事。家庭不和睦、经济困窘,使老人人心惶惶,有不安全感。

  以上不利生理和心理事件,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晚年的生活质量。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则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老年有特殊的心理需求

  老年是人生的夕阳阶段,空巢是家庭的落幕时节,这是自然的规律。在这期间,老年人有着独特的心理健康标准和需求。

  心理专家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具体而实际的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子女和社会共同努力。对离开工作岗位而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的,给他们创造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人到老年,会感到孤独,空巢家庭尤其如此,子女的孝顺关心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环境,只要子女尊敬、孝顺老人、家庭和睦,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老年人容易多疑、多忧、多虑、爱唠叨,对此要以诚相待,说话切忌转弯抹角。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别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照顾,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春节过去,延续心理关爱

  春节是合家团圆喜庆的节日,显得亲情融融而时间短暂,过后就是老人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中国的孝文化很重要,做子女的必须从内心深处诚恳地关心父母。要充分地认识到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地为父母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做一些实事: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要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老年人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长寿老人往往都能做到胸怀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满足。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以陶冶情操,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结交知音,经常谈心。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