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塔 公 园![]() 綵 衣 堂 赵 园
燕 园 位于古城区,为乾隆台澎知府蒋元枢所构筑。此园占地面积不大,但能独辟蹊径,因地制宜,新意层出。园内有“五芝堂”、“赏诗间”、“天际归舟”、“诗境”、“燕谷”、“三婵娟室”等燕园十六景。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言 子 专 祠 春秋时期常熟(当时尚无常熟地名与建署)人言偃字子游,北学孔门,列于四科,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人,擅文学,称“文学子游”。曾为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并力行之,用礼教化士民,得孔子赞赏。唐开元八年(720年)以“十哲”从祀孔子,列于孔庙。后人尊其为“南方夫子”、“先贤言子”。
言子旧祠原在县治东北文学桥左,后废圮。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知县孙应时在学宫内,重建言子祠于明伦堂之东,名“丹阳公祠”(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言子被册封为“丹阳公”)一度增建门庑堂室达30楹之多,规模之广,竟超过了文庙,识者议其位次失宜;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移建于文庙之后,并建象贤斋。元大德间,言子被册封为“吴国公”,祠即改称“吴国公祠”。明成化二十二间,将祠移至文庙东面并修葺一新,计有正祠三间,匾曰“瞻拜”,旁为头室,别建二门出入。清康熙间又重修;康熙、乾隆南巡时先后御书“文开吴会”、“道启东南”额,俱傍祠中;清乾隆年间改称为“言子专祠”。临街原有石坊一座,额题“言子专祠坊”。头门为清同治年间所建,前轩为明宣德年间建。正殿呈正方形,宋庆元年间造,元代重修,系保存宋元格式的古建筑。专祠内尚保存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所立《教育言氏诸孙记》石碑一块,高2.13米,宽1.16米,系常熟现存最古碑刻之一。 1982年3月,言子专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熟博物馆 坐落于虞山东麓先贤仲雍、言子墓旁,占地6000多平方米,与1997年建成开放。是一座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收藏有上至5000多年前的崧泽、良渚文化,下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类文物11000余件。基本以书画、陶瓷、玉器三大类为主。无论藏品数量及等级均在全国同级县市中名列前茅。 碑刻博物馆
名 人 馆
琴川民居
这座雄踞古城水陆交通要冲的大桥,名为永济桥,是清代早期的著名桥梁,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从开工到建成,历时14年。 永济桥高度有6.4米,顶宽4.5米,桥堍宽6.6米,跨径28.6米,全长为43.8米,已经阅历人间三百度春秋,为古城繁荣经济、便利交通做出了历史贡献,至今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 永济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 文 书 院
游文书院地处城区虞山东南麓石梅,书台公园西侧,市图书馆古籍部内。此地为天然读书佳处,东面是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古迹,北边山麓有巫咸古祠遗址,西傍原有雅集亭、白居易和苏东坡两文学家的合祠等好几处名胜古迹。 明清时期,翁心存曾经当过书院院长,其子翁同龢和同辈少年曾在这所书院受业,有不少人成才,活跃于朝野。 辛亥革命前后,游文书院先后改作常昭学堂、公立高等小学、石梅小学、女子高等小学等新学。书院旧址尚存大厅一进,现为市图书馆古籍部阅览室,上悬邑人、著名书法家杨沂孙所书匾额,厅内有碑记两通。 游文书院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醉 尉 街 常熟老城区的醉尉街,是因唐朝大书法家有草圣之誉的张旭曾经当过常熟的地方官而得名,张旭以嗜酒善书著名于世。 人称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咏赞同时代的张旭: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其豪饮之后,热情奔放,挥毫泼墨,灵感勃发,绝妙狂草,一气呵成。张旭狂放不羁,无视王公权贵,在大人们面前,放浪形骸,毫不拘束,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臂疾书,笔走蛇龙,气象不凡,从心所欲的得意挥洒,流泻出像云烟一般舒卷自如、不可拘勒的狂草书品,显示出傲世独立、卓然不群、奔放豪迈的独特个性。张旭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时人并赞为“三绝”。 醉尉街旧有洗砚池,原是张旭作字后洗砚之地。清乾隆年间,邑人邵齐熊曾经补写“草圣洗砚池”碑石立于池上。现醉尉街、洗砚池的地名仍保留着,位于方塔园的北部,张旭的旧宅依稀可辨。 草 圣 祠 常熟周神庙弄、今市第五人民医院内有草圣祠,和醉尉街一样,也是为纪念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而建立的。祠内有清代道光年间钱泳摹刻的石碑,并有钱氏所作的楹联: 书道如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上面并有题额:优入圣域 这副楹联把草圣张旭醉后挥洒狂草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极为生动、典雅而贴切的表现出来。与杜甫赞颂张旭的诗意自然溶合,张旭笔底生辉,落在纸上如同云烟飘渺,作品被古今书家奉为神明,竞相学传。因此,纪念张旭的草圣祠内,千年风雨,似也充满大堂。前来瞻仰的人都对其敬仰钦佩,每年都要以三杯美酒祭奠,显出了深受大众喜爱的书法艺术青春常在、千古不朽。 草圣祠这副楹联非常出名,楹联名著、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和张伯驹的《素月楼联话》都有记载。 太平天国戏楼 太平天国戏楼在城区紫金街底、辛峰巷燕园东侧灵公殿内。 炳灵公殿,简称灵公殿,供奉炳灵公,邑人奉为火神,唐宋间已有诏封。清代方志记载,紫金街之北,有炳灵公庙,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弘治时毁,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其大门内戏楼是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建而成。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常熟,在毁坏灵公殿的同时却大事整修戏楼,并且曾经在此演出戏剧,鼓舞官兵。 如今这座坐南朝北的戏楼仍然保存在原处,面阔14.5米,进深10米,前檐上云鹤、人物等砖雕图案工艺细腻精湛。戏楼位于原灵公殿之首,背街南向,屋檐斗拱,挑出戏台,飞雁翼角,精雕细刻,已成珍贵文物。 太平天国戏楼在常熟著名景点燕园之东,沿着古城区中心引线街、紫金街石块路步入,是去燕园必经之处。
脉 望 馆 老城区书院街南赵弄有一座明代居民建筑,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藏书处脉望馆旧址。 脉望馆是明朝末年赵用贤(1535--1596年)之子赵琦美(1563--1642年)的藏书室名。“脉望”是传说中蠹鱼所化之物,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藏书家以脉望命名其藏书室,用意可想而知。赵用贤,字汝师,号定宇,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检付。万历五年(1577年)因劾宰相张居正遭廷杖罢官,六年后启用,迁右赞善、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毅。子琦美,原名开美,字玄度,累官至刑部郎中。父子喜爱藏书。因为赵用贤位居高官,有机会得见皇家秘阁藏书,且能假抄,得善本而作序,由子琦美校刻,成绩显著。赵琦美缮抄校雠之书,题跋自署“清常适人”,家藏珍稀善本极富,手编《脉望馆目录》,藏书达5千余种,后归钱谦益绛云楼所有。其中《元明古今杂剧》几经兵燹之劫而幸存。后影印出版蜚声中外,被誉为国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