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想法当实现(组图)

 昵称31963 2013-02-15
这个擎天柱高达3.5米。
这个擎天柱高达3.5米。

“假发乐团”是两顶可以控制音乐音量大小的假发,只要疯狂晃动你的脑袋。
( 6 )
“假发乐团”是两顶可以控制音乐音量大小的假发,只要疯狂晃动你的脑袋。
挠动双脚,屏幕里的人就会哈哈大笑。

  挠动双脚,屏幕里的人就会哈哈大笑。

  本报通讯员 刘丽君 本报记者 汪敏华

  上周五下午,在长乐路的 “新车间”里,近10人围聚在一张长满蔬菜的桌子前,正在进行都市农耕研讨,探索如何用水培的方法种植高产量的蔬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人的专业背景没有一个与农业搭界,大多数人是从事IT行业的,但他们种出来的青菜和西红柿却令人刮目相看:产量与在地里种出来的相当,种植时间却减少了20%。这些业余种菜人就是创客。

  所谓创客,来源于英文名 “maker”, 就是创意加科技的制造派。近年来,创客文化在全球蓬勃发展,云集了互联网、电子工程、工业设计、交互设计、数字艺术等领域的各类人才。而提供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实验室的创客空间也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涌现,在上海,有新车间、新单位;在北京,有创客空间;在深圳,有柴火创客空间;在杭州,有洋葱胶囊……

  创客不是黑客

  雷小灰,就是一名创客。这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如今担任录音工程师的80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国外视频,内容大致是利用arduino硬件加上电脑编程,把几个废弃的软驱组合在一起,便能制作出一段简短的声音组合。这个简单组合发出的奇特声音,立即引起他的注意。雷小灰在单位库房中搜罗到报废N年的主机,从它们上面拆来性能还完好的软驱,再在网上花费200元淘来制作播放器所需的电线和程序板。从网络视频的制作者网站上,他找到软驱播放器的开源程序代码。这个代码虽然可以任意下载,但是无论是下载到Arduino端口,还是电脑的Java程序端口,都不是直接下载能够解决的,需要编程者重新编译。编译完成后,这还是第一步,接下来,则是考验耐心和体力的活计。 15台软驱,如果要让它发出不同的声音,需要在软驱上插上60条不同的线路,连续3个小时的剥线和链接,中间不能停,如果搞乱了线路就得重新来过。把线路安插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根据原创者的开源数据,按照15台软驱的规模,重新加入编程代码,把软驱发出的单调的 “咕~吱~”声设置出不同的音阶。差不多经过整整12小时的工作,这一套可以模拟全音阶的软驱播放器诞生,原理上,它可以播放目前所有流行歌曲的乐曲。

  在雷小灰的微博上,一则软驱音乐制作的“最炫民族风”就被转发了近800条。也有人质疑 “这个东东没什么用”,雷小灰的回答却很轻松,做这套装置耗费的时间并不多,制作出来的 “复古音色,是电脑程序做不出来的,很特别,所以我很喜欢,以后也可以放进做的音乐中”。他在前人开源程序基础上加的编码和 “剥线”得来的经验,都变成开源数据,放在原作者的软驱音乐开源网站上,这对于专业从事音效和录音工作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数据。

  创客是爱好电脑编程来制作电子产品的人,百度百科称 “创客并非指电脑领域的黑客,而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而在维基百科 “创客”被归类到 “骇客空间”中,在那里 “有相同兴趣的人,一般是在科学、技术、数码或电子艺术,人们在这里聚会、活动和合作”。由这样一群人组成的空间,被 “看作是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经验可以聚会来共享资料和知识为了制作/创作他们想要的东西”。

  看到这样的介绍,很容易想起中国创客的父辈们,曾经在上世纪80、 90年代出现过的一大批用电子零件制作小发明、无线电设备甚至电视机的 “爱好者”,一度在社会和学校中盛行的 “兴趣小组”,甚至是 “小发明家”,通常最多被视作 “业余玩家”,他们很少能够获得商业以及科技领域的关注和认可。但如今的创客可比他们的先辈幸运多了,当下的中国日益关注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巨大潜力,在这个背景下,拥有创新知识与动手能力的 “创客”,以及他们寻求技术与经验分享的 “空间”,旋即引来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关注。

  从玩乐到创业

  在对创客的介绍中,都会提到这样一个特点:他们是一群喜欢并享受创新的人,他们更看重的是创意的实现,而不是创意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但在中国, “创客”的定义正与时俱进,创客一族也并非纯粹的只图乐子,创客和创业越来越多地相关联。正因为如此,在创客一族中,常常会听到两种自称,一是 “创意客”,他们在第一时间跟随开源软件与硬件的开发与传播速度,把最新科技与当下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创意客”是一种 “跨界”,把电脑科技、工业设计、开源硬件的DIY,放置在同一个创造新生活的设计平台上。还有一种是“创新客”,如果说 “创意客”只是热衷把 “创意变成现实”的人,那 “创新客”就更进一步,在把 “创意变成现实后”,他们还致力于 “让现实实现商业价值”,带着创意去创业。

