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心法 \ 四肢部●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臂之中节曰肘。) ●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臂掌之交曰腕。) ●本节至末,长四寸半。(指之后节曰本节。) ●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二寸。(腘,腿湾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腘在后。跗属者,凡两踝前后胫掌所交之处,皆为跗之属也。) ●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长一寸。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按、方剂:●骨度乃『灵枢经·骨度篇』之文,论骨之长短,皆古数也。 ●然骨之大者则太过,小者则不及,此亦言其则耳。 ●其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用前中指同身寸法为是。同身寸量法,详刺灸书中。
肘骨●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 ●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汗出战栗。 ·用手法翻其臂骨,拖肘骨令其合缝。 ·其斜弯之筋,以手推摩,令其平复。 ·虽实时能垂能举,仍当以养息为妙。 ·若壅肿疼痛,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环跳●环跳者,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机,又名髀枢,即环跳穴处也。 ●或因跌打损伤,或踒垫挂镫,以致枢机错努,青紫肿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欹侧艰难,宜先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汤,贴万灵膏,常服健步虎潜丸。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虎潜丸:见胯骨伤
臂骨●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 ·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 ·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辅骨,俗名缠骨。 ·叠并相倚,俱下接于腕骨焉。 ●凡臂骨受伤者,多因迎击而断也,或断臂、辅二骨,或惟断一骨,瘀血凝结疼痛。 ·以手法接对端正,贴万灵膏,竹帘裹之,加以布条扎紧。 ·俟三日后开帘视之,以手指按其患处,或仍有未平,再揉摩其瘀结之筋,令复其旧,换贴膏药,仍以竹帘裹之。 ·每日清晨服正骨紫金丹。 按、方剂:●万灵膏:见囟骨伤 ●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锁子骨●锁子骨,经名拄骨,横卧于两肩前缺盆之外,其两端外接肩解。 ●击打损处,或骑马乘车,因取物偏坠于地,断伤此骨: ·用手法先按胸骨,再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然后用带挂臂于项,勿令摇动。 ·内服人参紫金丹,外熨定痛散,再敷万灵膏,其证可愈。 按、方剂:●人参紫金丹、定痛散、万灵膏:俱见囟骨伤
臑骨●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 ●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胳膊,乃上身两大肢之通称也。 ●或坠车马跌碎,或打断,或斜裂,或截断,或碎断。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则无碎骨,壅肿疼痛,心神忙乱,遍体麻冷。 ·皆用手法,循其上下前后之筋,令得调顺,摩按其受伤骨缝,令得平正。 ·再将小杉板周围逼定,外用白布缠之。 ·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如壅肿不消,外以散瘀和伤汤洗之。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散瘀和伤汤:见颠顶骨伤
