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雪实践经验
发布:2012-11-19
■ 实践经验 带您到雪乡“那嘎瘩”去拍雪 每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季节,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都会不约而同地涌向东北来拍雪景,那么到那去拍雪景?怎样拍雪景? 拍雪景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笔者向摄影爱好者推荐一条最佳拍摄雪景地,并借此把我30多年来拍摄雪景的实践经验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走进诱人的雪乡 雪乡,是一个在中国版图上找不到的无名小镇,她位于我国北部的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南端的原始深林腹地,黑龙江省海林县境内,是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所在地。 这里平均海拔1450米,由于地域环境和高山气流所致,降雪量特别大,雪深达 这里的雪质细腻,晶莹剔透,还极有讲究:稀稀拉拉的是小雪;如粉粒状的是清雪;大片大片的叫棉花套子雪;最猛烈的暴风雪被称为烟泡雪。 烟泡雪最大,大得铺天盖地,人在雪中睁不开眼睛,喘息不得,十几米之外不辩人面。一夜之间,大雪封门、小屋没顶,一下就是 雪乡的夜景尤为美丽,淳朴的雪乡人在自家挂起大红灯笼,洁白如玉的白雪在大红灯笼的照耀下,宛如天上的朵朵白云飘落人间,幻化无穷……每当大雪来临,一下几天不开晴,房顶上形成 当您走进雪乡,置身于那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您一定会被那壮美的景色所痴迷,大雪会净化你的心灵,使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那山庄、原野、森林、山岭仿佛都披上了白色的铠甲,面对那神奇童话般的大雪,您心里一定会荡漾起一种冲动而频频地按动快门。 在那黑与白的反差中,在那光与影的对比中,在那冷与暖的色调中,您的摄影创作灵感会在白雪中得到升华和净化,拍出“人人眼中有,个个镜中无”的佳作。 二、最佳的拍摄季节 每年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和开化后的最后一场雪都可以拍摄,但最佳季节是春节前后,因为这个季节降雪量大、雪质发粘且洁白、各种各样的奇形怪状的雪形非常美。但每年开春后,小河开始融化,一场大雪后,以小河、流水、石头上的雪蘑菇为前景拍出的作品也很漂亮。 三、各种准备工作 雪乡的冬季滴水成冰,气温均在零下20—30多度,所以,在去雪乡之前,一定要做好精神、摄影器材、御寒服装等准备工作。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 (一)、物品行装的准备 一是要穿羽绒服(最好厚一点的);二是要戴棉帽子(滑冰帽也可);三是棉手套(里面再戴一双线手套);四是防滑鞋(高腰的);五是太阳镜(防紫外线);六是手电筒(晚上拍摄用)。 (二)、.摄影器材的准备 一是照相机(最好是全机械相机,比如:尼康FM2、哈苏等);二是快门线(夜间长时间曝光用);三是三角架(风大保持相机稳固);四是闪光灯(拍摄夜景补光用);五是电池(冬天电池耗电量非常大);六是胶卷、储存卡(雪乡买不到)。 四、雪景的拍摄 拍摄雪景不同于其它景观拍摄,它在摄影器材上、测光上、拍摄方法上、拍摄内容上都有区别。关键要掌握这样几点: (一)、准确嚗光 准确嚗光是一个技术问题,在其他的景观拍摄中,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摄影者都能做到,但对于雪景摄影而言,特别是那些使用彩色反转片的影友,就不是一件容易掌握的事了。 雪景由于是大面积的白,所以在拍摄测光时常出现问题,不是嚗光过度,就是嚗光不足,通常情况下,嚗光不足为多。 一些影友一看白雪茫茫,大地一片银白,就认为雪景超乎寻常的亮,所以就减少嚗光。其后果是洁白的冰雪变成了灰绿色,失去明暗对比和丰富的层次,严重者嚗光不足,整个底片就变成了黑色,成了废品。这是为什么?有经验的影友都清楚,这是雪地强烈的反光所造成的。特别是在顺光条件下,雪地耀眼的反射光会误导测光表。所以,在拍雪景时,切忌嚗光过度和嚗光不足! 曝光正确的底片和数码片应该是密度适中、反差合适、影调层次丰富、忠实还原景物亮度的对比关系和景物本来的颜色,能表现冰雪洁白、晶莹剔透的质感。 那么怎样把握雪景摄影的正确曝光呢? 1、正确使用测光表。无论使用相机内测光表,还是手持测光表,一定不要把测光表对准大面积白雪或大面积黑色景物测光,也不能完全依赖测光表,它测得的指数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测光表不会思考,他不知道摄影者的创作意图,能做到的只是忠实地测定所面对的景物的曝光指数。所以在用测光表测得指数后,摄影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进行曝光控制和曝光补偿,最后确定曝光组合。
