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地老天荒。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在这里向你诉说…… 文物是悠久历史的精灵,古迹是逝去岁月的神魂。悠久的文化遗存,是一座城市精神的延伸。人们就是从这些独特的风景中,品出了这座城市的诗情。 两千多年的荣枯盛衰,全都沉淀在这一砖一瓦和一石一木之间了。在中国,乃至于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已经很难再找出像苏州这样一座到处都充满了历史遗迹的城市,小小弹丸之地,竟然云集了数以千计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种文物遗存。那些为数众多的古代建筑,无论是唐宋古桥、宝塔、寺观,还是明清官署、会馆、民居,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有识之士有感于苏州古迹不断遭到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曾自发地起来进行抢救和保护,但终因战乱频繁、时局动荡、民生凋弊,不少文物还是难以保全。解放后,许多文物古迹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奠定了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但由于人们意识上的淡漠和管理机制上的缺陷,也有许多文物古迹令人痛心地消失了。这里所展示的,就是人们熟悉的那些文物古迹兴亡盛衰时候的模样。 当历史名城以日益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这座城市离开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 城墙田野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筑阖闾城,时为土城,有水陆城门八座。至五代始有砖城,元代重建,清康熙初年再次修建。旧时苏州还有南园、北园,为城中田野。又因遭遇战乱,街坊市井之间亦常见荒芜田地和高墩,古城岁月苍凉,由此可见一斑。 001 平门城墙 相传伍子胥平定齐国的大军由此门出入,故名。古平门久废塞,民国十七年(1928)为便利城内外交通重辟。1958年拆除。摄于1930年。
003 娄门水城门 摄于1932年。娄门位于城东北,水门设有内外瓮城,共三道,有闸门。其构造独特,为苏城仅有。1958年拆除。 004 娄门 清初重建城楼时题以“江海扬华”额。外城、中城及内城门上的城楼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被拆除。1958年内城门和水门又先后被拆。照片摄于民国初年。 005 苏州城墙一角 在古城东南觅渡桥对岸,相传乃蛇门遗址,远处工厂为华商汪存志等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恒利丝厂。 006 齐门水城门 在齐门西侧,通内外城河。1978年因建水闸,水城门被拆除。 007 葑门城楼 在百步街东吴大学教员住宅留影,背景为葑门城楼。摄于1936年。 008 盘门城楼 位于城西南。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称盘门,现存城墙为元代重建,城楼毁于抗战沦陷时期,1986年重建。照片摄于1938年。 009 盘门城墙城河 盘门城外因屡遭战火,一片荒芜。清末以来,不断有外地人来此落脚谋生,运河两侧渐成市井。图为盘门城外景色,摄于民国初年。 010 娄门与永宁桥 娄门位于城东北,原称疁。《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疁,东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随改称娄门。永宁桥俗称永林桥,跨古运河,宋崇宁初建,明弘治、万历和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数度重建。照片摄于民国年间,图中石桥高耸,城墙、城楼雄峙,民居临水,舟船往来,东方水城风貌跃然纸上。 011 南园田野 苏州历史上迭经战乱,城南沦为荒野,有农人耕种其间。图为盘门内南园田地,摄于解放初。 012 双塔田野 唐咸通二年(861)建寺,初名般若院,宋时称罗汉院。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判司王文罕兄弟俩捐建砖塔两座。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战争中寺与寺前民居均毁,双塔幸存。同治二年(1863)12月清军在双塔寺内屠杀太平军俘虏三万,血流成河。寺前土地从此荒芜。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陆续建设。 寺观牌坊 东汉末年,佛道两教相继传入吴地,苏州古城先后建过400多所寺庙和百余所道观,此外还有文庙、神祠、园宅、关隘、牌坊等许多文物遗存。儒释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给古城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013 玄妙观 清末 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观内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如此规模的宋代殿堂建筑现为全国仅有。