竹节骨●竹节骨,即各指次节之名也。 ●跌打损伤,骨碎筋弯,指不能伸,以手捻其屈节,则指必舒直。 ●洗以散瘀和伤汤,贴以万灵膏。如指甲缝蓄积毒血,其甲必脱落,若再生指甲,其形多不如旧。 ●若第三节有伤,治同次节,其指甲名爪甲。 按、方剂:●散瘀和伤汤: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肢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 ●坠马拧伤,骨碎筋肿,黑紫清凉,外起白泡,乃因骨碎气泄,此证治之鲜效。 ●如人年少气血充足者,虽形证肿痛而不昏沉,无白泡者可治。 ·法以两手按摩碎骨,推拿复位,再以指顶按其伤处,无错落之骨,用竹廉裹之。 ·每日早服正骨紫金丹,俟三日后,开廉视之,若有不平处,再捻筋结,令其舒平,贴万灵膏,仍以竹廉裹之。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五指骨●五指之骨,名锤骨,即各指本节之名也。 ●若被打伤折,五指皆同,株连肿痛,因其筋皆相连也。 ●手掌与背,其外体虽混一不分,而其骨在内,乃各指之本节相连而成者也。 ●若手背与手心,皆坚硬壅肿热痛,必正其骨节,则无后患。 ●若不实时调治,其所壅之血,后必化而为脓。 ●气盛者,服疮毒之剂,调治可愈;气虚者,将来成漏矣。 洗以散瘀和伤汤,贴万灵膏。 按、方剂:●散瘀和伤汤:见颠顶骨伤 ●万灵膏:见囟骨伤
足五趾骨●趾者,足之指也。 ●名以趾者,所以别于手也,俗名足节。 ●其节数与手之骨节同。 ●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核骨,俗呼为孤拐也。 ●趾骨受伤,多与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伤者多,治法与跗骨同。
膝盖骨●膝盖骨,即连骸,亦名髌骨。形圆而扁,复于楗、□上下两骨之端,内面有筋联属,其筋上过大腿,至于两胁,下过□骨,至于足背。 ●如有跌打损伤,膝盖上移者,其筋即肿大,株连于腘内之筋,腘内之筋,上连腰胯,故每有腰屈疼痛之证。 ●或下移□骨则焮肿,或足腹冷硬,步履后拽斜行也。 ●若膝盖离位,向外侧者,则内筋肿大;向内侧者,则筋直腘肿。 ●宜详视其骨如何斜错,按法推拿,以复其位。内服补筋丸,以定痛散 灸熨之,熏八仙逍遥汤则愈。 按、方剂:●补筋丸:见□骨伤 ●定痛散:见囟骨伤 ●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踝骨●踝骨者,□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内者名内踝,俗名合骨;在外者为外踝,俗名核骨。 ●或驰马坠伤,或行走错误,则后跟骨向前,脚尖向后,筋翻肉肿,疼痛不止: ·先用手法拨筋正骨,令其复位。 ·再用竹板夹定跟骨,缚于□骨之上。 ·三日后解缚视之,以枕支于足后,用手扶筋,再以手指点按其筋结之处,必令端平。 ·内服正骨紫金丹,灸熨以定痛散,洗以海桐皮汤,常服健步虎潜丸 ●若稍愈后,遽行劳动,致□骨之端,向里歪者,则内踝突出肿大;向外歪者,则外踝突出肿大,血脉瘀聚凝结,步履无力,足底欹斜,颇费调治,故必待气血通畅全复,始可行动。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定痛散:见囟骨伤 ●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健步虎潜丸:见胯骨伤
胯骨●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 ●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 ·筋短者,脚尖着地。 ·骨错者,臀努斜行。 ●宜手法推按胯骨复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其患乃除。 宜服加味健步虎潜丸,熏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 按、方剂:●加味健步虎潜丸 专治跌打损伤,气血虚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软无力,步履艰难。服此药至一百日,舒筋此痛,活血补气,健旺精神。 龟胶(蛤粉炒成珠) 鹿角胶(蛤粉炒成珠) 虎胫骨(酥油炙)何首乌(黑豆拌,蒸晒各九次) 川牛膝(酒洗晒干) 杜仲(姜汁炒断丝)锁阳当归(酒洗炒干)各二两威灵仙(酒洗)黄柏(酒洗晒干,小盐少许酒炒) 人参(去芦) 羌活 干姜 白芍药(微炒) 云白术(土炒)各一两 熟地黄三两 大川附子(童便盐水各一碗,生姜二两切片同煮一整日,令极熟,水干再添,盐水煮毕取出,剥皮切薄片,又换净水,入川黄连五钱,甘草五钱,同煮长香三炷,取出晒干,如琥珀明亮色方用)一两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冬日淡黄酒送下。 ●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定痛散:见囟骨伤
