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去园在思园主

 苏迷 2013-02-15

到吴江,必然要提到同里的退思园。苏州市区以外最美的古典园林,要算这座俗称“贴水园”的退思园了。

  吴江人文荟萃,经济在历史上也较发达,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辈出,因此建造大宅的较多,过去大宅大多附有花园,甚至一些有条件的平民百姓也会建个小园子自娱。明清两朝,吴江园林建造更多,见诸于志书记载比较有名的松陵的谐赏园、共怡园,黎里的端本园、五亩园,平望的淡虑园、八慵园、采柏园,同里的退思园、西柳园,盛泽的秀园,北厍午梦堂等,如一颗颗明珠,撒在村镇里。吴江还出了不少造园艺术家,当然大多姓名湮灭,但一位叫计成的同里人,却是中国园林史上不可或缺的著名造园艺术家。他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他把平生的造园心得写成《园牧》三卷,后改为《园冶》,是研究我国建筑史、园林史极重要的典籍,他的故居至今还保留在同里镇。

  吴江这么多园林中,能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多,有的只是乡镇志上的几行字,有的只剩下了残迹,同里却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清代晚期古典园林,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二十个国家重点园林之一,更在2000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苏州九座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中唯一在府城外的乡镇园林。

  退思园是一个叫任兰生的官员所建。他是同里人,据吴江档案局的材料,他“清咸丰八年(1858)入皖军。因镇压捻军有功,于光绪三年(1877)署凤颍六泗兵备道,五年实授。任内倡捐募银10万馀两,赈济河南灾民11万人,筑凤阳城池,修驿道驿舍,还雇请江浙蚕户教当地农民育蚕缫丝。光绪八年,署安徽按察使。光绪十一年被劾削职,经张曜、曾国荃保奏,凤颍六泗士绅联名上书,光绪十三年复职。是年,黄河决堤,任兰生驰驱辖境,救灾保民。光绪十四年卒于任上。今同里镇退思园,即是任兰生革职回乡时出资建造的私家园林。”

  当时的皖军,是李鸿章的淮军。淮北地区的捻军起义,不事生产,流转各地,来去如风,清政府为此大力剿灭。双方战火所过之处,乡里多有残破。任兰生在任上,做了许多实事,当时山西、河南饥荒严重,农民无以存活,大批饥民流入安徽,任兰生“倡捐廉俸”号召同僚捐出薪水,“募赈钱十数万”,他就用这笔钱开展赈灾,在颖、亳、寿三县设棚舍安顿流民,并按照军事编制管理起来(可以防止他们抢劫滋事扰乱地方),然后对他们有序开展赈济。到第二年春天,又资助这些晋豫灾民回乡。《清史稿》任兰生传记载,此次赈灾,救活的人数之多无法统计。

  任兰生在安徽七年的任上,比较关注民生,推行了不少改革,如洪泽湖里多有船只沉没,他设立了救生船,这是救生;凤阳、滁州间修了200多里驿道,又沿淮河修复了朱龙桥、大东桥等数十座,还在淮河上设官渡,这是公共交通事业;设育婴堂、牛痘局,这是为了保护儿童;他仿制了家乡的水车,教安徽农民使用,提高农田灌溉效率,这是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设立归藏局,百姓家有丧事这个机构可以帮助殡葬,这是民政事务创新;设立因利局,官府对百姓提供小额贷款;从吴江和浙江等地购了桑苗,又聘请了技师去传授缫丝技术,设课桑局专门机构负责此事,这是帮助当地农民致富;设戒烟局,这是一种戒毒工作;又将废了的灵壁书院修复并复学,还设立义塾,让贫穷失学孩子可以学习,这是发展教育事业;他设立丰备仓,积稻谷数千石,还发文要求下属县也建立仓领储,这是设立救灾储备。有一次,沿淮河两岸十四州县遭受水灾,他立即发文下属州县,根据灾情发放仓库里的粮食,又是向上报告申请救灾款,又是开展募捐,还“工赈并举”,让灾民通过做工换取收入,居然遇到这样的大灾,他的辖区里没有流民……
之所以讲这么多,是有人说他将“安徽任上搜刮来的钱财幻化成一个偷不去、抢不走、又无法用数字估价的居住地,也不向外展示”的退思园。先不说这位仁兄的“幻化成”是什么意思,他甚至连任兰生死在修复黄河决堤这一最为危险劳累工作的岗位上都不知道,却一面说不知任兰生“在这个园子里是如何度过晚年的”,一面又将任打成一个“有权有势”的在任上搜刮钱财的负面人物。

  任兰生罢职回到同里,请袁龙设计了这座园林,取名退思园。园名源自于《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孝经·事君章第十七》也有:“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的句子。不少人理解园名“退思”的本意是,从职位上退下来后,要反思自己的过失,为此甚至不安排在位的领导干部去游览退思园。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符合古代、近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成长的知识分子的理念。任兰生用“退思”为园名的本意,是即使人退位了,但还是要考虑如何补君主的过失。园名暗示他此次受处分虽然是人生或官场的失败,但他如荀林父一样,并没有什么过错。用退思为园名,不过表示他虽从职位上退下来了,还希望能为君主补过,从而达到“上下能相亲”,体现出君子坦荡荡的精神状态。

