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书法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欧堂 2013-02-15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过千余次的测验与考试,如此“千锤百炼”,使得“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并形成惯性很大的思维定势,求异、质疑精神受到压抑,阻碍了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冲破“求同”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书法教学对师范生而言,既有技能培训的作用,又有拓展素质的功能,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更有其独到的一面。

               

     一、书法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探求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变通性、流畅性和新颖性。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在遇到不同的或新的问题情境时,能冲破思维的惯性与惰性,不受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思维模式。如书法结字方面的笔画组合和部首组合就是灵活多变的,如果在组合中机械教条,写出来的宇必然”状如算子”,呆板单调,缺乏灵性。“唐楷第一家”欧阳询的楷书,具基本笔画丰富多样,同一笔画在不同的字中有不同的写法,仅“撇”就有曲头撇、曲尾撇、回锋撇、挑钩撇、短撇、直撇、竖撇、粗腰撇之分。如“者、食”等字用的是直撇,“史、更”等字用的是竖撇,“内、於”等字用的是曲头撇,“丹、名”等字用的是曲尾撇等等;再如古人讲的”字无二捺”、“雁不双飞”,都要求在一个字中不可出现相同笔画的重复组合,以免单调呆板,如“达、食、炎”不能写作“达、食、炎”,隶书的“土、木”不能写作“土、木”等等,再如楷书中“木”字旁在字的上下左右四个部位时,都有相应的变化,在上下部时,如“李”和“架”等字,“木”字旁应写得宽而扁,不同的是在上部时扬撇捺抑横竖,在下部时扬横抑竖和撇捺,在左右部时,如“树”和“休”等字,“木”字旁应写得窄而长,而左部“木”应扬撇抑捺,右部“木”应抑撇扬捺。教学中,学生在对这些笔画组合和部首组合变化规律学习和掌握的同时,思维得到了训练,在面临笔画及部首组合的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处理,避免定势对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在短时间内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产生大量的设想、对某一问题有丰富多样的解决思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其中“之”、“以”、“不”、“其”、“亦”、“于”、“怀”等字多次反复出现,但都有变化,特别是“之”字,文中共有20个,但这些字无—雷同重复,可谓异彩纷呈,千变万殊。在教学中。把这些字抽取出来拼贴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作者在线条的粗细、连断:字形的长扁、倚正;结字的虚实,开合:运笔的提按、迟疾等方面极尽变化之能事,反映作者的超人智慧和深厚功力,也说明作者思维的发散量是巨大的,这对学生思维流畅性训练是极好的典范。如把这些字按同一模式复制在文中,必然千人一面而陷入僵死的统一,观之令人生厌,毫无关感可言。

        发散性思维的新颖性是指思维有与众不同而别出新裁的设想。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历代书法家不断创新的历史,从汉人尚质到晋人尚韵,由唐人尚法到宋人尚意,由元明尚态到清入尚碑,说明时代书风的形成不因时俗流转,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再看张芝草创草书、钟繇开创楷书、刘德升创立行书,以及颜真卿对楷书的大胆革新;苏轼的“画字”,黄庭坚的“描字”到米芾的“刷字”;倪元璐的“新理异态”,张瑞图的“独标气骨”下及金农的“漆书”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等,构成了书法史上推陈出新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些,无不意味着书法革新家们的思维具有新颖性特点,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是最好的启迪。由上:可见,把对传统书法的学习看成创新思维的体操一点也不为过。

                

     二、书法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事物和现象好坏利弊的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突破求同思维对创新思维的束缚,有着重要意义。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闲辩证的眼光看待书家及其作品,总结其中的优劣、得失、功过、利弊,既不因入废书,也不因人贵书。如王羲之是历史上公认的“书圣”,唐太宗对其推崇备至:“详察占今,研精素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沦哉! ”而唐张怀瓘却敢于指出他的草书“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銛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还说他的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唐代书家颜真卿,沈作喆《论书八条》中以政治道德的尺度褒扬他:“予观颜平原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鲠论,天威不能屈,盖人心之所尊贱,油然而生,自然见异耳。”而南唐李后主则讥评他“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宋代书家米芾评其字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又如元代书家赵孟頫,清代傅山评其字曰:“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而明人解缙则又走向另一极端,评其书曰:“文敏神明英杰,仪风冲霄,祥云捧日”;“天资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古人,超入魏晋。”以上这些评价大都因受个人好恶影响不免偏激,但也说明任何一个书家及作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三、书法教学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观察力和想象力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侦探,而丰富的想象力又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在书法教学风格相似的书家字帖放在一起比较,把不同版本的同一种字帖放在一起比较,还可以把同一位书家不同阶段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甚至可以拿碑拓与原碑、作品影印本与真迹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较为容易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东西,分清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如技巧的变化,风格的嬗替以及拓工、刻工的精细程度和印刷质量的毫厘之差等等,这些通过比较都能“原形毕露”而尽收眼底。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媒体——视频投影仪的多倍放大功能把字贴中肉眼不易察觉到的微观部分转换为人屏幕上的宏观图象,给学生观察带来很大的方便。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达到“察之者尚精”的要求。

        书法教学还可以提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许多素材。如欧阳询的《八诀》写道:“丶[点]如高峰之坠石。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一[横]若千里之阵云。丨[竖]如万岁之枯藤。[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ㄟ[捺]一被常三过笔。”而在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土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再如唐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联想到书法线条的出神入化不可端倪;北宋文与可道上观蛇斗时形之绞合、开离、相迎、交错、进退、俯仰,于书法“遂得其妙”;而颜真卿则从“屋漏痕”悟出线条之妙理,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后书艺精进等等,说明书法与大千世界的丰富物象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丰富的表象素材通过学习增加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想象具有敏捷性、丰富性、创造性的三个优良品质而大有裨益。

        总之.书法教学的全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欣赏、领悟乃至创造艺术美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的书写技能不断提高,素质得以拓展,创新思维得以培养。书法课堪称素质教育的好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