3、用手背代替灰板。 因为人的手背反光率接近18度灰,所以在拍摄时,可将相机测光表对上自己的手背进行测光,但也要注意照射的光线和角度,这样也能获得一幅准确曝光的作品. 4、适时增加或减少曝光。一概而论的把拍摄雪景要增加曝光或减少曝光的结论是不全面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视雪景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当取景画面中全部是白雪,而且在强光照射下才增加曝光。拍负片时,在耀眼的雪景下,应增加1—2档曝光,这样拍出的雪白,反之, 拍出的雪发灰;如拍反转片时, 应减0.5—1.5档曝光;如果当时的天气是阴天,雪地上没有阳光,因此雪景并不很白,只要正常测光就行了。
(二)、拍摄方法 雪景的特点是反光极强,亮度极高,明暗反差对比强烈,不但白天能拍出质感优美的作品,而且晚间也能拍出五颜六色的佳作。这就给拍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拍摄方法。 一是白天拍摄要掌握的方法: (1)、光线的运用。拍雪景不易采用阴天的散射光或顺光,因为这种光线不利于表现雪的质感。一般应选晴朗天气,多采用侧光、侧逆光和逆光拍摄。 (2)、速度的运用。如果要想拍摄阳光明媚的雪景,一般速度在1/125秒以上,这样可以保证画面清晰;如果要想拍摄漫天飞舞的大雪,一般速度在1/60秒以下,这样飞舞的雪花能形成一道道线条有雪花飘动的感觉。 (3)、前景的运用。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前景,比如:挂满冰凌的树枝、红灯笼、篱笆墙、房檐等建筑物,这样可以提高雪景的表现力,增强纵深感。 (4)、滤光镜的运用。拍雪景一般常用的滤光镜有三种,一个是UV镜,另一个是偏振镜,再一个就是渐变镜。UV镜可以吸收雪地反射的紫外线,还可以起到保护镜头的作用;偏振镜可以压低天空,使蓝天里的白云更加突出,色彩更加饱和;渐变镜可以降低雪地和天空的反差,使雪地和天空的亮度明暗对比适中。 二是夜景拍摄要掌握的方法: (1)、选点。要在白天选好准备拍摄夜景的中、小景物(尽量不要选大景),选景时要选择景物形状美观、景物上面雪厚且有层次,最好是象形的景物。 (2)、构思。选好景物后,就要构思怎么用光影作画,那块雪用光打成红色?那块雪用光打成蓝色?那块雪用光打成黄色?那块雪用光打成白色?在什么地方挂个红灯笼?在什么位置放鞭炮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3)、设备。夜景拍摄是要一些附属设备的,如:三角架、快门线、闪光灯、手电筒、彩片(没有彩片可用蒙舞台灯的彩纸代替)、红灯笼、鞭炮或礼花等,这都是夜景拍摄必不可少的。 (4)、拍摄。拍摄时间最好在天刚黑,天空还有一点蓝色,在白天选好的景物前挂好红灯笼,支上三角架安好相机拧上快门线,把相机聚焦调到手动档,曝光时间模式调到长时间曝光(B门),对焦、构图,设定曝光组合(光圈一般设在5.6或8均可,曝光时间长短根据拍摄景物大小而定)。开启快门用快门线锁上,迅速跑到拍摄景物前蹲下(防止留下人影),手持蒙上彩片的闪光灯,按照白天的构思,对景物进行不同颜色的补光、放鞭炮或礼花,迅速跑回相机前关闭快门,这样一幅夜景作品就拍摄完成了。 (三)、拍摄内容 去雪乡搞创作,穿行在林海雪原之中,那里的景色特别迷人,那里的人特朴实,要拍的内容也特多,笔者已经去过雪乡二十多次了,可至今对雪乡还是流连忘返。那么到雪乡拍什么呢?我在这里,重点给大家提示几点: 1、拍全景。在雪乡的北山,爬到半山腰上,便可俯瞰雪乡全貌,每当清晨家家做早饭时,整个村庄便被炊烟笼罩着,在侧逆光的照射下,非常壮观,可拍摄雪乡晨炊全景;当夕阳即将落山,在低色温的照射下,整个村庄房顶都呈现出淡蓝色,拍出的全景照片也非常温馨。 2、拍中景。由于冬天雪乡的雪特别大,有时房盖上的雪达两尺多厚,经风一吹,在房顶上、房檐下形成的各种形状的雪形非常漂亮,再巧妙的借用一些前景,拍出的作品特有视觉冲击力。 3、拍小品。雪乡的雪比较发粘,落到物体上不易脱落,所以在土堆上、柴跺上、栅栏上、树枝上等形成了各种象形的景观。有的像狗、有的像熊、有的像人体、有的像雪蘑菇,用长镜头、大光圈虚化背景拍出的小品也让人捧腹大笑。 4、拍人物。由于雪乡所在地是林区,哪里的人们还保留着东北人的淳朴特色,住木屋、睡火坑、大碗喝酒、大锅炖菜、做马爬犁等,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雪乡的背景,在衣、食、住、行上拍一些鲜活人物作品。 (四)、注意问题 一是要穿厚一点的羽绒服,穿高腰防滑雪地鞋,戴棉帽子,厚而保暖性强的手套,防止冻伤;二是在低温气候下,相机怕冻,快门容易失灵,最好选择机械相机,如尼康FM—2、哈苏503CW,用电子相机要多带几节备用电池,拍完后迅速把相机放在怀里保温;三是要带上结实的三角架、大指数的闪光灯、防冻的快门线和各种颜色的彩片,以备夜间摄影用;四是要防止镜头上霜。相机从室外进入室内后,遇热马上会上霜,所以在进入室内前,最好用塑料袋把相机封好,放在摄影包内,将拉链拉严,在屋内慢慢缓。 友情提示:去雪乡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一是从哈尔滨乘火车或汽车去牡丹江(也可在林海下车)约350公里左右,需6个多小时,尔后换乘火车或汽车到长汀,(大海林林业局)约170公里左右,需2个多小时,然后再换乘汽车到双丰林场,约100公里左右,需3个多小时;二是从哈尔滨到雪乡新修了一条等级公路,可以直接开到雪乡,大约需要6个小时。进入林场大门时,每人要交100元门票,林场有招待所、食堂,当地老乡家有很多家庭旅馆可供入住(95%的老乡家都办起了家庭旅馆),吃农家大炖菜,住火炕,既便宜又实惠,有家一般的温馨感。 (杨爱亭)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冬韵(回眸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