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飘洒的一点绒绒小雪,今早起来的时候已经踪影全无了。然而,等我们一路兼程,来到嵩山脚下,才发现这里因为海拔高气温低,那点点雪花竟然全部被保存了下来。与白雪的不期而遇,让远道而来的我们惊喜异常。
通往达摩洞的山间小路上,均匀地铺着一层雪花,那一朵朵雪花仿佛刚刚从天而降,就那么薄而虚的蓬松摞在一起,洁白柔软的像传说中的天鹅绒一般,给人一种舒适与温暖之感。看着这些体态轻盈的雪花,仿佛迷离七彩水晶般洁净,一时间,竟有些不忍踩踏下去了。
起伏的山峦间,那些已经风干了的叶子不忍离主干而去,依旧飘摇悬挂在枝头,隐约透出的红色如同一抹胭脂,淡淡地点缀在雪后的群山。若有若无的风儿静静地飘着,白雪随着枯叶轻轻摇动,四周恬静的仿佛是一幅静止的油画。
 小心翼翼地走在覆着白雪的山路上,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时刻注意自己的脚下,唯恐一不留神就摔了个四脚朝天。 虽然此时的气温低至零度, 而脚下那盘旋而上的陡峭山路,一会便让我们大汗淋漓了。
领队“自留地”招呼大家稍事休息再走。
坐在冰凉的石块上,抬头望天。只见漫天薄雾正在悄然散开,天空渐渐晴朗,太阳也悄悄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柔柔地将冬日的脉脉温情轻洒山野。阴霾了数日的天空也难得地露出了一片瓦蓝,蔓延的光亮透过树丫,在白雪和枯叶上洒下光影闪烁的斑驳陆离,点缀着一片片雪花的晶莹。
沿着一条银蛇般的小路,攀援而上,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少林景区有名的达摩洞。
这个位于五乳峰中峰上部的天然石洞, 就是传说中达摩面壁九年的“达摩洞”了。相传达摩到少林寺后曾在此洞内面壁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洞内石上,竟留下了一个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人们便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
然而仔细查看许久, 也没有看到那个石壁上的影子。只有那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石坊,默默伫立于石窟前。清晰可间的精美浮雕,依稀还保存着昔日的风采。
山林的曼妙让我们意犹未尽,大家 不愿就此直走到少林寺。简单商议后,便决定沿着山脊向三皇寨方向切去。
太阳渐渐升高,树上的雪花也在悄悄瘦身。转过一个山体,前面传来驴友的惊呼:“看呀,梅花!”
惊诧之余,急忙上前观看。只见山路两侧那蓬松的灌木丛的枝枝桠桠上,零星而随意地点缀着团团雪花,乍一看,还真像极了白梅朵朵开。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诗“梅花似雪雪似花,似和不似都奇葩。”
透过朦胧的树丛,仿佛真的嗅到了雪白梅洁,正带着浓郁暗香,在悄然浮动,悠悠袭来。。。。
都说今冬无雪且多雾霾, 然而,今天嵩山的这场太阳雪却是有点独特,温暖的阳光与晶莹的雪花融合得这般完美,这般诗意,有点梦幻,也有点浪漫。让我们在享受登山的乐趣同时,不但体会到了雪的冰冷和凄凉,也感受到了雪的魅力和韵意。雪儿的美丽和曼妙诱惑着我,忍不住就举起相机,将这美丽的画面定格、冰封。
看看时间,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于是,三三两两散坐在一块黄金般的草地上共进午餐。
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 酒足饭饱后的我们有些慵懒,有些惬意, 简直有点乐不思蜀了。 然而,寺院的钟鼓幽幽从山下飘来,催促着我们不得不起身继续前行。
温度的升高,使得阳坡上的积雪已基本融化殆尽,泥泞的山体增加了我们行进的难度。 以至于每行走一步,都要拉着两边的树枝,来维持着身体的平衡。
 山路渐行渐低, 雪也在一点点的消失。 举眼望去,四周密植的树木枝叶相连,竟有些原始森林般的静谧和空旷。 脚下的小路蜿蜒穿梭,幽幽伸向远方,四周寂静的只有瑟瑟的枯叶伴着我们沙沙的脚步声,在山谷中回响。
山脚下, 就是闻名于世界的“少林寺”禅院了。
适逢春节放假,这座佛教圣地的清静早已被熙熙攘攘的如织游人而代替。 就连那片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安息之地--塔林, 也同样是人头攒动,笑语喧哗。那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不同层次的塔体,据说是根据和尚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 而今,这些本应该是逝者安息的肃穆场所,竟然也成了旅游者的观光之地。 真不知那些修炼了一生的和尚们此时若有知,可否还会有潜心修行时的心无旁骛?
拉着同伴逃也似地穿过如织的人群。。。。
作为驴子, 我还是喜欢山野, 喜欢那种空旷的宁静 和酣畅淋漓的登山之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