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敏给巴老的一张贺卡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16

郑敏给巴老的一张贺卡


  ■宫立
  前不久,我去参观"巴金大型回顾展--生命的开花"。该展览由巴金故居策划,在长宁图书馆举办。巴老的手稿、沈从文的结婚请柬、萧珊在"文革"期间的病历,以及萧珊代巴金处理过的读者来信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对我而言,"最美的收获",是看到"九叶诗人"郑敏先生一九八四年给巴金先生的一张新年贺卡。贺卡印有齐白石先生的《蟑螂图》,贺词是一封短简,照录如下:
  巴老:
  久未写信问候。经常想到您,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愉快。我的那册"诗集1942--1947"可能要再版了。想到四十年前您对我们这一代的支持鼓励,和您坚持不懈地为真理而创作的精神心中十分激动。您是老作家中最了解人民群众的一位。我和您的几亿读者一样衷心祝您健康长寿!
  郑敏 八四年一月十日
  这封信可与巴老去世后郑敏先生的回忆互相映证,"巴金的夫人是我的同学,但我只是远远看见过巴金。上世纪40年代,我在南京的中央通讯社作翻译时,经常会写一些诗发表在《大公报》的副刊上,1947年,巴金托人找我整理自己的诗歌,我把稿子邮寄给他,后来这些诗歌被收入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第十辑,书名为《诗集1942-1947》。1948年我就出国了,在国外的7年间一直没有写诗的心境,有一天却突然收到他们从国内邮寄来的《诗集1942-1947》,感到特别惊讶,但是我知道巴金一直都是特别扶持年轻人的","在美国的7年,我一直没有任何写作欲望,因为你感到那儿不属于你,你永远都不可能融入美国社会。而且那个环境也不容许你写,我每天打工打得苦极了,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邮寄来的《诗集1942-1947》,感到特别惊讶,感觉真是恍如隔世"。此情此景,怎能让人忘怀?
  《诗集1942-1947》是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十集十六册之第十二册,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49年4月出版的。巴金先生的确是一直都特别扶持年轻人的,单是"九叶诗人"的作品集,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除了郑敏的《诗集1942-1947》,第八集有杜运燮的诗集《诗十四首》(1946.10),陈敬容的诗集《星雨集》(1946.11),第九集有穆旦的诗集《旗》(1948.2),第十集有陈敬容的散文集《生之胜利》(1948.11)。
  现代作家阿英在《"选本"》一文中曾说,"选本是一件大事,也是比个人的集子更有效果,更能不朽的。许多的文集可以失传,好的选本,往往是不容易消灭,理由是:选本集中了各家作品的精粹成分,使读者用很少的经济,不多的时间,来了解更多的东西,但这样的选本,决不是'随意挑选,拉杂成书'的一类。所以,选本的好处是很多的,如果选家优秀,肯把选书当作一种事业,认真来做的话。"巴金先生就是把选书当作一种事业,认真来做的优秀选家。据孙晶著《巴金与现代出版》知,在《文学丛刊》中,有相当一部分集子是巴金先生辑集的,如罗淑的《生人妻》、田涛的《荒》、屈曲夫的《三月天》、郑定文的《大姐》、缪崇群的《碑下随笔》,卢剑波的《心字》。这无数的实例印证了黄裳的话,巴老是"大作家,又是伟大的组织者,从他手中推荐了多少新人,为文坛添加了如许新生力量,这许多,都是在默默无言中完成的",他是"新生者的保护者,是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
  赵景深先生曾自言他有"集藏"的癖好,关于作家方面的,他搜集有作家的书信、结婚帖、名片以及贺年片等,并且还写有《现代作家的贺年片》。陈子善老师在2012年1月10日的《文汇报》也写有《作家与贺卡的往事》,他说"小小的贺年卡,就这样记录着作家间的交往,承载着友人间的情意"。的确如此,单单从郑敏先生给巴老的这一张贺年卡就能感知郑敏先生对巴老的无限感激之情。我想,作家们的贺卡也应成为我们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课题之一,因为它们"大抵皆仓猝濡毫,不假修饰,聊聊数语","而其人品值醇驳,性情之邪正,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记录着作家间的交往,承载着友人间的情意",林辰先生甚至说"在研究上,一篇峨冠博带的大文章,有时会不及几行书信,半页日记的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