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凤凰-阿杕博客 2013年春晚早就结束了,但是有关话题仍然在网上被讨论着。这个事实本身说明,尽管春晚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它仍然受到巨大的关注。在2013年春晚中登台的女艺人很多,演小品的有蔡明,唱歌的有毛阿敏、宋祖英、谭晶、李谷一等等。在这些女艺人中,有一位被年青人误解的最多,那就是李谷一。很多人认为她次次参加春晚,次次唱《难忘今宵》。
李谷一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歌唱家。严格地说,她并不是靠春晚才成名的。她最早的成名是在文革之前,那时她演的湖南花鼓戏《补锅》就已经名闻遐迩了。后来,她改了行,学习了西洋发声法,成为一位民族唱法的演唱家。在歌唱上,她最早的成名是在1977年,那一年,她为电影《黑三角》配唱了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这首歌甚至在电影还没有上映就风行一时了,随着电影的上映又红遍了大江南北,李谷一也就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歌唱家之一。1979年,李谷一又为电影《小花》配唱了两首歌曲,一首是《妹妹找哥泪花流》,一首是《绒花》。这两首歌又成为她的主打歌曲,是中国歌唱史上重要的经典作品。两部电影三首歌,成就了李谷一在中国歌坛霸主一样的地位,在此后的四五年中,“有片必歌,有歌必李谷一”几乎成了一种时尚。1979年底,她演唱了著名的《乡恋》。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李谷一的经典之作也极度膨胀起来,《年青的朋友》《心中的玫瑰》《知音》《想延安》等一大批歌曲都风行起来。 李谷一对歌曲的处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最独到的地方也是普通人最熟知的地方就是她巧妙地利用气声处理方式。李谷一的气声非常有名,以至于许多人不强调她是民族唱法的女高音歌唱家,而认为她是气声唱法的歌唱家,她独特的音质也被认为是气声唱法的效果,这个就有点不太专业了。 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李谷一登台演唱了7首歌曲和2首对唱。这个在春晚草创时期创造的记录看来不可能有人打破了,也反映了那时的春晚涉及的演员其实很少,总体成本也非常低。1983年春晚所掀起的巨大社会反响让央视不可能就此停手,所以1984年,央视以更大的精力继续举办了这个晚会,并请著名的词作家乔羽为春晚写了一首主题曲《难忘今宵》,请王酩为这首歌谱了曲。作为当时最红的歌唱演员,李谷一成了演唱这首歌的不二人选。她的唱法和音色也非常适合于这首歌。于是这首歌一举成名。其实,当年的春晚上,几乎没有什么歌不一举成名,那是一个中国观众艺术饥渴的年代。李谷一成为这首歌的首唱是非常肯定的,但是她成为这首歌的原唱则另有原因。一个原因是,这首歌的版权属于央视,属于春晚,由于这首歌是专门为春晚打造的,同时又很成功,所以在接下来的春晚中没有理由不使用。这样《难忘今宵》也就成为不停地在春晚上响起的惟一的歌曲。另一个原因是,许多人在春晚上演唱过这首歌,但是只有李谷一的版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届春晚,有29届响起过这首歌的旋律。在这29届当中,李谷一唱过6届,其余23届的《难忘今宵》都不是她唱的。在她演唱过的6届当中,只有今年和前年的这二届是她只有这一个节目,其余的四届她都是有别的节目,唱《难忘今宵》只是顺便。有人认为31届春晚的结尾都是《难忘今宵》,而这些《难忘今宵》都是李谷一唱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还有一个误解,有人认为既然年年都有《难忘今宵》,那李谷一就是参加春晚最多的人,是春晚的钉子户。其实她只参加了11届春晚,虽然与一般演员相比这也不算少,但是比她多的演员实在是多了去了。 还有一个误解也应该被提到,就是有人认为这首歌是李谷一的艺术高峰。这是不了解李谷一的艺术成就造成的。虽然《难忘今宵》是李谷一的代表作之一,由于春晚的原因又非常有名,但其实从艺术成就的角度而言,对李谷一来说,这是她很普通的一首歌,她的最高艺术成就体现在《秋水伊人》《鸟翅》等专集中,知道这一点的年轻人,当然就更少了。(阿杕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