□骨●□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 ●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与臑骨合缝处也,俗名吞口,一名肩头。 ●其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板子骨。 ●以上若被跌伤 ·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抬举,亦不能向前,惟忸于肋后而已。 ·其气血皆壅聚于肘,肘肿如椎,其肿不能过腕,两手脉反胀,瘀血凝滞。 ·如肿处痛如针刺不移者,其血必化而为脓,则腕掌皆凉,或麻木。 ●若臑骨突出 ·宜将突出之骨,向后推入合缝,再将臑筋向内拨转,则臑、肘、臂、腕皆得复其位矣。 ·内服补筋丸,外贴万灵膏,烫洗用海桐皮汤,或敷白胶香散,或金沸草汁涂之亦佳。 按、方剂:●补筋丸 此药专治跌仆踒闪,筋翻筋挛,筋胀筋粗,筋聚骨错,血脉壅滞,宣肿青紫疼痛等证。 五加皮 蛇床子 好沉香 丁香 川牛膝 白云苓 白莲蕊 肉苁蓉菟丝子 当归(酒洗) 熟地黄 牡丹皮 宣木瓜各一两 怀山药八钱人参 广木香各三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丸重三钱,用好无灰酒送下。 ●加减补筋丸 当归一两 熟地黄 白芍药各二两 红花 乳香 白云苓 骨碎补各一两 广陈皮二两 没药三钱 丁香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丸重三钱,用好无灰酒送下。 ●白胶香散 治皮破筋断。 白胶香一味,为细末敷之。 ●金沸草根捣汁涂筋封口,二七日便可相续止痛。一贴即愈,不用再涂。 ●万灵膏:见囟骨伤 ●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骨●□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胫骨者也。 ●其骨二根 ·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 ·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又俗名劳堂骨。 ●若被跌打损伤,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不止,疼痛呻吟声细,饮食少进,若其人更气血素弱,必致危亡。 ●宜用手法,按筋正骨,令复其位,贴万灵膏,以竹帘裹住,再以白缠之,先服正骨紫金丹,继服健步虎潜丸。 按、方剂:●万灵膏:见囟骨伤 ●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健步虎潜丸:见胯骨伤
腕骨●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 ●其骨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其上并接臂、辅两骨之端,其外侧之骨名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俗名龙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 ●若坠车马,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上者,则腕缝必分开。 ●伤腕者,壅肿疼痛,法以两手揉摩其腕,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若手背向后,翻贴于臂者,以两手捉其手背,轻轻回翻之,令其复位,仍按摩其筋,必令调顺,内服人参紫金丹,外敷混元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万灵膏、混元膏:见颠顶骨伤 ●人参紫金丹:见山角骨伤
跗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跌,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 ●其受伤之因不一,或从陨坠,或被重物击压,或被车马踹砑。 ●若仅伤筋肉,尚属易治;若骨体受伤,每多难治。 ·先以手法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 ·洗以海桐皮、八仙逍遥等汤, ·贴以万灵膏 ·内服舒筋定痛之剂,及健步虎潜丸、补筋丸。 按、方剂:●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健步虎潜丸:见髋骨伤 ●补筋丸:见□骨伤
跟骨●跟骨者,足后跟骨也。 ●上承□、辅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脚挛筋,其筋从跟骨过踝骨,至腿肚里,上至腘中,过臀抵腰脊,至顶,自脑后向前至目眦,皆此筋之所达也。 ●若落马坠蹬等伤,以致跟骨拧转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缝隙分离,自足至腰脊诸筋,皆失其常度,拳挛疼痛,宜拨转如旧,药饵调治,皆同前法。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万灵膏诸药,皆内庭常用经验之方,故以上诸证,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损伤证中,而又兼他病者,则不止此数药也,故采前人旧载诸方,集于末卷,以示证治之法,有不可狭隘者焉。
补遗●颠扑损伤入于肺者,纵未即死,二七难过。 ●左胁下伤透至内者。 ●肠伤断者。 ●小腹下伤内者。 ●证候繁多者。 ●伤破阴子者。 ●老人左股压碎者。 ●血出尽者。 ●肩内、耳后伤透于内者。 [10]脉不实重者。 以上皆不必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