旧时玄妙观内摊贩接踵,百戏杂陈,充满了浓郁的吴地风情。 014 玄妙观 民国初期 观内摊贩依旧,布棚张挂,行人身穿旗袍和长袍,显出了时代特色。 015 玄妙观 20世纪50年代初 苏州刚刚解放,老百姓还不富裕,但人物和景观都很阳光。 016 临街古建筑 苏州文物古迹众多,遍布大街小巷和水巷河岸,构成了浓郁的古城风貌。摄于1930年左右。 017 玄妙观宝鼎 在三清殿露台,为古时之物,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摄于20世纪50年代。 018 玄妙观 20世纪60年代 观内市场已经取消,摊贩全无。刚刚植树绿化,环境虽然整洁,却也少了许多生活气息。 019 玄妙观 2000年 1999年观前更新改造,玄妙观内焕然一新,成为城市广场。 021 正山门 1930年 观前街第一次拓宽,图为正山门前的拆迁工地。 022 正山门 1957年 观前街上铺的还是小方石块。 023 正山门 1998年 观前更新改造前,正山门已重修一新,但东西两侧的商厦尚未拆除。 024 正山门 1974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过“破四旧”,正山门内神像已毁,殿宇被改作苏州服装厂门市部。 025 虎丘 春秋时吴王阖闾葬此山中,十万人治冢,水银为池,铜椁三重,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有人说天下奇墓有二,一为西安秦始皇陵,其二便是苏州的虎丘。相传阖闾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文物古迹甚多,历来为吴中第一名胜。照片摄于清末,山势颓废,满目荒凉。 026 虎丘塔 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至清咸丰十年(1860),曾七次被焚,至晚清各层檐椽均毁,塔刹无存,塔体裂缝,千疮百孔,且向东北倾斜米,岌岌可危。摄于解放初重修前。 027 申文定公祠 在虎丘三泉亭南,下临千人石。祀明大学士申时行,万历四十八年(1620)建。民国九年1920)在废址上重建,解放后祠关闭。 028 虎丘环山路 虎丘名胜自太平天国战争后荒芜不堪,1953年后政府逐渐予以修葺。1959年重建后山建筑,并在元末张士诚所筑城址改建环山路。图为环山路刚筑时的情景。 029 虎丘后山 旧有“虎丘后山胜前山” 之说,有小武当、中和桥、吴分楚胜坊、玉兰房、通幽轩等古迹。左侧石城为张士诚所筑虎丘城遗迹,昔人曾有“虎丘山前新筑城”,“山上楼台台下城”之句。照片摄于解放初,后山尚是一片废墟。 030 寒山寺 清末 始建于梁天监年间, 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子曾居此,故名。历经废兴,清咸丰十年(1860)又毁于兵火。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发起重建,略具规模。 031 寒山寺 民国 清宣统年间巡抚程德全募修扩建,入门有御碑亭,镌清帝诗。假山亭台幽雅曲折,日久荒秽不治。20世纪30年代有屋40间,抗战时期,高冠吾倡修藏经楼,后寺被日军占为物资仓库。至解放时杂草满径,无一僧人,枫江楼成为瓦砾堆。 032 寒山寺 20世纪50年代 1954年政府拨款修葺,将修仙巷宋宅花篮厅移筑枫江楼,僧侣复来。1958年又将仓米巷隆庆寺五百罗汉移此。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佛地成为造反派施刑拷打之处。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重塑佛像,新建寒拾殿、霜钟楼、藏经楼、钟房、钟轩等,1984年8月13日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 033 铁铃关 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而建, 与关前的古运河、枫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为苏州城西的重要关隘。照片摄于解放初。 034 枫桥与铁铃关 曾名封桥。自唐张继作《枫桥夜泊》诗后,“枫桥”之名遂远播四方。照片摄于20世纪50年代初,夕阳西下,古迹苍凉。 035 苏州府学牌楼 北宋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任知州时以五代钱元璙南园旧地创立苏州府学,此乃天下州府办学之先倡。旧时东为文庙,西为府学。图为府学大门 “泮宫”牌楼。摄于民国时期。 037 北寺塔与大雄宝殿 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宝塔破败,大殿将毁,古迹沧桑,满目悲凉。
039 寺前摊贩 摄于抗战沦陷时期。 043 百狮子桥 宋代古桥,桥栏石板上精雕狮子99只。1965年倾圮拆除,其宋雕石栏移砌于北侧寿星桥。图为拆除前旧影。
045 定慧寺巷 巷西有宋代古刹定慧寺,巷因名之。此图位于定慧寺巷与苏公弄口,摄于20世纪60年代。 |
|
来自: 苏迷 > 《苏州老照片、老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