  陈世凯,就是从做创客起步进入到创业领域的。 2009年,陈士凯就与朋友们一起创办研发机器人的团队Robopeak。当时还在Intel公司做软件工程师的他并没有想到,做机器人会就此扭转他的人生轨迹。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理想的工作加上一帆风顺的生活,迟早会让人变得懒散。为了防止 “懒”下去,他和朋友决定一起做机器人。

  在决定做机器人的时候,他们这批大多从事软件编程、电子技术研发的工程师十分兴奋。毕竟,机器人不管是在专业领域还是爱好者领域都是一个属于科学前沿的事物。一提到做机器人,人们想到的是大学社团中的机器人小组,或者在专业的实验室中,才具备条件和设备制作。然而,这两个环境下制作出来的机器人,都不适合引入家庭,涉及的成本预算都非常昂贵。用专业术语来说,科技发明存在着一个经济学上称作 “边际效应”的现象,同样的机器人,如果要在性能上提高一点,成本就会成几何数增长。

  陈士凯他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为期4年的目标,第一、第二年购买现有的机器人产品进行研究;第三年,尝试设计出一个适合家用的紧凑型机器人,日前在2012年创客嘉年华上展示的Robopeak,就是他们团队花3年时间研发的成果。这台利用开源硬件和软件制作的机器人,人们可以在网上下载程序到苹果或者安卓手机,直接遥控它做动作,装在机器人头部的感应设备,可以自动扫描、提示四周的障碍物。除了主板是陈士凯他们画好图纸,让代工厂制作,其他部分,诸如芯片的焊接,机械部位的处理,在开源基础上再重新制定运动方式的编程,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

  在科幻小说的场景中,机器人能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好伙伴,对于学计算机出身的人来说,这是个终极的理想。但现在,开源机器人的世界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最近,陈士凯制作出一台能 “自己”发微博的机器人、 “CSK的信箱和气象站”,它每半个小时就在微博上提醒 “主人”室外的环境、温度、邮箱的信件。陈士凯他们盼望着,第四年Robopeak能以公司的面目出现于市场。

  创客空间风生云涌

  在创客一族中, “新车间”的影响力可以从两方面凸显。一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只要提到“创客空间”,几乎是异口同声: “上海的新车间,一定要去!”二是圈内人介绍自己所在的创客空间时,会说 “新车间曾经来这里做过讲座”,似乎这是一件挺挣面子和显示档次的事。

  “新车间”是一个创客空间,有100多平方米,已经吸引了70多个会员加入,年龄最大的超过六旬,最小的只有10岁。每周,创客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新车间”的活动:周三晚上的机器人制作,周六上午的开源程序介绍讲座,每次活动都会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创客前来分享他们目前设计的作品、交流详细到编程代码和细节设计的经验。 Ar-duino, Processing, 3D打印机,太阳能机器人……这些都是创客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在这些推进创客 “创新”的人们手中,变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具体事物。往往在讲座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人们都会回到工作台前,由讲座者详细拆解制作的步骤,编程的细节。

  加入创客空间没有什么门槛, “新车间”创办人之一李大维介绍,只要有兴趣就能加入,会员每月只需缴纳100元会费,就可以参加活动。

  在上海,还有一个创客空间被誉为是创客的伯乐,那就是 “新单位”。新单位在上海永嘉路,里面的办公租赁面积是以桌计,大量的创客租用这种轮用式办公桌,激荡脑力碰撞创意,由此形成一种 “马太效应”:慕名者应门而来寻找各类 “机会”,也把新单位当作结识合作伙伴的创意场所。

  新单位开发的一系列品牌,如 “新山寨”,意在探讨开源式硬件的驱动和新机器人产业;而像 “新视角”、 “新动力”等着重于设计、艺术、技术间的跨界探讨,有点像TED课堂:新加坡的Jack Sim谈厕所与公共卫生, BartWeetjens谈HeroRATS帮助非洲扫雷。而像“新车间”的迅速成长起来的故事,也激发了新一轮的品牌反射弧:日益增大的注册用户和创意客,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社区信任机制,新单位考虑让领域中的顶尖伯乐出马,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咨询方式,打通 “创客”的任督二脉,让沉睡在那些笔记本内的经验尽可能地活起来。

  据了解,上海创客空间正在成倍增加,市科委计划在全市设立100个创新屋,今年5月在上海科技周上亮相的创新屋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活动区域,配有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小型机床和辅助工具。每个区域适合不同年龄段,也会配备不同的工具。如基础区域是为刚入门的初学者而设计的,特别适合6-10岁的学生活动,配置的就是简易版的钻床、木工车床等工具。初学者们可以在这一活动平台学会识图、绘图等知识,并借助这些工具加工木质材料的平面作品,掌握锯、磨、车、削、钻等最基本的机床操作和加工技能。而在提高加工区配置区,设备无论从结构和加工性能等方面都提高了一个台阶。参与者可进一步学习雕磨、钻铣、锯刨、数控机床加工等技术,加工的材料也可以由原来的木质材料变化成金属、塑料、尼龙等。作品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等到手艺提高了,参与者就可以进入拓展区一展身手。拓展区的机床则是根据工业型机床缩小后的版本,具备工业机床的所有功能,因此比较适合熟练掌握了各种小型机床及辅助工具操作使用技能的16岁以上居民活动。这类机床甚至可以用于DIY模型制作,家庭装潢、维修等等。

  作者:汪敏华 刘丽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