  他的这块宅地呈东西长条形,按中国传统建筑的要求不大好处理。但袁龙是个诗书俱佳的画家,设计独具匠心,他将九亩八分地分成四个单元来建设,最西为外宅,宅门朝南开,但受南北土地窄的限制,只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往东一个院落是内宅,中为庭院,南、北各五楼五底。园子从西往东逐步展开,先是中庭,以旱船为亮点,有坐春望月楼、揽胜阁、迎宾居、岁寒居,一般客人也能到这里来吟风弄月。过月门,就是花园了,是退思园的主体,也是精华部分。园子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落成于光绪十三年,共花去10万两白银,这笔钱应是田产上的出息。

  退思园以水池为中心,四面布置景点,有厅堂楼阁等二十四处,匾额、对联、门额二十八处,书条石十二方,古树名木十种二十五棵。一些建筑取了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就显得别有韵味了,如闹红一舸、菰雨生凉轩、眠云亭、畹乡楼、退思草堂、水香榭、天香秋满等,这些名字取得相当有文化功底,布置也得当,可谓移步换景。特别的是,当初建园时,园子安排了一条大标语:走廊上的漏窗,上是砖雕,一窗一字,石鼓文大篆体,九个窗共九个字:“清风明月不需一钱买”,取自李白《襄阳歌》中的名句(但将原句中的“朗月”作半字之改为“明月”)。有时我们不知道身边的事物是多么美好,只要我们有一宁静的心态,有发现美的眼睛,就会觉得生活烦恼虽多,却处处有美好可供我们享受。

  不过,任兰生并没有在这座园子里很悠闲地生活,享受他的清风明月,而是死得很悲壮。住在苏州城里泗井巷里的曹允源(1855—1927)是清光绪十三年进士,他有八卷遗稿《复庵类稿》,其中有关于任兰生的史料,说任兰生革职离任之时,“士民顾念旧恩,如婴儿失慈母,遮道攀辕数万人,无不泣下”(见《复盦类稿》)。据吴江市档案局的材料:就在退思园落成的这一年(1887),山东巡抚张曜、安徽巡抚陈彝、两江总督曾国荃为他保奏,在籍刑部员外郎孙家恽等二百馀名凤颍六泗地方绅士也联名吁请为他复职,并筹银8000两为他捐道员。后得到朝廷批准,“任兰生著准其捐复,发往安徽,交陈彝差遣委用”。就在这一年,“(黄)河决郑州,安徽被水,兰生奉檄办皖北赈抚”,他“奉檄抵颍州,督皖北赈抚……始至即周历千有馀里,冒雪奔驰,问民疾苦”。光绪十四年二月,“襄郏水骤下,下流奔腾,公飞骑巡视,马惊伤尾闾,病疽,竟以四月十九卒”,终年五十一岁,这应该算是壮年。病重之时,还把部下请到病榻前“诿至再三,易箦之际,犹顾问水势,以手画灾状,无一语及家事”,事实上他没有在这风景如画的自家花园里颐养天年,而是为救灾到实地察看水情,骑马摔伤,最后尾骶骨受伤,估计是受了感染转化为疽,病逝在抗洪救灾第一线。
 任兰生的儿子任传薪(1887—1962)和柳亚子是同学,他思想进步,和父亲一样,是个注意改革和实干的人,他于光绪三十二(1906)年二月,在其母亲的支持下,全家没有在退思园里莳花弄草,而是在退思园里创办了私立丽则女学,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都被辟作了教室,创办此校时他才十九岁。后来他出去继续读书,出国留学,仍时时关心这所中学。1911年还在园东建了一幢清水砖中西合璧式教学楼,新中国成立后还作为镇上中心小学的校舍,现为江苏省文保单位。再后来,任传薪去上海任教,做了一名教师。

  留一园子给后人,办一学校惠里人,任家父子为人的风采,让人依稀可以想见,对任兰生至今还在谬传的污蔑,可以休矣!

  解放后退思园有过一段曲折的经历,如被征作税务所用房,后由镇工会接管,改建十楼十底的走马楼(畹芗楼)及庭院为职工业余夜校,后又被镇机电站占用。“大跃进”时,园林东侧为大炼钢铁指挥部,北侧为高炉群,园林遭到严重破坏。1965年,退思园收归镇文化站使用,并出资1000元稍作整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退思园被“造反派”占领,其间旱船倒塌,天桥及九曲回廊被拆,门窗被毁,百年古松被伐。1970年以后,该园分别被镇革委会、吴江晶体管一厂、镇中心小学、镇工会、镇办针织厂占用。一直到1981年初,由同里镇党委、吴江县城建局等单位组成了退思园修复领导小组,开始了对退思园的清理及抢修工作。据负责退思园修复工作的原副镇长蒋鉴青2007 年 4 月 27 日在退思园建园120周年论坛上说:“退思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灾难了,里面工厂、厂房、住家什么都有,后来经过省政府的支持,再加上一些其他专家的指导,我们把这个园林,共用了八年时间,慢慢地修复起来了。”虽然坎坷,命运有惊有险,但园子最终逃脱了毁灭的结局,到1989年底基本修复,这真是值得庆幸的事。

  饱览退思园景色后出园时,会看到桂花厅门楣上有一砖雕门额,上面只有寥寥两字:留人,那人字上有点,又仿佛是隶书体的“心”字。曾有一位名人万几之暇来游玩退思园,走到这里要出园门时,灵巧的导游姑娘请他看这两字,希望他在这里再留一会。他站下对字注视片刻,若有所思说:人是留不住的,留心是可以的。

  是啊,无论是对美好的事物,还是美好的人,只要你对其心仪,请将自己的心留在那里就行了。我猜想,任兰生将心留在了安徽,任传薪和他母亲将心留在了家乡孩子身上。我们又准备将心留在哪里、留给何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